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zgshangqi

我国要不要立项研发“铁路大客车”?(上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4 16:28:23 |
原帖由 zgshangqi 于 2008-7-2 15:34 发表

1.这就好比一个人抗着100斤东西从甲地到乙地要求在白天到达,走着去就可以何必非要跑着去。走着自然要比跑着省力气。

2.我的博文只对既有铁路网线而言,博文的结束语中说“既有铁路网线“研发宽体客车和利用宽体客车先进经济结构改革卧铺票制及列车编组”并不会干扰“高速运输专线”的建设,相反如果轨道旅客运输也采用本文设想的“宽体客车”,不但能增加高速列车定员,而且有利设计高级车厢,为“高速运输专线”锦上添花。


3.这是一个需要认真严肃论证的问题,如果是您说的那样,那3+3硬座车就可改成2+2软座车。另外本博文不仅是为了增加定员,同时是为了消除25型的不对称结构和改革票制。


4.小包间有利票制改革,而票制的改革必然增加卧铺车的定员。至于撞头的事我在过去向期刊投稿的稿件中有“在旅客的头、脚端墙壁设有冲撞缓冲装置”一句,并且我已经有设计方案

5.博文对站台已经说的很透了,并且我已经有站台车门对位装置方案。列车是创造效益的主体,站台必须服从主体要求,为了发展动车组列车不是把站台改成高1.25米了吗。“朝发夕至”是我们大疆土国家的最佳速度,它不但符合铁路利益,也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关于双层客车请您看我对24楼网友的回复。

6.这是我博文的一种理念,大疆土统一的国家应当把铁路速度定位在“朝发夕至”,否则就是无序竞争,特别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回答一下。

1. 如果不考虑速度和时间成本,来比较能耗,是不公平的。一个人扛着东西也要看什么东西了,如果是救命的药,就得跑着去,甚至还要打车去。机辆模式在长途中的节省成本有其他原因。能耗是非主要的。

2. 我是针对车宽来说的,要想达到6人座,至少要3.7的车宽。而这个已经大大超过了既有标准。则意味着改造全线界限,不是说充分利用界限即可的事情

3. 实际上,您的大客车主要针对长途运输,而目前的长途卧铺是约来越多,硬座是越来越少,说明运输能力对于平常来说问题不大,铁路就会想着改善条件,让这些客流掏更多钱。实际上,多数出差的人已经习惯了卧铺,比起硬座更好。

4.小包厢的弊病在于分摊面积过少,甚至公共打牌的面积变成了过道。撞头的问题再缓冲,其危险性也远远大于侧卧,还未考虑这带来的成本。

5. 站台改高该矮,并不是只适应了动车,平常的客车一样可以享受到这样平坦的待遇。而车厢和站台的间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站台那么高,车体肯定得加宽很多,那么对于老车体,站台和车之间有较宽和较大的沟,危险性极大(现在的是10~20cm,加宽车体后,对于老车体就是50cm的宽度)。

6.朝发夕至,意味着浪费一整天白天工作日,这对于很多企业或者个人都是难以忍受的。要么半天内到达,要么夕发朝至,节省时间。
发表于 2008-7-4 19:52:34 |
很专业啊   学习了啊
发表于 2008-7-5 02:51:05 |
原帖由 airywinner 于 2008-7-3 21:10 发表
怎么什么都往《科学发展观》和《技术经济管理学》上沾边呢?
解释个限界问题也要引经据典?


因为没有具体理论支持,只好说些大而空的东西。
发表于 2008-7-5 03:12:09 |
原帖由 zgshangqi 于 2008-7-2 15:34 发表


1.关于能耗的比较请您看文章附表3的表头“运送等量的旅客”,列车的速度文章已经说宽体列车和25型列车按“朝发夕至”,动车组按其的当前平均运行速度。这就好比一个人抗着100斤东西从甲地到乙地要求在白天到达,走着去就可以何必非要跑着去。走着自然要比跑着省力气。少消耗能源不仅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而且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2.我的博文只对既有铁路网线而言,博文的结束语中说“既有铁路网线“研发宽体客车和利用宽体客车先进经济结构改革卧铺票制及列车编组”并不会干扰“高速运输专线”的建设,相反如果轨道旅客运输也采用本文设想的“宽体客车”,不但能增加高速列车定员,而且有利设计高级车厢,为“高速运输专线”锦上添花。


