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9-7 19:46:00
|
西局西段SS7D0631的来历
全路的7D有59台,0001-0058,0631,全部配属西局西段,但为什么没有0059而直接跳到0631?而0631又被命名为“铁人钢马号”,原来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转自海子铁路网,文章比较早,还是分局时代。。。
跨越时代的“钢人铁马”
——记西安铁路分局西安机务段631机车组
“阳平车站,阳平车站,客车1397次呼叫阳平车站选”随着电波中的呼叫声,1397次速度迅速地减慢。这是2002年元月6日晚发生在陇海线西宝间1211公里+900米处的一次险情,西安机务段631机车组牵引的1397次列车运行至蔡家坡车站至阳平车站间,突然感到晃车严重并有下沉感,司机立即采取减速措施,并用无线电话通知前方站,调度立即下达了该段列车的限速命令。由于他们减速果断,汇报及时,防止了一起可能发生的颠覆事故,事后受到了西铁分局的嘉奖。这个曾经涌现出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十一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先进模范人物的“631”机车组再次赢得了荣誉,在自己光彩照人的史册上又一次书写了值得自豪的一笔。
“破牛车” 翻身了
那还是1959年元旦刚过,原来的潼关机务段决定恢复机车包乘制。包乘组的名单还未公布,有些乘务员就议论说:看谁倒霉碰上“631”吧。原来,631是一台出厂已经三十多年的老车头,使用年限长,且保养不好,到处漏风、漏气、漏水、漏油,车身脏得实在没法让人看。并且燃煤量大,耗水多,拉闸重,这样一台“破牛车”怎么能让人喜欢呢。
领导挑选了苏金河、张忠孝、侯福海等9个小伙子包了这台车。“这么一台‘破牛车’能搞好吗?”当时连苏金河这个劳动模范也有点信心不足。
党支部书记用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和“毛泽东号”死车复活的事迹教育、鼓励他们,他对苏金河说:“党信任你们,才把这台车交给你们,党员就应该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如果人家把车都整好了再交给你们,党员还起什么作用呢?”
这番教导,鼓起了“631”机车组同志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三个月后,“631”这台“破牛车”在同志们辛勤的护理和检修师傅的帮助下,终于翻了身。1959年4月,“631”首次被评为全段文明保养的冠军,紧接着又被评为全局机车保养的“状元”。
1965年4月,陕西省工交战线生产班组的红旗——631号机车组,服从生产新高潮的需要,踏上了新的征途,从陇海铁路干线转移到西(安)——铜(川)段。消息传到沿线,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台久闻大名的标兵机车,盼望着能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宝贵经验。也有人为他们担心,“这里有千分之十九的大坡,好多机车都在这里发生‘坡停’事故,‘631’能行吗?”“这里是黄土高原,尘土很大,‘631’还能保持那样干净吗?”“631”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陡坡险道向“631”低头了,高原上飞扬的黄土没有遮住“631”机身发亮的光泽。人们在和“631”的接触中,亲眼看到了车组成员的好风格、好作风,大家称赞“631”作风过得硬、安全过得硬、保养过得硬。“631”又一次被授予“优秀班组”称号。
40多年来,他们安全运行近500万公里,多拉货物百余万吨,节约各种材料费50多万元。1991年5月1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誉为“钢人铁马”,铁道部树为“百面红旗”之一,被铁路局、分局命名为“标兵班组、标杆班组”,夺得陕西省“八五”立功竞赛先进集体。他们以一个个的胜利赢得了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以顽强的战斗顶住了各式各样的考验。
