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F-16

坚决反对把列车的座椅设计成“对坐”的型式!(更新许多...注意:已证明出结论正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0:46:20 |
原帖由 北京老鼠 于 2009-6-21 10:11 发表

F-16朋友,这个帖子真火,看了这么多天了,感觉这样一个问题居然引起如此轰动的争议,实在也是可喜,因为毕竟大家关心旅客出行的舒适度、人性化与车辆造价、客票票价的妥协,应该说理性地讨论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


    谢谢你能关注我们的民生问题:handshake 。其实里面很多问题  我前面已经有回答了   包括主帖里绿色部分  你注意看一下。  你说的国外的问题   我前面也说了一点   就是时间的问题。  我没坐过国外的火车    但我有一个疑问   就算对坐   他们的座位间距和我们国内的是一样大吗?  我估计肯定比国内发大多了,

[ 本帖最后由 F-16 于 2009-6-21 10:47 编辑 ]
发表于 2009-6-21 11:09:22 |
原帖由 F-16 于 2009-6-21 10:46 发表


  谢谢你能关注我们的民生问题:handshake 。其实里面很多问题  我前面已经有回答了   包括主帖里绿色部分  你注意看一下。  你说的国外的问题   我前面也说了一点   就是时间的问题。  我没坐过国外的火车    但我有一个疑问   就算对坐   他们的座位间距和我们国内的是一样大吗?  我估计肯定比国内发大多了,...

国外的火车,如果是美加那边的,当然座位间距比中国大,这不说明什么,我们知道,北美、俄罗斯的,什么东西都大一号,北美制式的汽车也比亚洲车型宽敞,这与他们总体的体形和地域、资源有关系,但是咱们不是这样,你到日本、台湾、越南等地会发现车厢内部就不及北美那么宽敞了,无论是发达还是欠发达国家/地区,是不是?
再就是,必须要考虑国情,起码现阶段是这样,北美地广人稀,铁路客流量小,经济发达,再加上人的体形问题,座位间距大于亚洲国家很正常,咱们不是这样的。最近网上有网友去越南的照片,你看看越南的列车,运行时间也不短,但是作为间距不比中国大,可能还要小,越南这样很现实,当然,我不是说咱非得与比中国差的越南比,我还想跟你说咱们的北邻蒙古,那里的车我坐过多次,她也是个穷国,但是我告诉你她那里不用考虑作为间距问题,因为蒙古火车无论长途短途,没有座位车厢,都是卧铺,即使您只坐一个小时的短途,为什么呢,同样是地广人稀,相对客流很小,运能相对充足。说这些的目的就是,希望您能理解,在目前的中国,普通车厢搞您那一套暂时不现实,而且再次跟您说,前面有朋友提到了,长途车您尽可以选择硬卧或者您期望的单向座位的动车二等,特别是硬卧,无论如何也比您期望的单向硬座舒服得多,价格也是合理的,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能承受的。
发表于 2009-6-21 11:09:28 |
:victory: 支持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1:18:25 |
原帖由 北京老鼠 于 2009-6-21 11:09 发表

国外的火车,如果是美加那边的,当然座位间距比中国大,这不说明什么,我们知道,北美、俄罗斯的,什么东西都大一号,北美制式的汽车也比亚洲车型宽敞,这与他们总体的体形和地域、资源有关系,但是咱们不是这 ...

间距大 ,  伸腿舒服啊!  现在搞不现实? 还要等到什么 时候呢?  现在平时有多少车是满的呢?  就算是满的线路   ,可以采用两种座椅车辆搭配运行。 在一些轻松的线路,完全可以先进行试点运行!你说的买卧铺,很大一部分人都买不起,而且经常是买不到卧铺。 就算买也不划算

[ 本帖最后由 F-16 于 2009-6-21 11: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1:28:03 |
其实只要座椅舒服了,卧铺的乘坐率必然减少,由于卧铺的减少,卧铺的车厢又可以改装成可转动座椅车厢从而增大了运量!
发表于 2009-6-21 11:36:12 |
原帖由 F-16 于 2009-6-21 11:18 发表

间距大 ,  伸腿舒服啊!  现在搞不现实? 还要等到什么 时候呢?  现在平时有多少车是满的呢?  就算是满的线路   ,可以采用两种座椅车辆搭配运行。 在一些轻松的线路,完全可以先进行试点运行!你说的买卧铺,很大一部分人都买不起,而且经常是买不到卧铺。 就算买也不划算...

