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难忘西陇海

光阴的故事——1996年以来难忘的火车经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3 13:01:08 |
112哦,没啦~

顶lz
发表于 2009-3-13 13:58:53 |
看能不能待在第三页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22:33:39 |
回家的日子总是很快,一个寒假也不过一个月的时间。
1997年春节好象是在二月初,而我们学校开学的日子是在二月中旬。由于每年陕西省都在我们学校阅高考卷,我们一般在六月底就开始放暑假。而每个学期都必须要有二十个星期,所以我们寒假开学的日子永远是在二月中旬。
在万般不情愿中,那年的大年初九,我又一次踏上186次,从南京前往西安。
初九的上午,我和一个同学结伴来到南京车站,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春运。让我们意外的是,南京车站当时竟然是空空荡荡的。一点也没有头脑中关于春运那人山人海的感觉。
到了九点多,我们开始剪票进站,186次依然停靠在一号站台,二号站台停的是上海到成都的绿皮车。
我还记得,我们坐的是二号车厢的一个靠窗户的两个人的位置,在我们的对面是两个出去打工的中年妇女。我们闲聊了几句,滁州站就到了。但还基本上没有人站,过了蚌埠和徐州,人开始多了起来,但车厢里的通行还勉强保持着通畅。
在宿州车站,有一个年轻妇女带着一个大纸烟盒挤到我们的面前,并把这个大纸烟盒放在我们的座位底下。开车后才发现,盒子里装的满满的茶叶蛋,她不停地从里面拿出几个兜售,然后还告诉我,从宿州到商丘都是她们的地盘,她们每天基本上两个来回地跑在这条线路上。
当我们还不把春运当一回事的时候,商丘车站那黑压压的人群,就在傍晚时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有点不恰当的比喻,仿佛是一条大青虫进了蚂蚁窝,密密麻麻地把187次团团围住。后来才知道,我们班上的一个河南女生就在当中。
她说,商丘车站当时无限量的发售无座票,然后几乎把所有西去的人群都放到站台上,至于谁能上车,就看自己的本事了。她是在车站站台上呆了两整天,先后十几次想爬上火车,但无一成功。最后还是坐的汽车回到西安。
快到达开封车站的时候,乘务员已经要求我们关好车窗,不要让人群从窗户里爬上来。因为再上人的话,车厢的减震器会吃不消了。果然,开封还是和商丘一样的人山人海,因为河南人坚信“三六九,望外走”的古话。
终究还是要说说那无数次让我想起,都会让我很难过的场景了。在开封车站停车那短短地四分钟,我和同学亲眼看到一个带着眼镜瘦弱的学生摸样的同龄人是如何艰难地从人群后挤到车窗前,当他看到我们的时候,带着无限希望地向我们打手势,请我们打开车窗,然后就是不停地拱手作揖。我们再也忍不住了,等我和同学准备开窗户的时候,对面两个妇女忽然站起来,死死地压着我们的手,说:“不许开”。那个年轻人仿佛看出了端倪,又向她们不停地拱手作揖。但是直到火车离开开封车站,她们压我们的手始终没有松开。
我当时是无比的伤感,不停地在想,这个年轻人要去哪里?他已经在站台上等了多久,还要多久地等下去?今天晚上他怎么办?
至此,我都不愿意看那两个看似淳朴的妇女,我一直低着头,一直到第二天清晨西安的来到。
大概在两三年后,一次在老四家里吃饺子,和他那铁路公安处工作的父亲谈及此事。他父亲告诉我,那两个妇女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只要我们一打开车窗,就会有汹涌的人群爬上来。由于当时都是低站台,危险是肯定的,同时肯定的是那个学生也不可能挤上来。
话虽如此,我还是不愿意原谅那两个妇女,尽管我不认识她们也不可能认识她们。
发表于 2009-3-13 22:53:27 |
好贴,留名!lz继续...
