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95|回复: 68

我国要不要立项研发“铁路大客车”?(上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5 08:26:17 | |阅读模式



我国要不要立项研发“铁路大客车”?(上篇)

——为既有铁路网线大幅提升旅客运输能力、节能增效建言献策
——“研发铁路大客车和利用大客车先进经济结构改革卧铺票制及列车编组”的设想

商 恰
2008年6月26日
摘  要:在既有铁路网线“研发铁路大客车和利用大客车先进经济结构改革卧铺票制及列车编组”是通过技术法规创新来促进铁路旅客运输大发展,是一种在铁道部大提速基础上继续大幅提升旅客运输能力的投入少产出多的高效实惠办法,符合铁道部跨越式技术发展政策,并可拉动铁路客车制造业新一轮的持续发展; 各种旅客列车在既有铁路网线运送其“列车最大载员”时,具有高速运输性能的(构造速度200km/h)动力集中型宽体列车“夕发朝至”黄金运营速度运行,能比25型列车增加定员30%减少定员牵引能耗30%能比双组重连动车组列车增加定员32%、减少定员牵引能耗111%“铁路大客车”的不偏重结构消除了22、25型客车因车体偏重给客车造成的车体倾斜、偏磨、抗强风暴能力和抗曲线外倾能力差等恶劣性,并提高运行平稳性;研发“铁路大客车”不仅是为了铁路旅客运输大幅节能增效,同时是为了铁路客车在许多内外结构、工艺上新概念化;研发“铁路大客车”的难点并不在于其自身的和线路的技术性能(即硬件),而在于对既有铁路网线“一些技术法规长期存在的继承性不当理念”(即软件)的创新,因为这些继承性不当理念已经形成共识,有的写进了教科书,所以说需要召开研讨会以《科学发展观》审视既有铁路网线现行的技术法规,更新理念,用《技术经济管理学》修订束缚铁路旅客运输发展的技术法规; 《铁路限界》支持研发“铁路大客车”只要废弃其存在的某些继承性不当理念,按本文建议将GB146.1《机车车辆限界》、GB146.2《超限》和《铁路超限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各级货物装载限界》三者优合为《等级货物装载和机车车辆制造限界》,既有铁路网线除须将少数车站建造的距线路中心线1750毫米的高站台改造成距线路中心线1875毫米外,隧道、桥梁和其他设施无须改动就可安全运行“铁路大客车”
我国要不要立项研发“铁路大客车”?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并且认为是紧迫的。“铁路大客车”只要制造出来,大家都会说好。


关键词:研发铁路大客车   改革卧铺票制和列车编组   大幅提高客运能力和降低列车定员牵引能耗

1. 前言

    我国已经启动了“航空大飞机”研制项目,我国要不要立项研发“铁路大客车”?笔者对这个课题研究六年有余,中间写了几篇渐进论文,其文题和段落有所不同。
    由于国家的节能形势严峻,由于2008年1月我国南方的冻雨灾害使京广铁路线中断数天、2008年2月出现的铁路春运更加紧张情况、2008年4月发生在胶济铁路线上的旅客列车相撞事故等原因,笔者认为应当继续写文章深入探讨在既有铁路网线研发“铁路大客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学习《科学发展观》领会他的核心是教导我们在从事和操作事物时必须不断审视、改革过去的成果,才能取得更加先进和美好的成果,笔者尊照   《科学发展观》的教诲运用《技术经济管理学》撰写了本文,并建议国家尽快立项研发“铁路大客车”(《技术经济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技术、经济和管理绞合后能产生符合人民长远利益的学问,它是儒商经济学的现代版,它认为所有事物都应当按匠、信、义、利排序,它要求按技术是细胞、经济是血液、管理是神经的事物结构去运转事物,不断对事物改一动十,以便使事物更加全面完好。
    所谓“铁路大客车”(以下与称呼“宽体客车”、“宽体旅客列车”同义)是指车体外宽大于当前25型客车的3.105米,最大车辆宽度为3.54米
载员多、节能强、结构不偏重、设施性能和工艺性比较先进、有利经济管理的无动力客车。(见附图1、3、4。
笔者希望, 通过研讨论证把“铁路大客车”腰部最大宽度确定为3.7米,车顶和车底宽度小于3.54米,车体横截面按鼓形设计。创新就创它个超世界水平。