现在搞不现实? 还要等到什么 时候呢?
很多朋友都回答过你这个问题了,目前中国铁路的客流量和线路状况决定了目前搞不现实;
现在平时有多少车是满的呢?  
你这么问很容易陷入逻辑学上的二难,呵呵。如果您认为现在平时车不满,那么“对坐”形式也无所谓的,因为反正不满嘛,您对面都没人,您把腿搭在对面座位上不是更舒服么?如果现在平时车很满,甚至超员,那么更说明“对坐”的现实意义,不是么?
买卧铺,很大一部分人都买不起
改成单向座位,即使仍旧按照传统的硬座来考虑,仍旧是定员减少,成本增加——票价适当上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目前长途车来讲,本身硬卧的票价就不到同车种的两倍那么多,如果您的单向座位价格微调,实际上与现在的硬卧相差无几,您觉得是卧铺舒服呢还是卧铺舒服呢?买不起还是买不起,您要这么说,我就得偏向“铁托”们说一句了,现在的硬座也有买不起的,是不是?
而且经常是买不到卧铺
这句话很经典,不错,“经常是买不到卧铺”,为什么经常买不到呢,因为卧铺每节车厢定员少嘛,您改单向后定员也少了,您怎们保证能买到座位呢?而且届时座位与卧铺的差价小了,恐怕想买卧铺的更买不着了~
就算买也不划算
买卧铺不划算,买单向座位票就划算了?当然,你一直强调说座位单向不要涨价,我说了,如果每节车厢定员减少,设备更新,也就是乘车环境好了,适当调价是合理的,您不同意么?再有,如果您强调,单向座位咱也加大密度,一节车厢咱也上一百来个座位,不考虑设备更新的成本问题,就算那样每节车厢总收入不减少,铁路不涨钱,但是您觉得那样的单向座位能比现在的“对坐”舒服么?
发表于 2009-6-21 11:41:26 |
原帖由 F-16 于 2009-6-21 11:28 发表
其实只要座椅舒服了,卧铺的乘坐率必然减少,由于卧铺的减少,卧铺的车厢又可以改装成可转动座椅车厢从而增大了运量!

您的思维很怪异!
长途车无论如何卧铺都比座位舒服,短途车座位“对坐”,由于时间短,能够搭载更多的旅客,是很现实的,您去纽约看看每天往新泽西开的列车看看,基本上都是对坐的,而且密度不比中国小,为什么,因为人多,要解决运输问题先,舒适度只能其次~
您把卧铺改装成转动座椅,呵呵,现在某些Z车和DW里的软座、二等座不是很“舒服”么?那为什么人们还是拼命地去买诸如T103、T109、T31、T65等车次的硬卧呢?
发表于 2009-6-21 11:47:14 |
原帖由 北京老鼠 于 2009-6-21 11:36 发表

现在搞不现实? 还要等到什么 时候呢?
很多朋友都回答过你这个问题了,目前中国铁路的客流量和线路状况决定了目前搞不现实;
现在平时有多少车是满的呢?  
你这么问很容易陷入逻辑学上的二难,呵呵。如果 ...

改成单向座位,即使仍旧按照传统的硬座来考虑,仍旧是定员减少,成本增加——票价适当上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目前长途车来讲,本身硬卧的票价就不到同车种的两倍那么多,如果您的单向座位价格微调,实际上与现在的硬卧相差无几,您觉得是卧铺舒服呢还是卧铺舒服呢?买不起还是买不起,您要这么说,我就得偏向“铁托”们说一句了,现在的硬座也有买不起的,是不是?
====================================================================================================
改成单向座位,定员即使有减少,也不会超过10%,因为小桌板可以设计为像动车一样可以折叠的,比现在卧铺车厢的定员还是多多了,所以是值得的。
发表于 2009-6-21 11:59:14 |
原帖由 bestfriend 于 2009-6-21 11:47 发表

改成单向座位,定员即使有减少,也不会超过10%,因为小桌板可以设计为像动车一样可以折叠的,比现在卧铺车厢的定员还是多多了,所以是值得的。 ...