发表于 2009-3-13 23:02:20 |
a
a
a
a
a
a
a

a
a
发表于 2009-3-14 07:17:55 |
没想到当年的春运是这个景象。和当时对比现在确实已经进步不少了。
发表于 2009-3-14 08:16:37 |
我还记得我还小的时候,有一次和爸妈回老家衡阳,到回家的时候就很难买到票,于是找了铁路公安局的人把我们提前送上了车,因为是提前上车,所以车厢里都没有人,过了10几分钟,就看到黑压压的人从候车室涌了出来,都是人,本来窗户是关着的,但是由于我好奇心重,在爸妈劝阻无效的情况下打开了车窗。。后果可想而知。。在爬上来2个人之后,在爸爸和另外一名叔叔的合力下又把窗户关上了。。当时快把我吓傻了。。:(
发表于 2009-3-14 12:29:14 |
我也来占个座吧!挺喜欢看类似的回忆的!版主最好置个顶!
发表于 2009-3-14 13:30:17 |
我也记得第一次长途是生病了去外地看病,97年10月份乘386次从兰州到郑州,好象兰州站是晚上8点多开,第二天晚上7点多到郑州。车票硬座全价72元。车票至今还保存在家里。虽然现在兰州上海经常走,但还是比较怀念那时候的车……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4:23:39 |
感谢诸位的厚爱和鼓励,准备以一天一篇的速度来继续。
发表于 2009-3-14 14:34:27 |
顶,怀念西安的日子啊!
难道那时的三门峡站那么恐怖吗?
发表于 2009-3-14 17:44:27 |
收藏之.....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23:04:08 |
1997的春天,全国铁路实现了第一次大提速。由于当时没有网络,我对这次的主要了解都是来自于报纸,而报纸的报道有时候真的有点不靠谱。比如,西安的晚报上报道全路的最快速度将要达到140公里/小时。我就暗自盘算,我的140次如果速度能达到100公里/小时,那我从西安到南京不就只要12个小时?爽呀!
等到真的大提速了,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六的上午冲到西安车站,买了一份火车时刻表。迫不及待地就找140次,结果怎么也找不到。原来140次已经变成了440次,让我失望的是,运行时间不过从原来的22个小时缩短到了近19个小时,那三四个小时的提速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但我们宿舍的老三就反驳我说:“咋没有意义呀?我以前回家要从北京转车,现在开行了西安到长春的126次特快,虽然要四十个小时,但方便多了。”
再补充一句,当时的西安车站火车车次也没有多少趟。一张A3纸上,用三号宋体详细的标注了东去的每次列车的到站及时刻。而东去能到的也不过是北京、上海、广州、长春、烟台、南宁、杭州等地方。西安车站这些年来加了不少车。
庆祝完香港回归,我回家的时间就指日可待了。我那次坐的是408次(宝鸡——杭州)到芜湖车站下车。
这两天,我在写帖子的时候,总是觉得当时的火车票好象是湖蓝色的票面,和现在不太一样,但又没有什么把握。那位知道的说一声。
408次是早上九点多开车,那天清晨,我们班上的同学包了一辆面的去火车站,车上有我们的老三搭长春车,还有两个湖南同学和一个广西柳州同学达南宁车。这位柳州同学当时在车上吹牛说,南宁车是我们柳局柳段的(我是第一次知道火车还有归属,原来以为都已经全部是铁道部的),本来只到柳州,不到南宁,后来自治区出面干涉才勉强延伸到南宁,别看南宁是首府,但还归我们柳州铁路局管。现在路局都已经从柳州搬到了南宁,不知道他做何感想。
这次408次从西安到郑州刚好是一个白天,我往返西安南京之间二十多次,但白天在西安郑州间运行的极少。无论是186,还是后来的T111/T112,都是在夜里运行。我看到了平整的关中平原,看到了“自古潼关似铁”,看到了一个接一个的隧道,在三门峡远远地看到了黄河,看到了洛阳和郑州的市容,看到了郑州那无比宽广的编组站。
这趟旅行有两件有意思的小事情值得说一下。