3.这是一个需要认真严肃论证的问题,如果是您说的那样,那3+3硬座车就可改成2+2软座车。另外本博文不仅是为了增加定员,同时是为了消除25型的不对称结构和改革票制。


4.小包间有利票制改革,而票制的改革必然增加卧铺车的定员。至于撞头的事我在过去向期刊投稿的稿件中有“在旅客的头、脚端墙壁设有冲撞缓冲装置”一句,并且我已经有设计方案

5.博文对站台已经说的很透了,并且我已经有站台车门对位装置方案。列车是创造效益的主体,站台必须服从主体要求,为了发展动车组列车不是把站台改成高1.25米了吗。“朝发夕至”是我们大疆土国家的最佳速度,它不但符合铁路利益,也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关于双层客车请您看我对24楼网友的回复。

6.这是我博文的一种理念,大疆土统一的国家应当把铁路速度定位在“朝发夕至”,否则就是无序竞争,特别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1. 都是白天到,三个小时到和六个小时到能一样吗?您老人家不是喜欢引用《技术经济管理学》吗?请正面回答,时间是不是成本?和多耗费的燃料相比,为乘客节约时间,是不是效益更多?

2.  车厢宽个几十厘米,就有利于设计高级车厢了?这个因果关系不成立。

3. 现有的非对称结构,对列车运行无任何影响,这一点偏载产生的力矩,和过弯道时欠超高、过超高产生的力矩相比,至少相差两个数量级,完全可以忽略掉。改革票制,就非要搞一种四不像车厢?没有道理。

4. 荒谬至极,能有不撞头的横向排列不用,非要搞个撞头的纵向排列,再去缓冲。

5. 列车是创造效益的主体,这个观点不对。列车的样式,是根据线路来选择的,是根据限界来造车,而不是造好车再规定限界。此外,乘客选择适合其自身需求的,才是最佳,而不是人为规定一个最佳,要求乘客去适应。这个先搞搞清楚。

6. 这种所谓的理念,其本身就是完全错误的。您老该建议国务院出台规定,哪些乘客必须坐汽车,哪些乘客必须坐火车,以免无序竞争。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5:12:20 |

回复 #9 wheremylove 的帖子

我爸爸学习铁道车辆知识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看过他当时的课本,就已经提到了我国早在1967年研制25型客车时的目标,其中一个就是车辆自重小于40吨,现在是2008年了,我们的25系列出了许多种型号了,试问哪个的自重小于40吨?


青年网友,您的加入使我非常感动,如果您将来(或者现在已经是)从事铁路工作,一定是好样的,因为我认为能说出旧数据的人必然会创新。

过去我们的客车自重为什么没有做到小于40吨,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1)  我们的客车使用的材质是钢材和胶合板,钢的比重比铝大的多,胶合板的比重也比木材大,在上世纪末我国仍然是号召节约有色金属和木材的。

2)  我们的客车结构基本是“积木”式的,没有象电脑、打印机那样综合设计和利用结构。比如空调需要风道就设计一个独立风道,电线需要走管盒就设计一个独立的管盒。

3)  钢结构没有充分应用桁架力学。

现在我们的动车组列车车厢自重由于从以上三方面作了综合设计,重量自然大大小于40吨了,您爸爸一代人的愿望现在实现了。我想将来“铁路大客车”的自重绝对不会超过动车组车厢(在钢结构使用同样材质下)。

借此机会我和青年网友多聊几句。我的博客名称叫“知旧才能创新”,意思就是“只有知道过去才能知道我们取得了什么成果,只有知道过去才能知道该去创新什么,只有知道过去才能知道如何去创新,只有知道过去才不会去阻止和反对别人创新。”

下边举几个因为不知旧而创新不当的例子:

·   铁路宪法性规章之一《技规》已经规定了曲线路段的设计行车速度,结果4.28事故却确认列车速度131km/h是“超限”而不是“违规”。
·  《GB146.1机车车辆限界》规定车体和转向架下垂构件至钢轨顶面距离不得小于60毫米,而新版客车厂修却规定为50毫米(并且没有说明是什么工况下)。
·   21、22型客车为了电气安全规定对全系统电路进行绝缘耐压试验,而25型客车为了“保护电器”只要求对“配线耐压”,使许多电线和电器合法地可以不作绝缘耐压试验。
·   过去要求客车车窗能抬进担架,空调车却把车窗密封(另在空调机组上设置了新风口),结果汶川地震运输伤员时只好把窗户拆卸才能抬进担架,以及空调发生事故后旅客只好享受"桑拿浴"。
·   过去48伏电扇与座的匹配很好,后来电扇升级为TB标准而座没有升级,结果在5月份安装电扇时经常发生压线故障。