    本文为了探讨方便将我国客货、快慢、长短途列车共线运行的铁路网线称为“既有铁路网线”;将城际高速铁路和长途高速运输专营铁路线统称为“高速运输专线”(笔者认为称呼“高速运输专线”比称呼“高速客运专线”更符合经济规律,因为“高速运输专线”可以客、货高速列车共线运行。);将既有铁路网线的旅客运输业务称为“铁路旅客运输”;将高速运输专线的旅客运输业务称为“轨道旅客运输”(以下同)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活动路径的加长,随着人们异地就业量和就业面的扩大,既有铁路网线的客、货运输量在逐年大幅增加,呈现一片紧张而又繁荣的运输景象。
    我国既有铁路网线经过六次提速虽然使旅客运输能力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但仍然满足不了巨量旅客的需求,每每春运、节假日和黄金周、暑运都会出现旅客购票难和列车严重超员的运输瓶颈现象。
    铁道部采取什么方法能使既有铁路网线在经过五次提速创造的“夕发朝至或朝发夕至”黄金运营速度效益基础上继续大幅提升客运能力,节能增效,克服客运瓶颈现象?笔者设想应当在既有铁路网线“研发铁路大客车和利用大客车先进经济结构改革卧铺票制及列车编组”(为什么说“夕发朝至或朝发夕至”是既有铁路网线的黄金运营速度,见以下第2节探讨。)
2. 笔者对铁路旅客运输性质和特点的理解
    我国的航空、公路、轨道、铁路运输都是国有企业,大家共同担负着国家的经济运输任务和安全运输任务,在大疆土、能源宝贵、人口众多、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还不十分富有的国情下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为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创造社会效益相互开展有序竞争。
    航空旅客运输速度高,公路旅客运输机动灵活轨道旅客运输方便快捷铁路旅客运输列车运量大和定员牵引能耗低,这是四大客运方式各自获得经济效益和创造社会效益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航空旅客运输为了提升运力、节能增效,已经启动了大飞机研制项目和在许多大城市扩建和兴建民航机场。同时民航部门向外国定购了好几百架能乘载100人以上的大、中型客机,包括可载300名乘客的新款波音787客机和可载555名乘客的A380客机。在我们这个大疆土国家现时代乘飞机旅行已经不是高职位和富人的专利,已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快节奏旅客选用,同时其票价也在向铁路卧铺票接近。
    我国的公路旅客运输为了提升运力、节能增效,车长13.7米3轴公交客车已经获准上高速公路运行。车长18米后置驱动二级踏步大型铰接公共客车也已在北京等大城市投入运营。车长25米可容纳300人的世界最大公共客车在我国已经研制成功并将陆续在各大城市投入运营。同时我国的高速公路和高级公路建设也在向四通八达发展。
    我国的轨道旅客运输是铁道部当代开展的一种高速旅客运输业务,正在蓬勃发展。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都市化城市的快节奏旅客。轨道旅客运输在高速运输专线上使用动力分散型列车(也叫动车组列车,即由头车操纵每节车厢都具有牵引动力的列车)运输旅客,在其方便快捷基本特点下它的运输生意经是“列车速度要高,列车间隔时间要短(所谓公交化)。”
    我国的铁路旅客运输是在大疆土、能源宝贵、人口众多、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还不十分富有的国情下面向全国选择铁路旅行的有增无减巨量旅客服务,它使用动力集中型列车(也叫传统型列车,即由动力机车牵引多节被动车厢组成的列车)运输旅客,在其列车运量大和定员牵引能耗低基本特点下它的运输生意经是“列车定员要多,列车次数要少。”
    旅客越多越好,投入/产出比值越小越好,为旅客提供的乘车环境越满意越好,这是铁路旅客运输永恒经济规律既有铁路网线的巨量旅客在受益大提速好处的同时,渴望铁路能提供票价低廉而又舒适的乘车环境,因为只要乘车环境满意选择铁路旅行的巨量旅客并不在乎在列车上多呆几个小时,这是铁路旅客运输长期消费环境
    铁路旅客运输除具有列车运量大和定员牵引能耗低基本特点外,还具有运输距离长、覆盖面大、票价低廉、安全系数大、气候影响小、充分利用线路资源等特点,前者是其获得经济效益和创造社会效益的根本后者是其占有巨量旅客的优势
    改革开发后,我国的铁路旅客运输为了提升运输能力、节能增效,贯彻铁道部大提速方针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过五次提速使上海←→北京、哈尔滨←→北京等直达、特快旅客列车的全程平均经济运行速度达到100~130km/h。铁道部把这种让旅客从始发站上车在“列车宾馆”睡一觉到达终点站的列车运行速度命名为“夕发朝至或朝发夕至”(以下简称为“夕发朝至”)
    笔者认为,既有铁路网线的运输速度与经济效益并非一直保持正比增益,“夕发朝至”已使铁路旅客运输的速度效应达到顶点。所谓铁路旅客运输速度快只是相对公路旅客运输而言,从其运输特点、能耗、安全、风险、管理、维护成本以及社会效益来讲,旅客列车全程平均经济运行速度高于“夕发朝至”并不是铁路旅客运输强项铁路旅客运输过分追求速度效应就会偏离列车运量大和定员牵引能耗低的基本特点而产生“高科技过剩现象”,从而影响既有铁路网线的整体运输效益,特别在我们大疆土、能源宝贵、人口众多、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还不十分富有的国情下
    本文附表1、2、3、4是笔者按照《技术经济管理学》对22、25型、200km/h动车组、待开发宽体旅客列车的定员、速度效益、列车定员牵引能耗、票价的比较。
    经过比较,笔者认为“夕发朝至”是我们大疆土国家铁路旅客运输获得经济效益和创造社会效益的最佳全程平均经济运行速度,是列车快跑又低耗(耗能、耗时、耗材、耗力)最佳全程平均经济运行速度。所以“夕发朝至”是既有铁路网线的黄金运营速度
    动力集中型宽体旅客列车“夕发朝至”黄金运营速度在既有铁路网线上运行能够充分体现、适应和满足铁路旅客运输永恒经济规律长期消费环境
3. 笔者对既有铁路网线高速化与能耗的理解
     2007年4月18日既有铁路网线实行的第六次提速,其主导内容是大面积、大量开行长途200km/h动车组旅客列车,标志着我国既有铁路网线跨入了世界高速铁路行列。
    铁道部根据国家现代化安全运输(现代词语称作“国家应急运输预案”)的需要,在国力允许情况下尽量多的将既有铁路网线改造或扩建成高速线路(160km/h≤200km/h)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一可作为国家安全运输的线路速度储备,二可提高线路的调图能力
