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zzxyll

高架上高速运行的动车脱轨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6 12:15:30 |
从上越新干线列车脱轨事故的经验中可以看出,车底结构对脱轨之后的车辆状态影响比较大。车底应当尽量布置一些纵向结构,脱轨之后,这些结构与铁轨形成导向作用,避免车辆倾覆。
发表于 2009-7-6 13:16:01 |
原帖由 phnix1 于 2009-7-6 12:15 发表
从上越新干线列车脱轨事故的经验中可以看出,车底结构对脱轨之后的车辆状态影响比较大。车底应当尽量布置一些纵向结构,脱轨之后,这些结构与铁轨形成导向作用,避免车辆倾覆。

主要还是轨道结构,上越是有排水沟,无“绊马索”的无渣轨道结构为主,所以列车可以顺沟运行而不是受到很大阻力后横转叠罗汉。
当然那次主要还是运气好,如果地震早2分发生,列车会被埋隧道里(隧道内部有塌),晚1分,就可能和对面列车相撞(假设能脱轨的话,因为晚1分列车的速度就会随着atc限制为160而不是210了)。
发表于 2009-7-6 13:40:56 |
日本的不是一般的脱轨
是运行途中减速,发生地震司机及时采取措施(但还是无法避免脱轨),才可以没有死亡的。这个没有普遍性

真正所说脱轨是说正常运行(全速或者基本全速)突然某种原因导致的脱轨,这个基本上可以说:伤亡惨重,不比飞机掉下来的更好到哪里。

如果是运行途中预先发生了状况(例如列车颠簸、有侧倾的倾向等)司机又及时采取措施,有可能避免大的伤亡,也只是可能。


路轨上任何突发状况都有这个问题

即使不是轮轨技术的高速列车,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

对面相撞这类情况应该可以避免的,良好控制下,横断面间距足够的话几乎不可能影响到对面

[ 本帖最后由 hoige 于 2009-7-6 13:43 编辑 ]
发表于 2009-7-6 13:47:01 |
原帖由 lkwangyong 于 2009-7-5 10:23 发表
高架下面都铺垫子,高铁沿线铺500米宽的垫子,缓冲



多厚的垫子???恐怕不行

薄了缓冲基本没用
厚了也不行,这样列车陷在里面,不爆炸也活不下来

就如同飞机,掉到地上是死,掉到烂泥地上海绵上也不好到哪里去,不仅不能起到缓冲作用,还会引起其他问题
发表于 2009-7-17 15:44:56 |
呵呵,以前普速铁路上的桥梁设有护轨,现在护轨取消了改成防撞墙了,掉不到桥下,但是动车的外壳太薄了,就是轻微的碰一下也是不得了的
发表于 2009-7-17 17:28:20 |
只需考虑如何防止脱轨。

如果发生脱轨,只需要考虑如何尽快让对面及后面的列车尽快停下来。

另外,轨道上尽量减少绊马索是必须的。博格板的挡墙、日本板的空心就是非常典型的绊马索。而雷达和旭普林轨道则没有问题。
发表于 2009-7-17 17:35:28 |
原帖由 前进我前进 于 2009-7-17 15:44 发表
但是动车的外壳太薄了,就是轻微的碰一下也是不得了的

强度绝对不低于普通客车
发表于 2009-7-17 17:38:47 |
原帖由 cfish 于 2009-7-5 09:45 发表
一是德国ICE-1当时使用了双层轮毂,中间是橡胶减震层,这样的轮毂本只用于低速轨道用途,导致疲劳断裂插入车厢;但是没有脱轨;
二是断裂的外圈轮毂有部分拖在铁轨上,在继续运行了很远后刮到了道岔的护轨,抬 ...