青年网友,如果我们的铁路职工都能熟知过去,针对过去的不足去努力进行创新,那我国铁路就会加油,再加油。

[ 本帖最后由 zgshangqi 于 2008-8-3 21:08 编辑 ]
发表于 2008-7-6 00:18:22 |
很扯淡,很无聊。运输标准不是想改就改的,这等于是把现在的运输标准和基础设施推倒了重来。三个字:不可能!
全是些大而空的很理想化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9:02:47 |

回复 #46 1001ervin 的帖子

很扯淡,很无聊。运输标准不是想改就改的,这等于是把现在的运输标准和基础设施推倒了重来。三个字:不可能!
全是些大而空的很理想化的东西。


尊敬的46楼网友:
1)  我的博文就是要呼吁改革落后的铁路技术法规,以激发既有铁路网线的更大生产力,文章“改的设想”是主题,这点很明确。但允许不允许改是另一回事了。坚持“运输标准不是想改就改的”守旧,连想、呼吁都不让那还谈什么改革开放。
2)我的博文只是提出改革“落后的铁路技术法规”,呼吁向技术法规要效益,用技术法规解放生产力,文章除提出“站台要提高技术含量”外,您指的“现在的运输基础设施”一个个、一丁点都不必推倒重来,请您不用担心。
3)我的博文谈“大”不敢,但一点也不“空”。
4)我的博文是具体实际的,是一个经过开会论证就可以决定的、国家投资很少或者可以不投资就可实现的“科学而高效的设想”,并不是想入非非和您所说的理想化。
发表于 2008-7-7 14:17:59 |
原帖由 zgshangqi 于 2008-7-6 09:02 发表


尊敬的46楼网友:
1)  我的博文就是要呼吁改革落后的铁路技术法规,以激发既有铁路网线的更大生产力,文章“改的设想”是主题,这点很明确。但允许不允许改是另一回事了。坚持“运输标准不是想改就改的”守 ...


口号性的话太多,又似乎不懈于解释一些基本的问题。
争论往往源于最基本的概念,如果连基本概念都不能求得一致,又怎么能博得对整篇文章的认同呢?
认为作者大可不言必称科学发展观或是经济规律,花些时间扎扎实实地把基础的东西做好,与大家取得共识才是最重要的吧?
很巧的看到下面一段文字,有点儿意思。

“……说实话,我花费虽不宝贵的时间及耐心,是想读你的宝贵观点和想要说的心里话,决不想读你那五分之三引经据典、五分之一与某种现象或理论作比较,剩下的五分之一发感慨下结论的文字拼盆……”

原文地址: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101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4:33:47 |

回复 #48 airywinner 的帖子

尊敬的48楼网友:

您能用自己的宝贵时间浏览我的小作,太谢谢了。

我为什么要坚持不懈的呼吁“铁路大客车”就是认为它是继既有铁路网线提速到“朝发夕至”以后振兴铁路旅客运输的唯一办法。我认为“铁路大客车”是铁路新一轮改革的龙头。

虽然在既有铁路网线研发“铁路大客车”不干扰高速客运专线建设,但我认为向小疆土先进国家学习高速铁路的目的,一是展示我们有,二是应当少,三是为了将来输出。高速铁路在大疆土国家不宜多建,特别是在我们能源宝贵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顺便在这里暴露一点我的国家发展看点,长远看如春笋般“大都市化城市”没有任何好处,但这个趋势恐怕是难以改变了,只能成为历史的回顾和遗憾。但是立项研发“铁路大客车”是完全可以从速进行的,因为它可以立竿见影地为铁路旅客运输节能增效,用小小的投入换取巨大利益,所以我要坚持呼吁,并希望网友您一同与我呼吁。

48楼网友,尽管我的文章文学水平较低,可能也繁琐,但应该不应该、能不能、可不可以立项研发“铁路大客车”这个主题思想我认为是完全正确的。对文章的评论要抓住这个主题思想。“铁路大客车”用了大家就都会说好。

让我们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把过去的成果当作新的起点去争取更大的成果,共同祝愿“铁路大客车”的早日诞生吧。