您说的方法是可行的,不要说减少不超过10%,一张椅子不减少也是可行的,但是楼主要考虑舒适度,支持楼主的朋友可以随便找一个硬座车厢看看,如果定员100以上的单向座位车厢设计出来,到底会不会比现在的“对坐”舒服?而且转向功能是否可以比较便捷地发挥出来?楼主的提议是针对舒适度的,其实要是按照传统的软座车,即使是“对坐”,也照样舒服,原因是什么?就是密度!一节车厢就那么大,您要排100多个座位,怎么着也舒服不了,所以楼主的想法没有意义。
发表于 2009-6-21 12:12:15 |
CRH5型车倒是朝一个方向的,几个小时下来比对坐的还要累,LZ没有体验过长时间的D车吧
发表于 2009-6-21 12:30:30 |
把全部硬座换成25型可躺式软座,不就能满足LZ的需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2:38:45 |
我挑几个我认为值得回答的问题
很多朋友都回答过你这个问题了,目前中国铁路的客流量和线路状况决定了目前搞不现实;
这个我已经提出了解决办法了。
你这么问很容易陷入逻辑学上的二难,呵呵。如果您认为现在平时车不满,那么“对坐”形式也无所谓的,因为反正不满嘛,您对面都没人,您把腿搭在对面座位上不是更舒服么?如果现在平时车很满,甚至超员,那么更说明“对坐”的现实意义,不是么?
这个就是你的不对了。 我说的不满,有可能一节车厢空着许多零零散散的座位,也有可能是集中几排没人坐。并不代表每个人对面都没人坐,都可以把脚伸出去。 而且即使对面没坐满,你不照样直着90度坐着?  你有我这躺这舒服吗? 而且,不管车厢人满不满,我都可以半躺着。
改成单向座位,即使仍旧按照传统的硬座来考虑,仍旧是定员减少,成本增加——票价适当上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目前长途车来讲,本身硬卧的票价就不到同车种的两倍那么多,如果您的单向座位价格微调,实际上与现在的硬卧相差无几,您觉得是卧铺舒服呢还是卧铺舒服呢?买不起还是买不起,您要这么说,我就得偏向“铁托”们说一句了,现在的硬座也有买不起的,是不是?
就改装个座位,票价就和卧铺差无几? 暂且不论减不减少运能说老实话,转向座椅车辆到底少不少拉人,又有谁有权威的论证?即使少拉人,我刚才已经说了怎么办,而且后边也有回复)其实只要座椅舒服了,卧铺的乘坐率必然减少,由于卧铺的减少,卧铺的车厢又可以改装成可转动座椅车厢从而增大了运量!就假如按每节车厢减少2排座位计算,10节车厢总共减少20排,那么我只需要用2节卧铺车厢改成可转动座椅车厢足亦弥补运量!如果卧铺车厢减少更多,相应的还能够提高运能!)  。 即使改装座椅成本略有增加,但能长多少?现在的票价有没有压缩的空间?我们就不能反对涨价为老百姓争取利益?当然前提是铁路部门不亏损)
长途车无论如何卧铺都比座位舒服,短途车座位“对坐”,由于时间短,能够搭载更多的旅客,是很现实的,您去纽约看看每天往新泽西开的列车看看,基本上都是对坐的,而且密度不比中国小,为什么,因为人多,要解决运输问题先,舒适度只能其次~
您把卧铺改装成转动座椅,呵呵,现在某些Z车和DW里的软座、二等座不是很“舒服”么?那为什么人们还是拼命地去买诸如T103、T109、T31、T65等车次的硬卧呢?
我想这个是有原因的,半躺座椅既能比卧铺便宜,还能比90度座位舒服。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卧铺的,很多人可能只是在硬座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卧铺,但并不代表他喜欢卧铺,1是贵,2是脏。。

