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黔东南州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苗乡侗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州生产总值达166.0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747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均保持了持续发展,以从江椪柑、榕江西瓜、脐橙、台江、雷山金秋梨、从江、榕江、剑河香猪、香羊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特色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工业规模逐步扩大,拥有凯里电厂、施秉恒盛冶炼厂、镇远青酒集团、全江化工公司、凯里铁路铅锌厂、凯晟铝业公司、岑巩国恒锰业公司、凯里中密度纤维板厂、凯里瑞安水泥厂和阳光铝厂等一批骨干企业。2006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到114.89亿元。
旅游业蓬勃发展。秀美的山水、众多的名胜古迹,充满厚重原生文化色彩的民族风情,让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留连忘返,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抓住中央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力度,加大投入,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以优化黔东南的区域位置。继贵阳-新寨高等级公路黔东南段、凯里-麻江高速公路竣工后,玉-凯高速公路已正式通车,目前全州公路通车里程6884.1公里,实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84.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铁路建设快速发展,湘黔铁路、黔桂铁路过境232.5公里,湘黔铁路复线建设已全线竣工通车;民用航空建设载入史册,黎平机场已正式通航;能源、邮电通讯等事业近年得到迅猛发展,全州16个县市拉通了国家电网,全部实现市话交换程控化,乡乡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州,畅通八方的交通通讯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投资环境日趋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黔东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366元和1841元, 全州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由1986年的230万减至35.58万人,不少家庭生活开始迈向小康;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如今的黔东南,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黔东南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筑“四圈一区”发展框架,不断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一个更加辉煌灿烂、富庶美丽的黔东南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