据说造成大量死亡主要还是三,四……

其实运气也不错了,如果类似咱的428对面再来一班的话那就更惨了。 。 。。 。
发表于 2009-7-18 03:43:22 |
把眼睛闭上,向上苍祈祷吧!!!
发表于 2009-7-18 03:48:46 |
原帖由 cfish 于 2009-7-5 09:45 发表
高铁最大的事故时德国ICE事故。也是几个因素凑在一起。现在看基本是不可能的。

一是德国ICE-1当时使用了双层轮毂,中间是橡胶减震层,这样的轮毂本只用于低速轨道用途,导致疲劳断裂插入车厢;但是没有脱轨;
二是断裂的外圈轮毂有部分拖在铁轨上,在继续运行了很远后刮到了道岔的护轨,抬起了车厢导致出轨;但是还没有翻车;
三是又继续运行过程中,脱轨部分落到了道岔的另一条线,挤入侧线,导致部分车厢出轨;
四是偏偏道岔在一个立交桥前分叉,导致出轨车辆撞毁立交桥并堆积,导致严重后果。

最重要的,出现紧急情况时,乘客没有拉紧急制动,花了几分钟宝贵的时间去找来了车长,车长也犹豫不决处置不坚决,没有紧急停车。导致后面的事故发生。

以上几种情况,在目前客专几乎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那么短时间反映不过来,大家又不是专业人士!!!
发表于 2009-7-18 11:16:27 |
原帖由 nanoeuro 于 2009-7-4 00:36 发表
第一排除恐怖袭击的话,列车在一个纵向上的稳定运行是对它不脱轨的保护---惯性嘛。就是几个轮子掉了都不一定脱轨。

另外,列车的运行速度其实远低于转向架的设计速度,所以一般即使是高速,也在安全范围之内 ...




建议楼主不要坐高铁,以免自己吓着自己。
发表于 2009-7-18 15:37:27 |
原帖由 yehorse_temp 于 2009-7-17 17:28 发表
只需考虑如何防止脱轨。

如果发生脱轨,只需要考虑如何尽快让对面及后面的列车尽快停下来。

另外,轨道上尽量减少绊马索是必须的。博格板的挡墙、日本板的空心就是非常典型的绊马索。而雷达和旭普林轨道则 ...

日本板有好几种,只有一种是由绊马索的,2种没有,上越新干线的刚好是没有的……:L
发表于 2009-7-18 15:41:40 |
原帖由 hoige 于 2009-7-6 13:40 发表
日本的不是一般的脱轨
是运行途中减速,发生地震司机及时采取措施(但还是无法避免脱轨),才可以没有死亡的。这个没有普遍性

真正所说脱轨是说正常运行(全速或者基本全速)突然某种原因导致的脱轨,这个基 ...

脱轨不是什么一般不一般的,当时的情况只能说是初速度200-210的时候脱轨。
而且,司机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是地震防护设备自动采取措施的——紧急避险行为人控为主还是机控为主这是日系和欧系思路的根本区别之一。所以顶多说没有全速脱轨而已,上越的话,全速也就是240而已,和210(atc第一级限速,东北上越方面限速点为30,70,110,160,210,240(245),275)差距不大。
从灾难应对角度出发,认为脱轨是必然会发生的话,那么就要研究如何让脱轨列车保持安全的姿态。如何降低脱轨速度,甚至由于降低速度而维持不脱轨……日本多地震(台湾类似,我国东部地震风险好点有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脱轨是必然的早晚的,所以如何确保上述安全轨迹,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

[ 本帖最后由 hakutaka 于 2009-7-18 15:45 编辑 ]
发表于 2009-7-28 01:57:11 |
不太可能吧!!!!!
发表于 2009-8-28 11:56:07 |
日本的地震防护是自动的,线路沿线有很多地震仪。当地震仪接收到早期地震波(P波)时候到底一定数值,自动将牵引变电所断电。牵引变电所断电之后该区间的所有列车就会失压,这时如果驾驶员来不及反应作出紧急制动,ATC就会自动紧急制动。
上越新干线脱线事故最主要原因是列车距离震中的距离近,P波和S波之间的时间差小。
发表于 2009-8-28 12:54:52 |
楼上的回答很让人长见识啊,这种地震防护系统,也就日本才有需求去研究吧。:lol
发表于 2009-8-28 13:02:43 |
转自维基百科:艾雪德列车出轨事故

事发经过
肇事列车(编号401 551)的机车1998年6月3日,编号51的ICE-1列车行走884号(威廉·康拉德·伦琴号)车次,从慕尼黑开往汉堡,中途停奥格斯堡、纽伦堡、维尔茨堡、富尔达、卡塞尔、格丁根和汉诺威。[1]