[ 本帖最后由 zgshangqi 于 2008-8-3 21:15 编辑 ]
发表于 2008-7-8 15:34:08 |
我觉得楼主这个论调都在靠主题先行的“假设”过日子,先假设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凡反对他论点的人就是错误的,这种做法挺方便挺节约成本,有点像左派时期的革命电影,一杆盒子炮就够了,革命主角总喜欢把自个儿弄成浓眉大眼,把一切地富反坏弄成贼眉鼠眼,然后手一抬,敌人死翘翘。  

这段话稍显尖锐 但绝没有怒骂和不雅措辞 仅仅是从头到尾仔细看完这篇帖子后 强烈的想说这段话而已  因为感觉太强烈 看完后  楼主就是给我这种强烈的感觉  所谓不吐不快  关于技术性上面的细节和论据   我不再赘述   这篇帖子的几位哥们已经把能列举的技术性数据和理论性证据都列举的差不多了  我再说也是重复 并且我发现楼主似乎对这些技术性理论性上的东西知之不多  要么是选择性的不回复这些帖子  要么是把话题引往什么科学发展观啊  技术经济理论的方向  屈指可数的几个对技术理论性论据的回帖  也能看出相当的漏洞和技术理论的薄弱  这种只有一腔热血 但是缺乏必要技术和理论支撑 动辄拿科学发展观和技术经济理论做挡箭牌的方法  值得商榷 况且 那两个理论就是至高无上的理论么? 任何一种理论著作都有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况且 像楼主经常引用的那两本书  出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  是有着很深的历史烙印和舆论引导作用的  其本身的理论价值学术价值有多少  还是两说的事!

我为什么要坚持不懈的呼吁“铁路大客车”就是认为它是继续振兴既有铁路网线运输的唯一办法

但应该不应该、能不能、可不可以立项研发“铁路大客车”这个主题我认为是完全正确的

这是楼主的两句话  里面的唯一 完全正确 这样的字眼 好象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或者命题探讨应该有的字眼吧  这样的字眼 我感觉再次印证了我在本回复帖开头所说的那段稍显尖锐的话!

[ 本帖最后由 米兰有爱 于 2008-7-8 15:44 编辑 ]
发表于 2008-7-9 10:58:52 |
就这个标题而言,是个探讨、争论的话题,但是就LZ面前避重就轻的做法,越发感觉没必要讨论这个问题。浪费时间。

[ 本帖最后由 airywinner 于 2008-7-9 11:02 编辑 ]
发表于 2008-7-9 17:26:41 |
原帖由 airywinner 于 2008-7-9 10:58 发表
就这个标题而言,是个探讨、争论的话题,但是就LZ面前避重就轻的做法,越发感觉没必要讨论这个问题。浪费时间。


可怜我44楼的帖子,他老人家没回。

楼主竟然都能想出“普通客车加装电阻制动,用电阻制动的热能加热煮开水,然后停站后把开水卖给车站赚钱……”不得不佩服楼主有才,大家的确没必要浪费时间了,还是让他自己到博客上自我欣赏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7-9 21:16:05 |

回复 #52 济南的大猫 的帖子

楼主竟然都能想出“普通客车加装电阻制动,用电阻制动的热能加热煮开水,然后停站后把开水卖给车站赚钱……”不得不佩服楼主有才,大家的确没必要浪费时间了,还是让他自己到博客上自我欣赏吧。


52楼网友: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不是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我们今天没有想到的事情可能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不是有“发明创造”这个词吗。

我的“铁路大客车”文章因涉及篇幅和知识产权问题没有详细描述其的节能功能,只是在与网友讨论“电阻制动”时顺便多说了一句"铁路大客车”在制动时有回收利用机车牵引产生的车辆能的功能,向车站出卖热水是消耗车辆能的方法之一。在这里我再向您透露一句,我设想的“铁路大客车”不但有“列车在制动时发电”的功能,而且还有“列车在牵引时发电”的功能

机车牵引列车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能量转换过程,比如转换成车辆的摩擦热能、惯性能、振动能等。机车能转换成的车辆能有的永远不可能被人们回收利用(比如车轮与钢轨的摩擦热能),有的已经被人们回收利用了(比如在列车制动时利用车辆惯性能实现“电阻制动”或“再生制动”。实际上现在的“电阻制动”并没有完全经济化利用车辆惯性能。),有的正在被人们想办法利用(比如“铁路大客车”要实现的“列车在牵引时发电”——因为大客车还没有生产出来不便多说了)

把可回收利用的车辆能尽可能的经济化回收利用并不是“永动机”理论。回收利用各种可回收利用的车辆能是一种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应当高度重视。