另外,我想说的是,我们可以把这两种车都投放市场,让旅客也有自己的选择。

[ 本帖最后由 F-16 于 2009-6-21 13:00 编辑 ]
发表于 2009-6-21 12:42:44 |
当年的可躺式软座,每节车厢80人,票价是硬卧下铺的85%。

[ 本帖最后由 weekend 于 2009-6-21 12:4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2:43:35 |
原帖由 寂寞沙洲 于 2009-6-21 12:12 发表
CRH5型车倒是朝一个方向的,几个小时下来比对坐的还要累,LZ没有体验过长时间的D车吧


我怎么没体验过,从汉口——北京  ,一觉睡到站,既快速又干净,  舒服极了:lol 。  自从坐了可转向座椅,  腰也不酸了 ,腿也不疼了 ,吃饭倍香,口胃倍棒!
发表于 2009-6-21 13:26:58 |
F-16同学很执着。
首先,提醒您,现在普速车的票价没有压缩空间了,本网无论是“铁托”还是“反动派”还是“达到反动派”似乎在这一点上难得观点比较一致,提出铁路票价高、“抢钱”等意见的人一般都是指动车、动卧的票价高、指部分名不副实的K车、T车加收的加快票,指部分列车撤掉传统硬席车厢更换全软,但是基本上没人对普速车的定价系统有太大意见的,因此,我们可以基本认为目前的普速车定价是合理甚至偏低的,试图再压缩这个票价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如果成本提高了,铁路适度提高票价是合理的,但是,合理的涨幅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接受不了,因为要考虑到这部分的经济承受能力。
其次,关于可躺式座位,如果试图让座位达到一个可以舒服的半卧角度,那么一节车厢的座位势必要大幅度减少,大约至少减少1/3,也就是只能达到70-80个座位,如果还企图让座位达到100以上,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使这种单向座位舒服。如果选择前者,座位大幅度减少,势必就会造成运力下降,价格上涨,如果后者,那么这种单向毫无意义,并且使换向成了一种麻烦事。
第三,关于怎么乘车舒服的问题,我承认,会有一些人或者某种情况下某些人认为坐着比卧着舒服,但是整体上考虑,对于长途旅行,卧着怎么也势比坐着舒服的,我想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至于说什么卧铺是否干净的问题,我自认为是个比较讲究卫生的人,但是我想出门就不要太在意,而且卧具按照铁路官方的要求有它的换洗规定,如果严格执行这个规定就没有什么不干净的。再就是,我们同样不能保证座位就干净,您半躺着同样面临小枕头的问题,是不是?
最后,我想说,您的想法真的不可行,其实是这样,如果能达到尽量让旅客舒服,又不减少运能,中国铁路再不地道,他也不至于不愿意采取您说的方式,既然他可以在这些年将传统硬座改造出一定坡度,将22向25B-25G-25K-25T逐渐改造使得乘坐更舒适而基本价格并没有变,它没有必要死扛着您认为的好办法不用,是不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您的办法不现实。
发帖前看到上面weekend朋友的话,当年搞过的可躺式软座是硬卧下铺票价的85%,这个“可躺式软座”出现在中国铁路并没有“抢钱”的八十年代的京沪快车上,为啥昙花一现呢,因为它的性价比不灵光,是不是?
发表于 2009-6-21 13:29:45 |
原帖由 F-16 于 2009-6-21 12:43 发表


我怎么没体验过,从汉口——北京  ,一觉睡到站,既快速又干净,  舒服极了:lol 。  自从坐了可转向座椅,  腰也不酸了 ,腿也不疼了 ,吃饭倍香,口胃倍棒!