    同时,既有铁路网线新造机车车辆的构造速度也要按高速性能(200km/h)设计制造,一来作为国家安全运输的机车车辆速度储备,二来可为将来实现某些列车长途高速运输专线联网运营准备条件(从《技术经济管理学》讲,为了充分利用资源这个联网运营趋势是存在的)
    笔者认为既有铁路网线高速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高科技提高国家安全运输能力,并不是为了用高能耗、高成本、高票价换取“大量动车组在既有铁路网线上狂飙”保证既有铁路网线高速路段的技术状态,每天只须通过一对检测线路兼营业动车组列车,同时满足巨量旅客中部分高收入、快节奏者的需要。
    根据我国的节能形势和国情,铁路旅客运输的特点、规律和消费环境,既有铁路网线上的列车(除检测线路兼营业动车组列车外)都要以全程平均经济运行速度“夕发朝至”黄金运营速度运行。这就好比具有高速性能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国家为了公路旅客运输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限制汽车中速行驶一样,也好比国家为了节能而限制使用大排量汽车一样。
    既有铁路网线以列车全程平均经济运行高速度来与民航竞争是无序竞争,是国家宏观调控失衡,受伤者首先是国家能源;既有铁路网线以列车运量大和定员牵引能耗低来与民航竞争是有序竞争,胜利者肯定是既有铁路网线。
    本文附表1、3展示,各种旅客列车在既有铁路网线运送其“列车最大载员”时,具有高速运输性能的(构造速度200km/h)动力集中型宽体列车“夕发朝至”黄金运营速度运行,能比25型列车增加定员30%减少定员牵引能耗30%能比双组重连动车组列车增加定员32%、减少定员牵引能耗111%。可见动力集中型宽体旅客列车节能效果是巨大的
4. 吸取4.28事故教训,研发不偏重结构的“铁路大客车”。
    22、25型硬座客车的座椅成2+3偏重布置,卧铺客车的铺位成一侧横向偏重布置,卧铺客车偏重结构最为严重。
铁路客车的偏重结构是在设计机车车辆时不容许超越GB146.1-1983《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1](以下简称GB146.1,见附图1)这个继承性不当理念下形成的。(见以下第5、7节的论述。笔者定义——“继承性不当理念”是指某些技术法规和条款在当初《技术经济管理》条件下本来就定义的不准确或者相互矛盾,后来在《技术经济管理》条件进步后修订技术法规时仍然坚持其正确,从而束缚了当前既有铁路网线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法规和条款。)
    偏重结构给铁路客车造成倾斜、偏磨、平稳性差、抗强风暴能力和抗曲线外倾能力差等许多恶劣性。
    笔者在一次乘坐25型列车时曾经看到,两辆卧铺车厢的1位端相对连挂,当夜晚旅客全上铺睡觉后,端部连接风挡左右两侧200毫米宽的摩擦板上部出现达40毫米空隙,可见卧铺客车由于偏重而产生的车体倾斜是相当严重的。(估计这时车体在倾斜120毫米工况下运行)
    客车的偏重结构在过去既有铁路网线低速时代只给客车自身造成一些损害,由于曲线路段采取了外轨超高等技术措施所以对列车的运行安全没有构成危险。但是,既有铁路网线经过六次提速进入高速时代后曲线路段的外轨超高不可能按不同列车的运行速度设计(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技术管理规程》[2]第38条规定,以下简称十版《技规》),所以客车的偏重结构对列车运行危险性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然而,当前既有铁路网线的货物运输对偏重货物有严格的装车配重规定,旅客运输却对车厢的偏重结构视而无法,并且现在的动车组列车二等车座椅依然按2+3偏重布置设计制造。
    2008年4月28日凌晨4时48分,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列车在山东胶济铁路线上行驶到周村至王村间一处共基复线弯道的内侧下行线时(以路局所在地济南方向命名此弯道内线为下行线路),由于机后第9~17辆的卧铺车厢脱轨使列车甩尾到弯道外侧的上行线上,与上行线开来的烟台至徐州5034次列车相撞,造成一起罕见的铁路重大事故。笔者没有到过事故现场,这是笔者根据媒体多条报道对事故的描述。
    2008年4月30日由陈国军等八位记者联名在网上发表《不该发生的事故—“4•28”列车相撞事故原因追踪》报道,称这次重大事故是由于列车在曲线超速行驶酿成的一起典型的责任事故。
    按常理,列车在曲线上因超速行驶发生脱轨事故应该是从机车或者机后前几辆车厢开始,但T195次列车却是从机后第9~17辆的卧铺车厢脱轨的,这就不得不使人想到“卧铺客车偏重结构最为严重”,所以笔者写博客文章认为卧铺客车的严重偏重结构是导致4.28事故的帮凶(请网友点击http://wdkzs.blog.sohu.com/86190792.html浏览笔者写的《4.28列车在弯道超速行驶出轨“客车偏重结构”是帮凶》一文)。并且笔者认为旅客列车在新疆沙漠地带曾经被沙尘暴吹翻,客车的偏重结构也起了帮凶作用。
    记者在其文章中还写道“按照国际航空领域事故遵循的“海恩法则”,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背后有29起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还会有300起事故苗头。遵此分析,如果失误只停留在表象,而不重视对“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那么,这些未被发现的征兆和苗头,就成为下一次重大事故的隐患”。遵照这个训诫,不管4.28事故卧铺客车的偏重结构是否起到帮凶作用,我们必须在既有铁路网线运输巨量旅客前提下认真研究和寻找如何消除铁路客车偏重结构的方法。
   “铁路大客车”就可在既有铁路网线运输巨量旅客前提下实现客车不偏重结构,提高旅客列车的通过曲线能力和运行平稳性。
5. 笔者设想研发“铁路大客车”的法规依据
     鉴于我国航空、公路、轨道旅客运输的强劲发展和铁路旅客运输的性质和特点,每当媒体报道铁路旅客运输出现旅客购票难和列 车严重超员现象时笔者就想:
  · 既然十版《技规》第14条规定既有铁路网线“站内正线须保证能通过超限货物列车。此外,在编组站、区段站及区段内选定的三至五个中间站(包括给水站)上,单线铁路应另有一条线路,双线铁路上、下行各另有一条线路,须能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笔者说明——十版《技规》第30条定义“正线是指连接车站并贯穿或直股神入车站的线路”,显然第14条多写了“站内”二字。)
      

