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座双跨大桥,多说几句。2004年修建客专时线路改道,原来的胶济线废弃,新修的客专是高路基,为高密西外环预留了下穿桥梁。2007年又修建货线,原来废弃的线路重修后再次启用,为了抢赶工期,货线的相应位置无法为高密的西外环建设上跨或下穿的桥涵,原来的路基保持了以前的高度。这样,两条相距100多米的铁路,南边的客线是高路基,为下面的公路留出了通道;北面的货线是低路基,只有修建上跨的大桥。而两线之间仅仅相距100多米,一桥一涵显然不行。其实再往西移动200米,在四线会合处修建上跨桥,要节省大约100米的桥梁,显然投资要节约一半以上。面子工程、标志性建筑等等在这种时候就会在决策者脑袋中出现,宁可多花几千万,也要建在预定的地方,这样一座长达几百米的大桥是平日路(平度--日照)上绝无仅有的景观,决不能往西挪动这200米。于是,工程开工了,原来预留的下穿桥涵也用不上了,资金的拖欠,与铁路部门无休止的不断协调,至今还是施工当中。
从高密地图的局部可以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