您说得很对!汉口到北京很舒服,但是那是普速硬座车么?那个价钱呢?折后等同于硬卧下铺是不是?要耽误白天时间是不是?低于800公里价格要高于硬卧下铺是不是?
这儿没人否认动车组的舒适度,但是即使它一定程度地再降价,您觉得符合您要求改造又不上浮票价的想法么?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3:59:41 |
首先,提醒您,现在普速车的票价没有压缩空间了...
这不能算是依据。

其次,关于可躺式座位,如果试图让座位达到一个可以舒服的半卧角度,那么一节车厢的座位势必要大幅度减少,大约至少减少1/3,也就是只能达到70-80个座位,如果还企图让座位达到100以上,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使这种单向座位舒服。如果选择前者,座位大幅度减少,势必就会造成运力下降,价格上涨,如果后者,那么这种单向毫无意义,并且使换向成了一种麻烦事。

你所说要减少1/3 ,你也太夸张了吧! 前面我也回答过,要达到舒服程度,就以现在动车的标准,假如按每节车厢减少2排座位计算,10节车厢总共减少20排,那么我只需要用2节卧铺车厢改成可转动座椅车厢足亦弥补运量!如果卧铺车厢减少更多,相应的还能够提高运能!你又要问我凭什么改卧铺,我要说其实只要座椅舒服了,卧铺的乘坐率必然减少,由于卧铺的减少,卧铺的车厢又可以改装成可转动座椅车厢从而增大了运量!
也就是说铁路的成本增加基本限于改装座椅造成的。而且不是改造现有车辆,只是还未出厂的新车才改座椅,你觉得这能成为铁路部门大幅涨价的理由吗?就一个座椅能涨多少钱?再说了,就算长,我两种车辆同时投放市场,旅客还有选择的权利呀,你可以选择不坐嘛,但还有人要坐呢!
干不干净的问题
你觉得铁路部门的人都那么认真负责给你消毒、洗干净? 那国家还有卫生法呢,为什么很多人不执行?不是出门讲不讲究的问题,而是这样很容易传播疾病,睡得也不舒服,你说那被子你盖还是不盖嘛,不盖又冷,盖又脏,黑乎乎的一团。你回去还要洗衣服,我坐座椅至少不用必须洗吧,而且枕头那个小布,列车员清洗起来也比被子容易多了吧,容易洗当然更容易保持卫生。就算不用布,我用皮的行不?

你不要老说我的办法不行,铁道部如果真认真考虑这事就改先搞个试点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4:02:16 |
原帖由 北京老鼠 于 2009-6-21 13:29 发表

您说得很对!汉口到北京很舒服,但是那是普速硬座车么?那个价钱呢?折后等同于硬卧下铺是不是?要耽误白天时间是不是?低于800公里价格要高于硬卧下铺是不是?
这儿没人否认动车组的舒适度,但是即使它一定 ...

这个主要是想说的动车的座椅,其他的不是讨论目的。
发表于 2009-6-21 16:09:16 |
德国城际客车倒是和楼主想象的一致,座位可以向后仰一个角度,但是不能转。
一节车厢只能装80人。
我的意见是,用可躺式座车取代硬卧车,无论是舒适性还是经济性,都肯定是行不通的。
另外,长途旅行谁的第一目标都是硬卧。

下面通过计算解决问题:

现在25型车全长26.6米,其中客室长度匡算20米。中国座位是3+2布置,其中3人坐席长度大概是1.5米左右。
如果满足楼主座席转动的需求,则两排座席转动轴的间距应至少为1.6米。
20/1.6=12.5,因此算上两边不可动座位,共可布置13排客席,减去两端通道门少布置的两个座位,座席总量应为63人。

25型硬卧车的着席人数是60人。

一个比硬卧车只多拉3个人的座车,试问经济性何在?应当如何定价?
请楼主不吝解答。
发表于 2009-6-21 16:12:31 |
原帖由 bestfriend 于 2009-6-21 11:47 发表

改成单向座位,即使仍旧按照传统的硬座来考虑,仍旧是定员减少,成本增加——票价适当上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目前长途车来讲,本身硬卧的票价就不到同车种的两倍那么多,如果您的单向座位价格微调,实际上与现 ...


这话说得真大,佩服佩服。不知道您10%的数据从何而来,请论证之。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7-9 08: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