     第14条和第31条对区间和站场相邻线路中心线之间距离和最小曲线半径按线路设计速度比九版《技规》作了进一步加大规定,并且站场内的所有相邻线路中心线之间距离和最小曲线半径都大于区间相邻线路中心线之间距离和最小曲线半径。

  · 既然GB146.2-1983《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3](以下简称GB146.2,见附图1)的附录B《超限货物装载限界参考图》(以下简称GB146.2《超限》,见附图1)以轨道中心垂直线为对称轴的最大限宽为4.45米,最大限高为5.3米。
  · 既然GB146.2《超限》远大于GB146.1。(见附图1)
  · 既然(1979)铁运字1900号《铁路超限货物运输规则》[4]第20条规定“对需要通风或加温运输的货车,可以将前进方向左侧车门开启加以固定。最外突出部位从车辆中心线起不得超过1750毫米,可不按超限货物办理”。这就是说按GB4549—1984《铁道车辆名词术语》[5]的规定,在线运用货物车辆的宽度允许为3.5米。
  · 既然为了开发双层客车,铁道部可以用文件形式制定一个《双层客车限界》。
  · 既然按照GB146.1的车宽计算方法核对CRH2型200km/h动车组列车的宽度3.38米已经超越GB146.1许多。
  · 既然为发展200Km/h动车组列车,十版《技规》可以将原来按GB146.2建筑的高1.12米旅客站台修订为高1.25米。
    那么既有铁路网线可否综合运用以上规章研发铁路大客车和利用大客车先进经济结构改革卧铺票制及列车编组”?以下继续探讨。
6. 当前铁路客车的宽度
    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造铁路客车,50多年来全国的铁路客车制造工厂生产出大量的21、22、25型客车。当前22、25型客车仍然是铁路旅客运输的主力车型。
     21型客车的车体外宽为3.004米。22型客车的车体外宽为3.105米,两端侧门扶手座处的车辆最大宽度为3.278米。25型客车继承了22型客车的车体外宽,直到20世纪末新造25型客车的车体外宽仍然是3.105米。
     然而22、25型客车的车辆最大宽度远没有达到GB146.1的“机车车辆最大容许制造宽度3.4米”。
    由于22、25型客车截面尺寸的长期一贯制,因此其横断面轮廓在铁路科技、制造、运用、修理部门被大家默认作“实物机车车辆限界”,如果有人提出按GB146.1设计比22、25型较宽的客车,就会被某些方面视为“超限”。
    改革开放后,随着铁路旅客运输的发展对客车的功能性和舒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高客车的功能性和舒适性,客车制造商最希望能够增加客车的长、宽、高。但是持谨慎态度的客车设计师并没有按GB146.1设计客车的宽度,而是在“实物机车车辆限界”的基础上提出了“拓宽铁路客车理论”设计制造出大于“实物机车车辆限界”小于GB146.1“机车车辆最大容许制造宽度3.4米”的鼓形截面客车。
    既有铁路网线在第6次提速中开行的200km/h动车组旅客列车的宽度,CRH1型为3.328米,CRH2型为3.38米,CRH5型为3.2米。
     欧洲有的国家也在研究“宽体客车”。瑞典铁路研究部门认为只要对《铁路限界》进行少许修订就可把铁路客车的宽度增加300毫米以上,丹麦铁路1997年已经投入使用了“宽体客车”其最大宽度为3.6米。
(接下篇)