德国时间上午10时30分(UTC+1,后同),列车从汉诺威站开出继续行程。40分钟后,当列车驶至策勒区艾雪德镇以南约6公里时,第2节车厢的第3条车轴上的一个车轮外钢圈因疲乏而突然爆裂,钢条碎片插进了车厢内。当列车驶过转辙器时,爆裂的车轮外钢圈又把转辙器上的引导轨扬起一段,同时也插入了车厢走道并冲破车厢顶;在一连串效应,造成车头与第2节之后的车体分离。

由于事发时列车车速高达每小时200公里,因此引致第2节车厢抛离轨道冲入树丛之中,而第3节及以后的车厢则驶进了另一轨道上,并撞向一条行车天桥的拱位(桥梁)之上,因冲力强大,天桥桥梁被撞断后,天桥主体随即倒塌压在第3节车厢中后段,第3节之后的所有车厢全部出轨挤压在一起,两名正在桥下工作的德国铁路员工当场被出轨列车撞死。肇事列车的首节机车则继续向前行驶3公里,至通过艾雪德站后才被完全煞停。[1]

事故起因

轮胎设计
ICE-1列车的车轮原本均是以单铸铁制造一体成型,但是有严重车身震荡与噪音问题;所以,后来改以在车轮外由一层20毫米厚的橡胶包著,外面再套上一个相对地较薄的金属车轮,该修改的双层金属车轮原本是设计用在速度较慢的大众运输系统上;因此,双层金属车轮表面上未必能看到其出现金属疲劳形成的微细裂缝。

铁路机构的多名经理均曾感受过该等震荡,并研究如何解决。有工程师认为,必须加强ICE列车的悬挂系统,虽然同款轮胎未有进行过高速测试,但有效解决行车时的震荡问题。在那时,德国缺乏探测车轮真实损耗的设施。

未能刹车
车轮爆裂后列车未能刹停,是导致之后一连串事件发生的主因。倘若当时车长即时刹停列车,上述严重事件发的机会会大大降低。

一般而言,铁路公司当得悉列车有怪声传出,便会即时启动停车与检查政策,但这个政策则不适用于ICE列车上。当乘客欲尝试警示车务人员有一大片金属插进车厢时,列车经理以公司政策为理由,拒绝刹停列车,直至把问题调查完成,这里已浪费了一些宝贵时间。该名经理因此被法院检控。

维修及保养
在事发前的一段时间,德铁慕尼黑维修中心的工程人员只是用标准型的闪灯检查车轮,而并非用可探测金属疲劳的仪器;但在更之前的时间,却有用上更先进的机器;然而,该套机器存在很多误差信息,令该套机器可靠程度减低,故被迫停用。

直至事发前的该星期,在3次同的自动化检查中,探测到该车轮已有瑕疵。调查人员从列车上的电脑系统取出的维修报告中发现,肇事列车在事发前两个月,已先后有8次职员投诉来自转向架上有缺陷车轮的噪音和震荡,但德铁未有更换之,并表示日常检查妥当,而工程人员也未有就车轮问题而作出预报。[1]


其他因素
在事故中倒塌的行车天桥,其设计也是间接导致事故的因素之一,原因是该天桥的两端是由薄的桥墩支撑著,而并非用实心拱形设计。

另一个因素是转向架内的焊接位未能完全缝合。

后续

艾雪德列车出轨事故纪念场地
法律
德铁在事发后,随即向每名遇难者的家属发放30,000马克(约19,000美元),而德铁就该事故的赔偿金额高达3000万美元。[1]

2002年8月,德铁两名官员及一名工程师被控误杀罪。因为在德国,公司是不会被送上刑事法院审讯的,只有人民才会。[1]案件于2003年4月审结,每名工程师被罚款10,000欧元(约12,000美元)。[1]

技术
事发后数星期内,德铁把所有相类似设计的车轮,以另一种车轮取代。

在事发现场的拯救人员,进入车厢拯救乘客时遇上困难;主要是因为ICE列车的铝合金车身及防爆破玻璃窗,令拯救人员使用重型拯救设备时遇上重大阻力。故德铁也把所有列车的车窗,更换为在紧急时可用锤子击破的玻璃窗,以策安全
发表于 2009-8-28 15:14:49 |
第一次顶
发表于 2009-8-28 15:39:33 |
想起来都是令人胆寒的。
发表于 2009-8-28 16:08:01 |
这年头步行还出事呢,何况坐车?要图安全,最好呆在家里别动弹!
坐车别害怕,害怕别坐车!走路树叶还砸脑袋呢!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29 18: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