“列车在制动时发电”并不是机车和动车组的专利,绿皮车早已实现了,只不过其发出的电能没有使用在制动耗能上。“铁路大客车”就是要继承绿皮车的“列车在制动时发电”并扩展到“列车在牵引时发电”,采用经济性方式将发出的电能消耗掉。这是“铁路大客车”新概念结构之一。

由于电能是产、供、销同时进行,所以我设想的“铁路大客车卖热水给车站”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要看车站和地方需不需要,划算不划算。

我在文章结束语中说,研发“铁路大客车”不仅仅是为了产生列车增加定员和降低定员牵引能耗的效果,也是为了铁路客车在许多内外结构、工艺上的新概念化。这句话包括了“列车在制动时发电”和“列车在牵引时发电”。

说到这里还是请52楼网友浪费点时间,看完下篇,尽好我们铁路谜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建言献策,呼吁“铁路大客车”在我国早日诞生吧。

[ 本帖最后由 zgshangqi 于 2008-8-3 21:22 编辑 ]
发表于 2008-7-10 08:12:42 |

回复 #53 zgshangqi 的帖子

越发有点文革文字的味道了。
“在这里我再向您透露一句,我设想的“铁路大客车”不但有“制动发电”,同时有“牵引发电”并且不会消耗机车能量。”这意思是不是“大客车”比永动机还先进啊?

[ 本帖最后由 airywinner 于 2008-7-10 08:14 编辑 ]
发表于 2008-7-10 08:27:34 |
很赞成楼主的观点,作为晚辈我很佩服你愿意为中国铁路花的功夫。
其实我最近就想发文认为解决春运,暑运,国庆运力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开发单节定员200人的车型,双层,每排6坐,同向排列,估计可以放的下200个座位,或者双层,下面2铺,上面2铺。客车也采用大编组,从上海出发到成都为例,上海可以有10-15节车,以后苏州,无锡,常州,每过一站加5节车,到南京加10节车,然后一路开到成都。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07:07:00 |

回复 #55 calvingao 的帖子

很赞成楼主的观点,作为晚辈我很佩服你愿意为中国铁路花的功夫。
其实我最近就想发文认为解决春运,暑运,国庆运力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开发单节定员200人的车型,双层,每排6坐,同向排列,估计可以放的下200个座位,或者双层,下面2铺,上面2铺。客车也采用大编组,从上海出发到成都为例,上海可以有10-15节车,以后苏州,无锡,常州,每过一站加5节车,到南京加10节车,然后一路开到成都。


55楼网友:您好!

首先感谢您对我文章的赞同。从您的留言中可以看出您是研究了我的全文才发表意见的,谢谢。

铁路旅客运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客源(淡旺季、峰值量、层次需求、舒适度)服务、成本(票价、磨耗、维护、安全、能源、环保)风险、设施(站台、车库线路长度)、规章、操作(列车编组、调度)等众方面的平衡结合,某方面失去平衡就不能取得最佳效益。

您的第一个设想可考虑论证在短途临时列车上使用,发挥应急分流作用。但是第二个设想列车大编组铁道部曾经试验过后来放弃了,至于中途加挂车厢的设想在目前客车归局、段管辖机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网友,我修改了一下留言。

[ 本帖最后由 zgshangqi 于 2008-7-11 14:59 编辑 ]
发表于 2008-7-11 08:20:05 |
原帖由 zgshangqi 于 2008-7-11 07:07 发表


55楼网友:您好!

首先感谢您对我文章的赞同。从您的留言中可以看出您是研究了我的全文才发表意见的,谢谢。

铁路旅客运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客源、服务、成本、安全、风险、设施、规章、操作等众 ...

不好意思,我工作比较忙,没能够通篇看完你的文章,但以后有时间,我会的,我觉得现在中国铁路的问题是满足不了最基本的客运(看春运),和货运(看今年暑假电煤运输),效益高当然好,但是现阶段还应着眼于满足基本需求为主
发表于 2008-7-12 08:37:58 |
没看太多,谢谢楼主的敢想敢干的精神,继续敢想敢干,有几点不太同意:1.T60长春到北京好像没有YZ,2.卧铺楼主给改成和车辆运行方向平行。(舒服吗??)。3.春运时人多,本来一节车里就像蒸笼,再加30多人,那车里能什么样???对设计和客运+运输实际情况都不太了解,不是写论文东拔些西抄点!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2:42:17 |

回复 #58 zhtmyname 的帖子

没看太多,谢谢楼主的敢想敢干的精神,继续敢想敢干,有几点不太同意:1.T60长春到北京好像没有YZ,2.卧铺楼主给改成和车辆运行方向平行。(舒服吗??)。3.春运时人多,本来一节车里就像蒸笼,再加30多人,那车里能什么样???对设计和客运+运输实际情况都不太了解,不是写论文东拔些西抄点!