(由于本网站对贴子的字符数有限制,所以本文分上、下篇发表,网友如要一次性阅读全文和附图、附表,请点击 http://wdkzs.blog.sohu.com/


[ 本帖最后由 zgshangqi 于 2008-10-2 23:30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5 08:40:48 |
一个25型客车从1967年开始研制,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达到当初空车重小于40吨的目标,装同样多的人,咱们的死重量是46~53吨,新干线客车装了牵引设备才30多吨,怎么跟人家比效率?
动力集中,笨重的车体等加速到运营速度时,同样最高速度的动车组早就没影了,追20公里都未必追得上……

[ 本帖最后由 wheremylove 于 2008-6-25 18:34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5 08:44:30 |
拿动车组额定功率来算能耗是不正确的
CRH(不管1、2、5)跑到200km/h的时候,在平直道上发出功率不到额定的40%,为什么,预留着上坡不掉速度用。同样体积的CRH动车组,阻力比现有机车+客车少了很多,何来多耗能一说?何况动车组再生制动的能力远强于机车+客车

[ 本帖最后由 wheremylove 于 2008-6-25 18:3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9:35:29 |

回复 #2 wheremylove 的帖子


一个25型客车从1967年开始研制,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达到当初空车重小于40吨的目标,装同样多的人,咱们的死重量是46~53吨,新干线客车装了牵引设备才30多吨,怎么跟人家比效率?
动力集中,笨重的车体等加速到运营速度时,同样最高速度的动车组早就没影了,追20公里都未必追得上……

回楼主前辈:
我已经修改了过于刺激的语言。关于你的设想,节能降耗方面的我支持,装更多人的想法保留意见;但是,对于你在能耗和动车方面理解的失误,我一定要指出来。我的发言你可以慢慢看,希望能理解到某些想当然的东西背后还是有不少名堂的;我喜欢用数据说话,一时不能接受不要紧。
关于中国铁路机车牵引车辆模式的发展,我的意见主要有两点:1.引进欧洲现成的、先进的46400千瓦机车,这是asoya等车迷梦寐以求的事,应该已经在进程中;这种机车体积小功率大,牵引特性完全覆盖我国现有客运机车的水平,能大幅提高客车加速能力和坡道持续速度。当然,希望我们也学习一下欧洲,降低机车负荷率,目前我们似乎不怎么接受客车双机。
2.
花大力气减少客车车体的重量和阻力。从我的计算可以看出,如果客车重量减轻、阻力降低,整体牵引性能就会提高不少;如果制造轻量化车体的技术不易很快掌握,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在细节方面做出努力,比如使车体下部包裹良好、使空调不再突出车顶、取消一些使用概率极小的栏杆扶手等、车窗和车体尽量平齐……


2楼\20楼大侠,您修改了留言,使我们进入热烈探讨<我国要不要立项研发"铁路大客车"?>这一主题。

您的教导使我受益非浅,提高了我的学识。但是我只有呼吁权而无操作权,更无决策权。

首先声明我的博客文章没有否定动车组的意思,也不干扰客运专线建设,相反能为动车组锦上添花。

我认为,羡慕日本新干线客车的高明应首先激发我们自己的创新意识,既然日本新干线客车的自重为30吨,那我们的“铁路大客车”为什么不可以设计制造到29.9吨?在钢结构使用相同材质下我相信按本博文附表5的结构设想,“铁路大客车”一定能够做的小于30吨。但是依我国国情“铁路大客车”的钢结构是否需要使用铝合金材质,那是将来专家按照国情、国力论证的事了。

