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7-5 15:12:20
|
回复 #9 wheremylove 的帖子
我爸爸学习铁道车辆知识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看过他当时的课本,就已经提到了我国早在1967年研制25型客车时的目标,其中一个就是车辆自重小于40吨,现在是2008年了,我们的25系列出了许多种型号了,试问哪个的自重小于40吨?
青年网友,您的加入使我非常感动,如果您将来(或者现在已经是)从事铁路工作,一定是好样的,因为我认为能说出旧数据的人必然会创新。
过去我们的客车自重为什么没有做到小于40吨,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1) 我们的客车使用的材质是钢材和胶合板,钢的比重比铝大的多,胶合板的比重也比木材大,在上世纪末我国仍然是号召节约有色金属和木材的。
2) 我们的客车结构基本是“积木”式的,没有象电脑、打印机那样综合设计和利用结构。比如空调需要风道就设计一个独立风道,电线需要走管盒就设计一个独立的管盒。
3) 钢结构没有充分应用桁架力学。
现在我们的动车组列车车厢自重由于从以上三方面作了综合设计,重量自然大大小于40吨了,您爸爸一代人的愿望现在实现了。我想将来“铁路大客车”的自重绝对不会超过动车组车厢(在钢结构使用同样材质下)。
借此机会我和青年网友多聊几句。我的博客名称叫“知旧才能创新”,意思就是“只有知道过去才能知道我们取得了什么成果,只有知道过去才能知道该去创新什么,只有知道过去才能知道如何去创新,只有知道过去才不会去阻止和反对别人创新。”
下边举几个因为不知旧而创新不当的例子:
· 铁路宪法性规章之一《技规》已经规定了曲线路段的设计行车速度,结果4.28事故却确认列车速度131km/h是“超限”而不是“违规”。
· 《GB146.1机车车辆限界》规定车体和转向架下垂构件至钢轨顶面距离不得小于60毫米,而新版客车厂修却规定为50毫米(并且没有说明是什么工况下)。
· 21、22型客车为了电气安全规定对全系统电路进行绝缘耐压试验,而25型客车为了“保护电器”只要求对“配线耐压”,使许多电线和电器合法地可以不作绝缘耐压试验。
· 过去要求客车车窗能抬进担架,空调车却把车窗密封(另在空调机组上设置了新风口),结果汶川地震运输伤员时只好把窗户拆卸才能抬进担架,以及空调发生事故后旅客只好享受"桑拿浴"。
· 过去48伏电扇与座的匹配很好,后来电扇升级为TB标准而座没有升级,结果在5月份安装电扇时经常发生压线故障。
青年网友,如果我们的铁路职工都能熟知过去,针对过去的不足去努力进行创新,那我国铁路就会加油,再加油。
[ 本帖最后由 zgshangqi 于 2008-8-3 21:0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