58楼网友:

十分感谢您对我的鼓励和对我博客文章提出一些看点。

T60现在有没有YZ我不敢说,但我文章附表1下方注的调查时间2007年6月23日那天的60列车编组肯定是有YZ的,因为我是亲自到长春车辆段车库调查的。您的其他看点就只能让未来的“铁路大客车”实践证明了,我相信“铁路大客车”一定会产生“用了大家都会说好”的效果。

但是网友在“没看太多”就说我的文章存在“东拨些西抄点”似乎偏离了对文章主题的评论,如果我的文章存在“东拨西抄”的地方请网友明教,以便我向您和广大网友检讨。至于我“设计和客运+运输实际情况不太了解”就只能通过我的博客文章向您展示了。

我的"铁路大客车"文章,不单单是对铁路客车宽度的一个创新设想,而且也是对“设计和客运+运输”的全面创新设想,当然要创新必须得先充分了解现状。我认为铁路改革必须“改一动十”。

我觉得我的博客文章引用铁路技术法规必须要一字不差的照抄。文章把许多铁路技术法规罗列在一起来说明主题的可行性,这在文学上就叫做“论述问题有理有据”,不可以理解为“东拔些西抄点”。

现在我通过博客文章呼吁“铁路大客车”,就象当年我国铁路客车由21型宽度3.004米实现向22型宽度3.105米换型的前期呼吁一样。我认为我国的铁路客车早晚、一定会实现由22(25)型宽度3.105米实现向“铁路大客车”宽度3.54米(甚至3.6米)的换型。

为了实现21型客车向22型客车换型,国家对GB《铁路机车车辆限界》作了大的修订。

《铁路限界》支持研发“铁路大客车”只要废弃其长期以来存在的某些继承性不当理念,按文章建议将GB146.1《机车车辆限界》、GB146.2《超限》和《铁路超限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各级货物装载限界》三者优合为《等级货物装载和机车车辆制造限界》,既有铁路网线除须将少数车站建造的距线路中心线1750毫米的高站台改造成距线路中心线1875毫米外,隧道、桥梁和其他设施无须改动就可安全运行“铁路大客车”。

[ 本帖最后由 zgshangqi 于 2008-8-3 21:2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07:20:11 |

回答网友提出的“节能比较”问题

感谢网友对“铁路大客车”的讨论。

接受网友的意见,“节能比较”应当考虑列车的速度效益,所以笔者将文章的附表3重新绘制,把“人均功率”改为“人均电量”。
至于网友说动车组有先进的节能结构,我们应当相信“铁路大客车”的结构一定会制造的更节能。


大疆土、能源宝贵、人口众多、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还不十分富有的国情;
铁路旅客运输除具有列车运量大和定员牵引能耗低基本特点外,还具有运输距离长、覆盖面大、票价低廉、安全系数大、气候影响小、充分利用线路资源等特点,前者是其获得经济效益和创造社会效益的根本,后者是其占有巨量旅客的优势;
旅客越多越好,投入/产出比值越小越好,为旅客提供的乘车环境越满意越好,这是铁路旅客运输的永恒经济规律;
既有铁路网线的巨量旅客在受益大提速好处的同时,渴望铁路能提供票价低廉而又舒适的乘车环境,因为只要乘车环境满意选择铁路旅行的巨量旅客并不在乎在列车上多呆几个小时,这是铁路旅客运输的长期消费环境。

等方面来说,既有铁路网线发展旅客运输用网友说的“动车狂飙的时代到了”策略,就不如用“铁路大客车节能增效时代早日到来”策略。

应该说高科技是好,但是高科技过剩了就不好了。

既有铁路网线如果真要“动车狂飙了”,那国家的能源就遭殃了。别说“铁路大客车”可节能30%和111%,就是节能10%那也是巨大数字?所节约的电能对缓解国家的电能紧张是举足轻重的。

笔者呼吁“铁路大客车”,第一是为了节能,第二是为了增效。目的是使“国家必保的用能大户变成节能大户”。

[ 本帖最后由 zgshangqi 于 2008-8-10 08:55 编辑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21 01: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