再就是旅客列车的全程经济运行速度我的博文认为“朝发夕至”最佳,但我主张“铁路大客车”的构造速度要以高速度设计,以便适应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运输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在从事和操作事物时必须不断审视、改革过去的成果,才能取得更加美好的成果;《技术经济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技术、经济和管理绞合后能产生符合人民长远利益的学问,它是儒商经济学的现代版,它认为所有事物都应当按匠、信、义、利排序,它要求按技术是细胞、经济是血液、管理是神经的事物结构去运转事物,要不断地对事物进行改一动十的创新,力争事物更加全面美好。

我的博文针对铁路长期以来并且有的是写在教科书中的许多不当概念提出了大胆改革和创新,请您赐教。我认为铁路如果不在概念、观念上创新,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去搞“跨越式技术发展”。

2/20楼博友,让我们共同为祖国的铁路事业发展多多建言献策吧。


[ 本帖最后由 zgshangqi 于 2008-8-3 16:3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9:42:17 |

回复 #3 wheremylove 的帖子


拿动车组额定功率来算能耗是不正确的
CRH
(不管125)跑到200km/h的时候,在平直道上发出功率不到额定的40%,为什么,预留着上坡不掉速度用。同样体积的CRH动车组,阻力比现有机车+客车少了很多,何来多耗能一说?何况动车组再生制动的能力远强于机车+客车


3楼网友,说事要用“天平”,我文章中对三种列车的功率比较都是用的“额定功率”,您强调动车组有的其他列车也同样有,并且将来的“大客车”绝对不会落后动车组。

作能耗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在完成既有铁路网线(即客货列车混行线路)有增无减“巨量旅客”运输任务时,看25型旅客列车、动车组列车、待研发宽体列车在“运行图规定时间内运行”那个耗能大,请见附表1、2、3、4。

可以想像,如果全国的2000多趟列车都采用宽体列车,列车都以“朝发夕至”最佳全程平均经济速度运行,节能效果相当于多大装机容量的发电厂就可以计算出来了。铁路创造的这个节能社会效益要比创造的让旅客用钱换来的在列车上少待几个小时的社会效益巨大的多,也有意义的多。

需要强调的是我的博文并没有否定动车组成果,也不干扰客运专线的建设。

您说动车组能再生制动发电,而我设想的动力集中型宽体旅客列车不但可以实现全列车再生制动发电,而且还可以直接利用车能发电供车厢使用和向地面出卖多余热(水)能(就象现在的发电厂出卖冷却水那样)。

3楼网友,让我们用《科学发展观》和《技术经济管理学》在肯定动车组成绩的同时,再继续立项研发“铁路大客车”,就象我国有了长征1号火箭再继续开发长征2号、3号一样,众人拣柴火焰高,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能制造出比外国更先进的铁路旅客运输工具——“铁路大客车”。

如果说我们当初开发高速动车组时是因为《机车车辆限界》问题而没有想到列车可以宽体化,那么在节能时代尽快研发“铁路大客车”也不晚。千万不能走“巩固我们已经学习来的外国创新,然后再去学习外国更好的创新”路子。我们中国人要阔步创新,要今天我们学习外国,明天要让外国学习我们。

[ 本帖最后由 zgshangqi 于 2008-8-8 18:34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5 09:58:50 |
原帖由 zgshangqi 于 2008-6-25 09:42 发表
3楼网友,凡说事要用“天平”,我文章中三种列车功率比较都是用的“额定功率”。


不同类型的车辆这么比,本身就不是所谓“天平的”。同样的额定功率,在分散动力和集中动力上应用,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发表于 2008-6-25 10:16:23 |
不知楼主个人资料是否为真,也是老前辈了,不过文章水平实在不敢恭维,错误实在太多,和有40年工作经验不相符。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0:38:41 |

回复 #3 wheremylove 的帖子

3楼网友,您好。
我将本楼的回复内容合并到了5楼。

[ 本帖最后由 zgshangqi 于 2008-6-26 15:34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5 10:47:35 |
原帖由 zgshangqi 于 2008-6-25 09:35 发表
您老是一个只会羡慕外国人高明中国人无能的人才,既然新干线的自重为30吨,那我们的“铁路大客车”为什么不可以设计制造到29.9吨?您老还是抱着46-53吨的大石头去改革吧。