一是火车刚进灵宝,广播上介绍说是进入了河南,在把河南介绍了一通后,唱了一段让我们喷饭的豫剧《朝阳沟》,在喧闹的乐曲过后,就是一个老太太高亢地唱到“亲家母,你坐下,听俺拉拉心里话。”这让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我从那后一见到河南人就想到了“亲家母”。
二是在快到开封,乘警查票,看到一个中年人没有票,就让他补。这个人解释说他是从郑州上车到商丘,还没有来得及补票。乘警不信,说郑州车站要是没有票不可能上得了站台,一定要补,而且是从起点站宝鸡开始补。然后就把他带到了餐车。从那时起,我才知道,火车逃票也许是要从起点站开始补。
第二天清晨,达到芜湖,我第一次见到红皮车,一趟从福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停在一站台上,是那么的醒目。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8:18:40 |
1997、1998和1999年八月底或九月初,我先后三次乘坐386次(南京西——兰州)的硬卧,从南京到西安。而1997年,大二第一学期的开学的日子,我是第一次乘坐硬卧。
自全国第一次火车大提速后,186次更改为386次。当时车次的编制规定,跨三局的普快以3、4开头,而386次分别跨了上海、济南、郑州和兰州四个铁路局。除了车次的变更为,386次的发车时间也从186次的早上九点多变成中午十二点左右,到达西安的时间也变成了第二天早上的六点,之后的三年内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第一次乘坐卧铺的感觉总是很新鲜,家人一再提醒,上车要记得换牌子,而且一上车就要换,否则我的铺就有可能被出售。
我那时坐的是一张中铺,刚上车,兰州铁路局兰州列车段的一位中年胖胖的女乘务员就拿着黑皮包过来,打量我一下,微笑的问我:“是大学生吧?到西安上学?”再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她说:“放心睡觉吧,孩子,明天一早我们会叫醒你的。”说话间,车已经过了南京长江大桥。我也爬到我的铺位上,说爬其实不太准确,当时比现在的腰围要瘦半尺,两手放在中铺上做一个引体向上的动作就到了铺位上。
换完票后,这位女列车员并没有休息,而是给我们提来开水瓶,然后就是收拾行李架上的行李。在我十几年来的火车经历中,在服务态度上唯一能和她媲美的就是大四的坐378次(西宁——上海)从西安回南京车上的的一位十五大代表的女乘务员。
中午睡了一觉后,醒来后已经是蚌埠开出。这位女乘务员并没有象其他乘务员一样把自己关在那狭小的乘务室内,而是坐在我们车厢内和大家聊天。记忆深刻的是她在当时就预言到386次在南京的时间呆的不会太长,因为去时过了宝鸡,来时过了郑州,车里面就没有什么人了。而兰州到上海多年来一票难求。三年后的2000年,她的预言得到了证实,386次延伸到上海并变更为T116次。
坐卧铺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在晚上十点,郑州到了。这位女乘务员主动到了站台上要加水工给我们车厢加水,听到她在说:“这么热的天,总要让大家洗洗才能睡觉吧!”。她看着加工水把水加满后,才重新回到车上。郑州开出,看到她提着行李向车尾走去,她告诉我们,郑州开出她们乘务员就要换班了,等到天水开出她再来接班。
第一次的卧铺经历或许平淡无奇,但是1998年8月底我第二次坐386次的卧铺时就有点不那么平淡了。

抱歉,我去吃晚饭了。晚上继续——
内容预告:1998年那次著名的三门峡油罐车起大火被我赶上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09:02:04 |
忙着给单位申请高新企业证书,有好几天没有继续了。刚仔细想了下,98年那次三门峡的大火是在八月底,中间应该还有几篇。我还是按时间顺序来继续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3:46:11 |