勇于吃苦无私奉献严格认真的作风是“631”机车组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631”机车组在40多年的发展中,锤炼出了一种“人在车上,车在心上”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第一任司机长苏金河、第二任司机长张忠孝、第三任司机长李世俊,一直到第六任司机长邵东岗都曾有过为了解决机车燃烧或通风的一点毛病,连续几趟跟车,顾不上回家的事迹。第八任司机长张久岭六次放弃组织上安排的劳模疗养机会,一心扑在工作上,爱人身体不好,4年4次住院,两次做手术,而他4年都出满勤,没请过一天假;第九任司机长李军军一次正准备出乘,4岁的独生子一时不知去向,他一边安排家人寻找,一边收拾好东西正点到段上出勤,保证运输的秩序;第十任司机长马春敏,家住纺织城,坚持19年按时出勤,他岳母在铜川,而车组的同志们十多年都不知晓,他从未在休班时间走亲戚,包括过春节;副司机夏虎十几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一位火车司机,由于工作忙,无暇照顾他,他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2001年冬天爷爷去世了,他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含着泪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把自己出色的工作成绩化为对爷爷的无限哀思;2002年冬运期间,党员司机刘庆华结婚,他知道冬运期间工作忙,放弃了大龄青年应享受23天的婚假,新婚第二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第十一任司机长李鹏的父亲因脑溢血后遗症常年卧床,但他从未因此而请过半天假。
西安机务段的职工都知道,要到“631”车组工作,首先要过吃苦关。从“631”机车由锈迹斑斑的“破牛车”仅用两个月就整治成质量优等的“千里马”的事迹,就可以看出“631”人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作风。而且,这种作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换成蒸汽1060机车时,见过机车的人都称赞1060机车组的同志们是好样的。换成内燃DF4型631机车时,小辅修在段内检修车间进行,检修工人不住地称赞“标兵机车组干活就是和其他车组不一样”。
有人说“631”机车就是亮。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为了这个亮,“631”机车组的同志们付出的有多少。别的机车每天入库前擦洗1个小时,“631”有时要用洗衣粉水擦洗四五个小时,冬天没有热水,大家就用冷水擦洗,手上裂了口子,大家硬是咬紧牙关干,有些新同志常常疼得直掉眼泪。
“631”机车组的同志们为什么能下这么大的功夫呢?因为每一代“631”机车组的同志都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为了搞好机车保养,他们制定了“三无一清洁”的高标准。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同志们接班早来,交班晚走,对机车进行精心保养。行车途中,他们做到“车停人不闲”,哪怕是短短的几分钟站停,也要用来检车、给油,车行驶在黄土高原区段,晴天一层黄土,雨天一层黄泥,那么大的机车,同志们擦一遍不行就擦两遍;夏天再热,冬天再冷,大家从未降低过标准,活不干好不交班,车不擦净不离开。大家伙关心车、爱护车胜过关心自己、爱护自己,遇到突然下雨,哪怕是半夜,车组同志们也会不约而同地从家里跑来,给机车部件涂油防锈。有一次车进厂大修,有人还误认为是刚刚修好要出厂的车。
《运规》规定,机车乘务员连续工作时间最长不能超过12小时,但在日常行车中,车组不论因何原因超劳,不管连续工作时间多长,从未要求过换班。而且,每逢他们放单机时,只要沿途车站调车,对货位,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去干,从来不讲价钱。
1977年支援兰州,由于运行秩序乱,跑一趟车干十二三个小时,有时甚至十五六个小时,但他们硬是一趟又一趟跑了7个月;支援郑州,两个伙计一趟车要烧十多吨煤,但他们保证了趟趟安全正点。1979年为了突击晋煤外运,出征太原,在坡道加弯道、出洞又进洞的困难区段,车组同志不叫苦、不喊累、不怕脱皮掉肉,安全正点地完成了任务。在西孟线上,他们经过调查研究,克服困难,第一个把超吨大列拉上孟塬,为该线提供了安全爬坡经验,被人们称为“开路先锋”。在咸铜线上他们多次突破牵引定数。
“631”机车组严格要求车组每一名同志必须熟记机车电路图和故障案例分析及故障处理方法。车上年龄最小的副司机夏森上车前是一个爱动不爱静的小伙子,有一天晚上,在家背电路图背到深夜两点多,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晚上夏妈妈起来,还以为他贪玩没睡觉,刚想发火,看见夏森睡着时手里还拿着书,仔细一看是电路图,不由得心疼起来。后来夏妈妈见到夏森同班的司机时说,把夏森放在“631”机车上他们全家既光荣又放心。
为了使机车能够按照每一段的行驶规定严格运行,“631”机车组第十二任司机长李伟就为西宝线8个限速30公里/小时进站的轨道号编成了顺口溜,让大家牢记在心,严格执行,保证安全。
