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3 11: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限坡的设计
修铁路就肯定要适应地形,尤其对我们西南山民来说,坐火车基本等于坐过山车。问题是火车是一种效率很高的机器,高到车轮和钢轨之间的滚动摩擦力(专业一点,咱叫“黏着力”)几乎被榨取一空,所以铁路的坡决不能像公路一样陡,而是以千分之一为单位。
目前我国平原地区主要采用4‰、6‰,山区则使用更大的坡度。一般10‰以上的坡度,一台机车是搞不定货物大列的,需要补机进行加力牵引。例如襄渝线就是限坡6‰、加力12‰,目前4000吨直通大列在安达段以SS3本务+SS4补机翻越大巴山;达渝段是SS3单机。
坡度选用要考虑牵引定数与牵引机型的安排,但首要问题还是适应地形。曾经有朋友提出西成客专用100km以上的超长隧道打穿秦岭,工程量前无古人不说,忘记了选线是要考虑沿途控制点的。
一般来说,山区铁路主要有两种走向:河谷线和越岭线。经常跑襄渝线的朋友应该很熟悉,从襄樊出来先是江汉平原,在谷城跨汉江,此后一直到紫阳都是一边靠山、一边沿汉江走(白河跨汉江一次),一路都是沿江桥和短隧道,这就是典型的河谷线。
河谷线的最大好处是利用河流克服高程,自然坡度较缓(六里坪—胡家营仍需补机),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平面线形。将来无论铁路建筑技术如何发达,河谷都是山区修路的首选。山川江河是上帝的奇妙创造,人只能去适应,而不能去打破。
回到襄渝线,在紫阳第三次跨越汉江后,长隧道、高架桥就逐渐增多,在麻柳—巴山间出现了一个180度的展线,巴山—官渡间有个长达5.3km的大巴山二号隧道(新大巴山隧道长达10.7km),这就是越岭线。
越岭就是分水岭的自然坡度大大超过线路的设计坡度,必须用隧道穿过去了。但隧道毕竟不是想打多长就打多长,除了技术条件和造价以外,工期也是制约因素。所以在到达隧道入口前,必须尽量争取一定高程。在过去的条件下不敢修建高桥长隧就只能展线,牺牲了平面线形;现在桥隧技术大为进步,就能采用提前起坡,加上特长隧道,取得较好的线形(我国称3000~10000m为长隧道、10000m以上为特长隧道)。
回到限坡的问题上。目前西南地区除了成渝、宝成、川黔一类50年代的老线以外(当初修建这类线路只是填补空白,没有更多考虑运营条件及构建路网的需要,也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干线大多选择了6‰的限坡,越岭地段采用12~13‰的加力坡,这是符合西南地区实际情况的。西南地区的车站大多采用有效长850m的到发线,容许列车换长70,按国铁60系列货车算折合3500~4000吨。
目前成都东、重庆西、贵阳南、六盘水四大货运机务段,在坡度6‰的线路上用SS3牵引4000吨货物大列,13‰的南宝成则是SS3双机牵引4000吨。功率4350kW的SS3牵引4000t,在6‰的坡道上速度约50km/h,刚刚迈入恒功区门槛,差不多是竭泽而渔了。
随着牵引动力的交流传动化,更多的HXD系列机车将在西南地区各大干线出现。三相异步电机的特性使机车牵引能力空前增长,以7200kW的HXD3为例,在6‰坡道上牵引4000t速度可达75km/h,牵引5000t也能跑到65km/h,也能单机牵引3500t爬9‰的坡。这就使西南地区的新建线路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四川盆地的特点,是少量产煤但不输出煤,所以我们这边的货车基本都是敞、棚、罐混编。既有的850m到发线因地形限制,不可能扩展到1050m,所以基本不存在长期开行5000t以上重载货车的条件。因此新建线路仍采用850m到发线系统,配合3500~4000t牵引定数。
在限坡的选择上就比较有意思了。新建的兰渝线、渝黔线采用6‰/双机13‰,渝利线、宜万线则采用9‰/双机18‰,最近热议的成都—哈达铺线也采用后者。
客观地说,9/18‰的货运条件并不算好,HXD3牵引3000t还可以,牵引3500t平衡速度低于65km/h的持续速度,个别短坡还可以(三相异步电机有一定过载能力),连续长大坡道则比较吃力。而且正如昨天所述,这种速度决不符合新建高速客货共线的设计构想,过大的过超高对线路的养护维修不利。当然沪汉蓉也好、成兰也罢,都是以客运为主,不需要承担太多货运(沪汉蓉在中长期路网规划中是算“客运专线”的)。本猪曾经鼓吹在沪汉蓉投入9600kW的八轴车牵引4000t,或者3500t定数采用六轴本务+八轴补机(说白了,每轴干掉250吨+自身轴重),欢迎列位高人拍砖。
反观作为西北出海通道的兰渝线、渝黔线,就中规中矩的采用了6/13‰,因为该线的货运色彩明显。国家的战略就是开发西北地区的煤炭、石油资源,将来从这个方向上通过四川盆地的大煤龙、大油龙不会少。如果全列C70,甚至可以开行5000t重载列车。设计速度250km/h的渝黔线本来是具有城际客专性质的线路,而且从地形上看也更适合采用9/18‰(既有川黔线赶水—贵阳段最大坡度22‰),但为了与兰渝线衔接,不得不采用恐怖的5500/4500m最小曲线半径。
客货共线铁路就讲到这里,下面讲一下纯客运专线。
众所周知,动车组动力分散、黏着利用率低、单位功率大,爬坡自然比机辆式列车轻松得多。例如4800kW、4M4T的CRH2A,在20‰的坡上还能轻松跑到160km/h以上。所以《新250暂规》、《京沪暂规》等一致规定,客运专线容许20‰的限坡,而车辆段的动车走行线更容许30‰。
其实本猪认为,即使这样的规定也是很迂腐的。因为当初制定这类标准时,还考虑了机辆模式客车跨线运行的需要,即SS9双机(或交流传动双机)牵引1100吨也能上线运行。京沪高铁最初的设计便是本线300/跨线160。现在看来CRH来势非常猛烈,这种情况基本不可能出现,京沪高铁亦早已修改为本线350/跨线200。当然京沪高铁完全修建在平原,限坡12‰与其说是适应地形,不如说是方便与既有铁路、公路立交的需要。
西南地区的情况,决定了我们的客运专线必须采用更巧妙的越岭艺术。西成客专据说将采用30‰的越岭坡,如此一来至少应配备6M2T的CRH2C一类车,或者干脆全动,这是我国机车车辆工业接下来上演的大戏。
[ 本帖最后由 Reichsadler 于 2009-5-14 10:0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