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8-12-1 17:57
铁路发展还应维持政企不分吗?
赵坚:客运专线没有盈利能力,政企不分才是症结所在
【背景】铁道部副部长称,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建设目标增至1.6万公里以上。
11月27日,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两年,将投入2万亿元加快铁路建设。其中,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发达的快速客运专线网。
他还表示,在原“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基础骨架上,将进一步延伸并扩大客运专线覆盖面,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建设目标由1.2万公里调整为1.6万公里以上,并与既有线提速改造工程相衔接。并提出,未来中国将形成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总里程达到5万公里以上的快速客运网。
铁路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项目,是这次“4万亿”计划中的主要投资领域。在如此大规模投资进入之时,需要对投资的风险与收益作出评估。高速客运专线是否具备盈利能力?是否适合中国国情?铁路投资是否存在潜在风险?中国铁路体系是否存在更深层的体制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认为,在对铁路投资不断加大之时,必须警惕其中的高风险。高速客运专线由于成本高昂、技术复杂与票价偏高,很可能引发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他强调,归根结底,政企不分是中国铁路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果发展不考虑改革,可能风险很大。”赵坚说,国家此次的“4万亿”计划很大一部分是基础设施,其中铁路又是最大头,大量的政府资金将进入铁路。但是,中国大规模高速客运专线建设存在着三大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
他指出,铁路客运的高速度是有成本的,高速度势必伴随着高成本、高票价。建设一公里时速300公里高速客运专线的成本,是建设一公里普通铁路的3倍以上,其票价也是硬卧的3倍。目前,中国铁路客运市场的结构是,94%以上的旅客乘坐硬座和硬卧出行。大规模的高速客运专线建设,实际上是要求今后大部分铁路旅客都要支付高于软卧的车票价格,才能乘火车旅行,这存在市场风险。同时,中国对于高速铁路技术的掌握还很不全面,存在技术风险。
赵坚分析说,从1964年到2006年,全世界建设的时速300公里的高速铁路,包含日本时速270公里的铁路,仅仅是5602公里,不含日本,则只有3905公里。到2007年底铁道部获得批准按照300公里时速建设的高速客运专线,已达5252公里,“中国在不到十年内建设的高速铁路,将相当于世界各国用40多年时间建设的高速铁路里程的总和。”现在却还要继续扩大规模。
他指出,目前铁道部主要凭借政府信用大量举债,并且在高速客运专线建设期间,不用偿还利息和本金,这样,日益严重的债务危机得以被暂时掩盖起来。现在保险公司也要进入,这在铁路仍然政企不分,缺乏监管的情况下,风险非常大。
他表示,现在,这种铁路建设模式的风险已经暴露出来。京津城际铁路平均每公里建设投资是1.85亿元,仅每年的贷款利息就达7亿元。其营业收入还不够支付运营成本,更不用说偿还银行贷款利息和本金。
赵坚计算得出,高速客运专线不仅没有还款能力,维持运营也需要国家补贴。国家给铁路的资金,实际上要用于补贴高速铁路的运营。三年以后,中国铁路的资金链会完全断裂。
他还提醒说,大规模高速客运专线建设还存在着潜在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在高速客运专线投入运营后,平行的铁路既有线将成为货运线,铁道部会停开既有线的大部分夕发朝至列车和快速旅客列车,迫使旅客支付高于软卧车票的价格,乘坐高速客运专线的高速动车组出行,这种做法将面临社会的强烈不满。
“之所以可能出现这种结果,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政企不分。”赵坚说,在政企合一的体制中,铁道部不直接承担经济盈亏责任,又直接进行投资建设活动,就会片面追求高标准、高速度的客运专线建设,并能够利用行政权力全面展开。
赵坚认为,中国高速客运专线的目标市场是高收入旅客,这种市场定位本身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铁路的主要战略定位应当是中低端市场,铁路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应主要服务于大多数中低收入旅客。中国确实需要建更多的铁路,铁道部这次将整体规划调整到建设12万公里,实际上,中国铁路至少应该建16万公里。如果不建高速客运专线,中国完全可以建成这些铁路,打破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财经》记者 姜海燕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