正是因为“631”机车组严格执行操作规定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使“631”为陇海线及襄渝线列车提速,提供了可靠的行车数据。
团结友爱就像一个火热的熔炉,熔炼着一颗颗火热的心,把“631”机车组凝结在一起
“631”机车组的凝聚力体现在他们的一切工作中。凡新同志一上车,老同志就用严格的标准去要求。在车组老同志中,采取“老手教、新手干、手把手、多实践”,“干中学、学中练、比高低、同提高”等方法,常年开展“学、练、比”活动。在技术业务上倡导”人人争第一,个个敢冒尖”的劲头,车组先后有多名同志在提职司机考试中夺取第一名,在局、分局技术比武中获“检查能手”、“给油能手”和“焚火能手”的称号 。
“631”机车组的同志们在工作中互助互爱,生活上处处关心。谁家有事,大家都去登门看望,去帮忙。哪位同志或家属有病住院,车组同志都要带上慰问品去探望。遇到难得的“无火备”机会,车组还组织大家及家属去游园联欢。有次车进兰州厂大修,司炉小杨的眼睛被电焊刺伤,直到半夜双眼还疼痛、红肿、泪流不止。他们听医生说人乳点眼效果最好,两名党员便不顾夜深路远,从兰州西跑到兰州站步行20多里,向候车室哺乳的女同志讨回乳汁,治好了小杨的眼睛。
为了更好地发扬“631”机车组的老传统,党小组经常请已经离退休的老同志回来和大家一起过组织生活,一起回忆过去“631”机车组涌现出的一个个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增强年轻同志的集体荣誉感和创精品意识。
翻开“631”机车组的历史,正是“631”人用辛勤的汗水,在祖国建设的各个时期谱写的一曲曲无私奉献的凯歌,也正是这光辉的历史更加激励着一代代“631”人发扬“钢人铁马”精神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多拉快跑,无私奉献。
631机车组里的“钢人铁马”
这是一群年轻的面孔,共有6人,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其中两名是党员。他们就是从西安开往三门峡西的火车司机,有着“钢人铁马”称号的西安机务段631机车组。
这个机车组成立于1959年潼关机务段,1960年调到西安机务段至今。40多年来,这个机车组有着优良的光荣传统和辉煌的历史。1964年5月1日被陕西省总工会命名为“钢人铁马”,树为公交战线的一面旗帜。1978年被铁道部树为“百面红旗”之一。1995年被评为省“八五”立功先进集体。数十年来连续被路局、分局评为先进集体和标杆班组。
齐云龙是这个机车组第十四任机车长,他和他伙计们心里清楚他们手中的这根接力棒有多重的分量。
机务工作安全是重中之重,在工作中他们总结了保安全的“三个要素,一个基础”,即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是安全行车的前提,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安全行车的纪律保障,严肃的科学态度是安全行车的必由之路,良好的机车质量是安全行车的物质基础。安全工作有了目标和方向,针对实际行车工作,机车组制定了安全行车的措施。在安全行车经验方面,他们进行“五抓”即动手抓试闸,发车抓凭证,运行抓动向,站外抓信号,站内抓股道。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为行车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们总是一进车库一眼就可以辨出631的机车,因为这个机车的外观、油轮明显的比别的车要干净。按理说机车的保养有专门的地勤人员来做。但是他们把这个活接过来,因为他们觉得通过保养可以对机车的质量把关的更细致一些,有时在保养中发现一些小问题,他们自己能修的就自己解决。冬天车库有时会停水,他们就跑到大门口去提水。往往把车保养完就得两三个小时。每天比别人晚下班几小时,但他们却说:“这个车和别的车不一样,所以必须得干好。”去年三门峡西车库里备了辆车,两天必须得给车充一次电。他们主动接下了这个活,每走一趟入库时就给这个车充两个小时的电。去年火车提速后,有一个交路最辛苦,他们就主动包下这条路,以至于他们比别人晚到三四个小时,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发过牢骚。他们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从没有让个人的事情影响到行车。631机组的小伙子说:“作为火车司机这让我们感到光荣,作为优秀班组里的司机,更让我们感到自豪!”
截至去年10月,这个机车组已累计安全行走54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19圈,节约各项开支60万元。防止各类事故上百件
就这样0631的番号就被传承了下来,从蒸汽到电气,自然也就传到了特别为行驶陇海铁路郑州至西安段而设计的SS7D的身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