我爸爸学习铁道车辆知识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看过他当时的课本,就已经提到了我国早在1967年研制25型客车时的目标,其中一个就是车辆自重小于40吨,现在是2008年了,我们的25系列出了许多种型号了,试问哪个的自重小于40吨?
发表于 2008-6-25 11:00:12 |
对于动车组,请把它看成动力设备分散布置在车下的列车,而不是高级、豪华的CRH。
对于车辆的发展,我不是专业人员,只能针对现象发出疑惑,随便算算就发现,重量太大的话,加速能力和爬坡能力受到很大限制,500系新干线列车16节全长400米左右,定员1323人,总功率17600千瓦,而CRH3换算成16节的时候,体积和500系差不多,总功率也是17600千瓦,可是二者的加速能力明显不止相差一个档次,CRH3加速到300km/h的距离是500系的2倍……为什么,除去阻力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原因是日本车才700吨,德国车900多吨,一下子差距就出来了
对于功率富余较小的机车牵引列车,更是应该减轻车辆重量。说白了,火车跑来跑去,起作用的只是乘客和货物的重量而已,货车好说,我们现在的水平,自重20来吨,可以装60~80吨;客车就惨了,自重40多到50多吨,最多只能装10吨的人(硬座车;不考虑超员,那是没人性的),以前就说过,我们的目标应该是用更轻的车装那10吨人,而不是同样的车厢塞进更多的人。

[ 本帖最后由 wheremylove 于 2008-6-25 11:05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5 12:01:13 |
对于额定功率的问题:
现在直达特快普遍编组18节,25T软卧和硬卧车自重相当大,总重约1080吨(全是硬座也有1000吨),按照“准高速单层车”阻力公式f=1.61+0.004v+0.000187v*v计算,160km/h时阻力约75千牛,消耗功率3333千瓦,而SS9G机车阻力约14千牛,消耗功率622千瓦,总消耗功率3955千瓦,而SS9G机车实际轮周功率约4650千瓦左右,机车负荷率85%,并且只能在1.5‰以内的坡道不掉速度。如果换成车底包裹完好的“准高速双层车”阻力数据,车辆消耗功率约2860千瓦,总功率3482千瓦。

8节编组的CRH2,200km/h时牵引力85千牛,阻力仅30千牛左右,平直道上仅需1667千瓦即可达到200kmh的速度,负荷率仅仅是35.3%,余下的功率可以让它在13‰的大坡道上都能保持200km/h的速度。

同样一节25米长的单层车厢,25T在160km/h阻力就达到4.16千牛,而CRH2的车体在200km/h时阻力才3.75千牛。如果CRH2扩编到16节,考虑阻力的非线性变化因素,它在200km/h时的阻力大约稍小于60千牛(500系和N700系在此速度下阻力仅50千牛),160km/h阻力仅40千牛,换算到18节,估计45千牛。

同样18节单层客车车体,平直道运行速度160km/h,SS9G牵引客车至少需要3500~3900千瓦功率,而CRH2扩编动车组仅需2000千瓦。为什么这么节省功率,1.动车组外形流线化,车体光滑下部包裹较好;2.高速动车组重量轻得多;3.省去了笨重的机车。
※至于CRH5,同样的8节车,硬是比CRH2重出100吨,无语中,难怪日本车省电……如果拿N700来和其他动车、机辆比较,更加吐血……

[ 本帖最后由 wheremylove 于 2008-6-25 12:51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5 12:53:26 |
车宽了 不怕翻车么?
发表于 2008-6-25 13:02:21 |
因此,对于客车车体,不管是动车还是车辆,尽量的减少阻力和重量都是必要的。瞧瞧25T那突出的大空调,对比一下BSP平滑的车顶和模仿鲸鱼肚皮的纹路,国内到底有没有把节能降耗放在心上?
发表于 2008-6-25 13:27:07 |
原帖由 wheremylove 于 2008-6-25 12:01 发表
对于额定功率的问题:
现在直达特快普遍编组18节,25T软卧和硬卧车自重相当大,总重约1080吨(全是硬座也有1000吨),按照“准高速单层车”阻力公式f=1.61+0.004v+0.000187v*v计算,160km/h时阻力约75千牛,消 ...


这种比较意义不大,应该将18节客车换成8节CRH2的拖车,机车换成ICE2那样的交流机车来比较,或者机车和CRH2头车一模一样,才有一定参考价值。拿中国这样的人家国外六十年代的水平,跟日本现在轻量化做的相当好的2型车比较,得出差距巨大的结论,似乎不妥当,虽然我们都知道动力分散的优势。

仅就ICE2来说,同样是4800kW牵引功率,ICE2运营速度即为280km/h,而CRH2如此轻量的车,使出吃奶的劲儿,最高实验速度也不过如此。现在跑300,功率即增加50%。

动力分散动轴多,黏着好,制动效率高,这些优势在密集载客运营方面明显大于其成本与耗费的不足,因此受到更多的欢迎。但是目前绝大部分的动车并非是全动车,而是选择适当的动轴比,这就说明了,同样功率下,动轴越多,越不经济,而动轴过少,牵引力又是个问题,因此,会在成本和牵引能力上做平衡,根据线路选择最为适合的车组。

[ 本帖最后由 asoya 于 2008-6-25 13:28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5 13:43:13 |
关于大客车的想法,个人的看法,不如集中精英好好弄弄磁悬浮,在动车面前,我国的机辆模式差距实在太大。