1998年西安的元旦是在冬日的暖阳中来到了。过了元旦,大二的第一个学期也就进入了到计时。终于在一个阴沉的中午,我考完了最后一门课《刑法》(期间西安闹地震,我以前也就此发过帖子,过会转发,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晚上我就踏上了440次(西安——上海)回南京了。
经过火车第一次大提速后,原前的140次已经改为440次,除了车次的变更外,440次还是当时的郑州铁路局西安分局为数很少的红皮空调车。而且发车的时间,也从以前的晚上八点半推迟到晚上十点半,到达南京的时间差不多和以前一样,是第二天的下午五点左右。
吃过晚饭,在老四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西安车站。离开车的时间还早,我们就坐在解放路五路口的天桥下吃烤羊肉串。吃着吃着小雪珠就从天而降,打着遮阳棚上“吡劈啪啪”的响,“看来你要当风雪夜归人了!”老四若有所思的说。“那感觉不错,还从来没有过在火车上雪景的感觉了。”我回答到。
说话间,漫天飞舞的已经是小雪了。我们冒着风雪走在人来人往的解放路上,西安车站那古朴的建筑就在眼前。
440次依然是一号候车厅候车,一号站台上车。当我们走剪票后,440次那红色的车体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对于今天的网友来说,空调车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但是在11年前,作为郑州铁路局西安分局的仅有的两趟空调车(一趟北京,一趟上海),它给我们带来的新奇感还是很强烈的。
就我个人而言,空调车比绿皮车一来要暖和的多,脚底下始终是暖烘烘的。二来很整洁,兰色的坐垫上,摆着白色的头巾,看起来很是舒服。最重要的变化是每节车厢都有热水提供,这是以前所奢望的事情。
在满天风雪中,440次离开了西安车站。那次旅程是我遇到了至今最大的雪。同车厢里的福建同学都很高兴,不是人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雪。顺便说说,当时西安到福建最常用的旅程是到南京转厦门,或到上海转福州。单趟一般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西安到厦门和福州的火车是很多年以后才有的。
晚上到不觉得怎么,天麻麻的时候,440次快到郑州了,才看到了雪中的河南大地是一片的洁白,车窗外的田野、农舍都是白的,白的晃眼。到郑州的时候,那雪下的几乎看不人了。这雪一路从西安下到了南京。傍晚时分,437次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依然是大片大片的雪花。
发表于 2009-4-27 13:47:32 |
继续继续。。难道我也要效仿一次。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3:48:40 |
大二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是以刑法为最后一科。我们学校历来重视对刑法等基础法学的学习。学校规定,刑法考试的不合格率一般在30%左右。而我们在学刑法时,刚好新法在1997年10月1日施行,所以大家在备考时,压力很大。
具体日期我不记得了。
那天早上十点来钟,我坐在宿舍里面复习。学哥学姐们曾告诉我,刑法考试的总则很重要,经常填空且要一字不差。我打开条文,开始念到:“为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这时,门忽然开了。是隔壁宿舍的莫波走了进来。
“最新消息发布,明天论述题是故意杀人未遂和故意伤害致死”。
话音未落,我眼前的杯子开始晃了起来,接着门也自动关上了,凳子也在摇晃。
我们面面而睽不过一秒钟的时间,就开始喊到:“地震?!”当时的头脑是空白的,并没有跑或大声的喊。又过了几秒钟,我问“怎么办”。“下去看看”。
不看便罢,一看惊人。
学校里的道路上已是黑压压的,大家在七嘴八舌、兴高采烈地议论;还有的考试临时中断,学生带着未答完的卷子就跑了出来。
白天几乎在大家的议论中就过去了。我们也没有把这个当作一回事。
等我真正意识到地震离我不再遥远的时候,是在下晚自习的十点多钟。
