情字寫在鐵枝路
寶島台灣曾經是『鐵枝路王國』,在日據時代台糖鐵枝路長達3,200公里,若再加上鹽鐵、林鐵以及台鐵,長度大致有4,500公里之遙...
無數個日出、日落,我的吃、穿依附在鐵枝路,一成不變的日子,沉緩的走在多皺的心上;2002年底,我在高雄港站目睹南號誌樓被活生生的剷除,我〝終於〞能心領神會文史工作者、鐵道愛好者的痛心疾首,也從此暖化了我對於鐵道文物一貫的默然與無視。
年年歲歲花相同,歲歲年年路不同,300年前...葡萄牙人同時首度登陸了紐約以及安平,因為安平港沒有鐵枝路而沒落,跟紐約的發展不可等日而語!!20世紀初,高雄還只是個小漁村,人口3,720人,百年之間轉眼成為人口超過百萬的大都會,實繫於鐵道時代的來臨。藉由鐵枝路與港口的『海陸聯運』,南台灣的米、糖等物資,一車一車的由高雄港銷往全世界,帶來了高雄的黃金年代。
江水流春去欲盡,19世紀的三大都會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全都是港口城市;江潭落月復西斜,20世紀崛起的五大都會除了台南,基隆、台北、台中以及高雄都是拜鐵枝路之賜,造成人口的大遷徙,促成大都會文明的興起。而寶島鐵枝路南北的發展,卻有著截然的不同,北部是清朝時期劉銘傳所造,在中國鐵道史有其重要意義;南部的鐵枝路則是在日本殖民地鐵道的系統中發展而來,以產經、港鐵合一的專業理由,修正私鐵為國有化,並且以吸收大陸、沿道客貨、輸出及荒無地開發為目標,展開『打狗』鐵道史的第一頁。
1898年台灣總督府籌建台南到打狗(現高雄)的鐵枝路,並於1900年正式通車啟用。當時的火車站,位於今天的鼓山一路壽山登山步道的入口處,稱為『打狗停車場』。之後為了配合台灣南部起飛的製糖業,還有大量的外銷品必須藉由鐵道運輸到港口,原有的市區以及火車站業已不敷使用,於是在1904年遷建於高雄港灣的西北側海埔新生地。1908年新的打狗停車場正式啟用,後來改名為『高雄驛』,就是現在的高雄港站。
1936年台灣總督府公佈「大高雄都市計劃」,一則由於高雄市的急遽發展,市區沿著鐵枝路不斷伸延,二則日本政府處心積慮的推動『大東亞共榮圈』,有著港口鐵道、地理優越的高雄市便成為日本『南進』東南亞的基地。當時的總督府選擇新的車站地點時,出乎了許多市民的意外,因為在新車站的預定地上,是一片荒蕪繚繞,只有一條小路通往當時最熱鬧的鹽埕,許多市民不免質疑起未來火車站的功能;但隨著工程的陸續完工,高雄市門戶的氣勢逐漸顯露...
曲罷不知人在否?餘音嘹亮尚飄空,時至今日...屏東線從高港站至高雄站在吳敦義市長任內拆除,南號誌樓還有高港站的南端因為『高捷』的興建從地平線消失,臨港西線因為市政府毀約不願拆除燈會的木棧道,於是也將變成了〝自行車道〞...高雄市區鐵路地下捷運化計畫,擬將台鐵高雄市區葆禎路至正義路鐵路地下捷運化,並增設6處通勤車站,完成後可強化台鐵於高雄地區之服務功能及增設車站(站距平均1.5公里),大有為政府的官方說法,是利於台鐵營運轉型、現有高雄車站及鐵路廊帶沿線地區可進行都市改造再生,大幅提高車站地區及其週邊土地價值並促進區域發展。
日子,依舊趾高氣揚的來,依然昏昏噩噩的去,我也從鐵枝路旁(高雄港站),轉進到鐵枝路上(高雄車班),一身轉戰數千里,恰似在立體彈珠檯,從一個地方出發,叮叮咚咚開門關門...我還是在鐵枝路上,下班又回到同一個地方,骨子裡到底還是會感嘆青春的易逝!
有詩為證,正是「朱顏今日雖欺我,白髮他時不放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