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北京老鼠 于 2009-7-8 00:32 发表 
前面我说了,对于很多人来说,更重要的还不仅仅是个票价的问题。919的便利条件确实是目前S2线不具备的。
扯个远的例子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约是93、94年吧,当时铁路有北京市内有开往燕山(良各庄)市郊 ...
S2不是没有完全优势,而是在弱势方面本来就落后,在优势方面,被价格因素抵消。
要说S2的优势,主要在于1.乘车环境;2.不堵车,正点率高,班次到达时间的方差小;3.如果说919在德胜门、马甸设站是优势,那S2在西直门、清华园设站同样是优势;4.对于常态出行,S2的购票候车反而简单(高峰时段在德胜门或延庆汽车站排队可不是闹着玩的)。
不考虑价格,只考虑技术因素,S2和919都有属于自己的固定客流。不是说S2降价了,就能吸引大多数原本乘坐919的乘客转移到S2,而是因为价格的巨大差异(19vs4.8),导致了原本应该属于S2的客流转移到了919。
拿燕山/良格庄的例子,能很好的说明如果价格差不多,客流对不同交通工具有选择性,但是并不能说明价格在其中的作用。假设当时917的价格是火车的4倍,在当时917还真未必能火。
我单位有位同志老家延庆县城,实际上距离南菜园倒不远,她父母兄长都在延庆,自己家在市内,S2线开通后,我再三劝诱,快一年了回家看父母亲友仍旧从来没有坐过,同样她的父母、兄长到市内她这里也没有坐过。也许她家的例子比较极端,但是不能否认S2线的不便确实给乘客带来心理阴影。
如果919的价格是标准价格16元,或者S2的价格按照折上折是西直门-八达岭的14x0.4=5.6元,相信不用再三劝说,很多人也要主动尝试一次。相差4倍的价格,才是阻碍大家踊跃尝试的重要因素。
就像是原来大家中午都在一家饭店吃包子,每顿4.8元,后来旁边新开了一家卖馄饨,综合质量水平和包子差不多但是卖19元一顿,当然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愿去尝试。
[ 本帖最后由 济南的大猫 于 2009-7-8 08:4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