首先,关于宽大车体,目前上海磁浮的车宽为3.7m,一排六个座,相当于动车的二等座那么宽。里面十分宽敞,由于磁浮还没有推广,可将这个宽度以后放宽到3.8~4m。载客量就不用担心了。

其次,磁悬浮可以看做是把轮子换成磁浮架的超强动力分散的高速全动车,各项指标远远超过既有轮轨列车。在动分车组如此发达的日本,仍不满足现状,还在实验他们的磁浮中央线。不到30公里的长度,长年都可看到500的时速,真是羡慕。

第三,由于磁浮均匀支撑,本身克服自重也要求它自重很轻,而不像轮轨需要足够的构架强度支撑车体,因而磁浮车体可以做的很轻,日本某机场先的磁浮,一节车才9吨重,却可载客70人,还带行李,比动车一根轴重还轻。比起动力分散车组提倡的轻量化,不知道要强多少。
发表于 2008-6-25 15:30:52 |
三排坐的中间位置,是我最不愿意做的,自己坐车时宁可去车门站着
发表于 2008-6-25 15:53:25 |
原帖由 asoya 于 2008-6-25 13:27 发表


这种比较意义不大,应该将18节客车换成8节CRH2的拖车,机车换成ICE2那样的交流机车来比较,或者机车和CRH2头车一模一样,才有一定参考价值。拿中国这样的人家国外六十年代的水平,跟日本现在轻量化做的相当 ...

为什么要这么比较,第一,我们的客车确实阻力和重量都过大;第二,即使车厢达到很高水平,那还是带着一个笨重的机车,78~84吨的一个东西不装一位乘客,它就省电了?对于车体长度差不多截面还小的ICE3,相比于新干线同时期动车组,重量多出一大截,我什么都不想说……

※德国人说的速度就别太相信了,ICE3平衡速度刚够350km/h它就敢称最高运营速度330km/h,也仗着坡度小隧道少站距长。为什么我不喜欢ICE3系列,原因就是太重了,起动牵引力300千牛,折算到16节的话比N700还大,可是一旦除以重量,加速度反倒小了,人家起动阶段是恒力矩,ICE3是线性下降,难怪加速能力还不如KTX

[ 本帖最后由 wheremylove 于 2008-6-25 16:1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7:33:42 |

回复 #7 济南的大猫 的帖子

7楼网友高手,我的个人资料是真实的,论文本身就是一种探讨,恳请您将错误之处明确赐教,谢谢。向老师学习。

[ 本帖最后由 zgshangqi 于 2008-6-26 07:19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5 18:02:51 |
原帖由 wheremylove 于 2008-6-25 15:53 发表

为什么要这么比较,第一,我们的客车确实阻力和重量都过大;第二,即使车厢达到很高水平,那还是带着一个笨重的机车,78~84吨的一个东西不装一位乘客,它就省电了?对于车体长度差不多截面还小的ICE3,相比于新干线同时期动车组,重量多出一大截,我什么都不想说……

※德国人说的速度就别太相信了,ICE3平衡速度刚够350km/h它就敢称最高运营速度330km/h,也仗着坡度小隧道少站距长。为什么我不喜欢ICE3系列,原因就是太重了,起动牵引力300千牛,折算到16节的话比N700还大,可是一旦除以重量,加速度反倒小了,人家起动阶段是恒力矩,ICE3是线性下降,难怪加速能力还不如KTX


所谓技术比较,就需要客观,需要在近似条件下比较,才最有说服力。不能因为一方面有明显的优点,另一方就马上变得一无是处。

德国及欧洲不少国家的坡道不小,隧道也不少。法国倒是你说的这种情况。
发表于 2008-6-25 19:05:46 |
回楼主前辈:
我已经修改了过于刺激的语言。关于你的设想,节能降耗方面的我支持,装更多人的想法保留意见;但是,对于你在能耗和动车方面理解的失误,我一定要指出来。我的发言你可以慢慢看,希望能理解到某些想当然的东西背后还是有不少名堂的;我喜欢用数据说话,一时不能接受不要紧。

关于中国铁路机车牵引车辆模式的发展,我的意见主要有两点:1.引进欧洲现成的、先进的4轴6400千瓦机车,这是asoya等车迷梦寐以求的事,应该已经在进程中;这种机车体积小功率大,牵引特性完全覆盖我国现有客运机车的水平,能大幅提高客车加速能力和坡道持续速度。当然,希望我们也学习一下欧洲,降低机车负荷率,目前我们似乎不怎么接受客车双机。
2.花大力气减少客车车体的重量和阻力。从我的计算可以看出,如果客车重量减轻、阻力降低,整体牵引性能就会提高不少;如果制造轻量化车体的技术不易很快掌握,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在细节方面做出努力,比如使车体下部包裹良好、使空调不再突出车顶、取消一些使用概率极小的栏杆扶手等、车窗和车体尽量平齐……

[ 本帖最后由 wheremylove 于 2008-6-25 19:06 编辑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20 13: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