我和我们老六走出图书馆,发现路上、操场上都是在一路小跑的学生。同样的一个谣言——“地震局消息,西安市区今晚有地震,且不低于五级”。
消息传播速度之快,已经超过我们的想象。等我们回到学生公寓三号楼的时候,发现了满楼道都是瓶口朝下摆放的啤酒瓶子。还不断有学生往下跑。在跑的同时还在不断重复着刚才的谣言。经典的对话有:“地震局说的还能有假?”“我们学校真是不负责任,应该组织我们撤退呀!”“明天的试还考吗?”“大雁塔说是经过了14次地震,不知这次怎么样?”“管他大雁塔,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了”
说什么的都有,拿什么的也都有。
提水壶、抱衣服、夹课本的也就算了,我还亲眼看见抱被子的,还有莫名其妙地拿了大水桶的。
我们宿舍其他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显然要比我和老六强。大家若无其事地坐在被窝里看刑法,丝毫不理会外面的乱糟糟。
但那啤酒瓶子已经赫然摆在桌子上。
“我们怎么办?大家都跑,我们也跑跑?”我是已经拿定了去操场躲躲的主意了,当时只需要大家一起去,否则很没有面子,显得自己很怕死。
“年轻人,要镇定,天要下雨,我有什么办法?”西北的老二这么说。
“这不扯的吗?河北那噶答地震关西安嘛事?德行?躲什么躲?”东北的老三这么说。
其他几个都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我和老六一起去了。
到了操场,那就不能有黑压压来形容了。基本上属于水泄不通系列的。在现场的人群中,女同学居多,而且围在一起,还是在不停的议论。
西安的深夜有零下十来度,那风再刮起来,怎么一“凛冽”了得。
不一会儿,操场上的大探照灯打开了,照的操场如同白昼。紧接着,喇叭响了,主要内容是动员大家回宿舍,没有确切消息说西安今夜有地震。
很快,我们系总支书记李星光老师来到了我们中间。反复做我们的工作,从我们的身体到学习,到考试,能说的基本上都说了。惟独不敢保证今夜无地震。当然,她确实也保证不了。但大家还是没有动,没有回宿舍的迹象。李老师的思想工作在这个时候碰到了困难,基本上学法律的学生都是比较善长找别人讲话的漏洞。
其他系的学生依然如此,快到十二点了。
当时的心情确实是有点失望,闹剧已经开始了,却没能继续演下去。而我还要面对回宿舍后大家的嘲讽。
操场上的喇叭又想了,说学校已经派人24小时值班,一有地震消息,立刻广播通知。
李老师抓住时间,最后一击。
“你们明天不要考刑法吗?作为法律系的学生,刑法不及格那是说不过去的,也是要抱憾终生的。赶快回去休息吧”
尽管还有人反驳:“什么终生不终生,我们要是回宿舍,说不定今儿个就是今儿个了,还终什么生呀?!”
但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还是感到应该回宿舍了。在操场上呆一夜是说不过去的。
当我们回到宿舍,准备昂起头接受大家嘲讽的时候,发现大家对于我的到来没有丝毫的兴趣,甚至都没有抬起头来跟我说话。他们已经商量好了,用这个轻蔑的行动来对待我和我们老六。
但地震并未就此结束。
半夜两三点,不知哪个宿舍起夜的兄弟碰翻了楼道里的啤酒瓶。
那“哗啦”一响,打碎了无数人的梦,几乎所有人都醒了,手脚快的已经冲出了门外,据说我们四楼最快的已经冲到了二楼,而且边冲边喊,接着,三楼、二楼的人都醒了;接着,我们学生公寓三号楼成了一锅粥。
虽地震让我们恐慌,但坏事中也有好事。
上午八点,我们整齐地坐在教室里,看到刑法考试的论述题并不是故意杀人未遂和故意伤害致死的时候。我们的刑法老师走了进来。
“大家都不容易呀,昨天折腾了一晚上,今天还来考试;考就考吧,不要怕,来考试我咋能不让大家过了?”
至此,刑法考试掀开了新的一页。
发表于 2009-4-27 14:18:37 |
先顶再慢慢看~!
发表于 2009-4-27 15:16:19 |
一不小心到第四页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29 08: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