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19 16:51:13
|
提速:科学的决策,现实的选择4 o1 [* ?5 K+ X; H" D
& l' ~- f2 D- q: ~- s9 z& c
在2007年6月24日全国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座谈会上,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介绍了几组数据: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与1997年4月1日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前相比,3 N' @! X' g% k/ ~- E% R
---列车运行速度大幅度提高,主要城市间的旅行时间普遍压缩了一半以上,最多的北京至深圳,压缩25小时35分;北京至福州,压缩23小时02分;北京至乌鲁木齐,压缩27小时22分。! m4 [9 j# N' b! S; k9 `( `$ O
---铁路运输产品全面创新,夕发朝至列车增加259列,增长3.3倍;一站直达列车达到52列;新开行了大量动车组列车;普通旅客列车增加129列,增长13.6%。大宗货物直达列车增加到406列;“五定”班列运行线增加到121条;行包专列增加到28列;新增“一站装、一站卸”的快运直达班列线45条,基本形成铁路快捷货运网络。; f, E+ e& v1 [
---客货运量持续大幅度增长。预计2007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将达到13.57亿人,比1996年增加4.09亿人,增长43.1%;旅客周转量达到7250亿人公里,比1996年增加3902亿人公里,增长1.2倍。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达到31.01亿吨,比1996年增加13.92亿吨,增长81.5%;货物周转量达到23450亿吨公里,比1996年增加10357亿吨公里,增长79.1%。
2 b* e. b- `8 T9 t 以上数据深刻地反映出,从客货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到铁路运输能力的扩充,再到铁路运输效率效益的增长,这些发生在中国铁路的变化,是铁路系统坚持实施大提速、深入推进和谐铁路建设的一个缩影。
! s2 Y' D; l. Q; D" o! P' }3 B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快发展铁路”。这既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铁路改革发展寄予的殷切期望和鞭策重托,也是铁路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6 u: w- n$ c! o3 t+ p
承担使命,履行职责,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铁路运输生产力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矛盾;和谐发展,当好“先行”,必须发挥铁路对经济社会的重要作用,缓解铁路的“瓶颈”制约,提高运输能力。
( O | t- h5 H" [0 g0 F" @ 多年来,在解决铁路“瓶颈”制约,提高运输能力的实践中,铁道部党组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坚持新线建设与既有线改造同步实施、客车提速与货运重载统一部署、运输能力扩充与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同时推进的战略,把既有线提速作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既有线运输潜力,充分释放和发展运输生产力,扩大路网整体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服务质量,缓解铁路运输“瓶颈”的主要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了运输安全,促进了和谐铁路建设。) }6 Z- L" {6 x% ^$ n! L
在既有线上实施大提速,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发展的实践依据。$ _ P1 P4 ]3 i
长期以来,铁路运输能力紧张。从货运方面看,全社会需要铁路装运的物资日均始终保持在30多万车,而每天实际只能装运14万车,仍有大量货物不能及时承运。从客运方面看,全国铁路开行的旅客列车每天提供座席仅240多万,而日均实际运送旅客达到300万人,许多列车常年拥挤。尤其是春运、暑运和五一、十一期间,“一票难求”问题十分突出,在大提速之前,铁路部门甚至不得不采取“以货运棚车代替旅客客车”的办法来缓解运输压力。! I; D2 K4 T: b3 T* z0 r) S, ?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铁路运输生产力不适应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铁路必须尽快改变路网规模不够、建设资金短缺、列车运行速度较低、生产力布局不合理、运输能力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的状况。
9 {- C& U5 u9 L9 ?$ G3 ? 相对中国铁路的发展状况而言,世界发达国家高速铁路和重载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铁路路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世界范围内的铁路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和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等等,都给中国铁路的改革创新发展带来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 |7 c7 a6 X) B, F “提速是世界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铁路运输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速是社会发展和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1 j- V5 v2 \4 w8 n- n
“把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铁路工作的根本目标,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至上,才能准确把握铁路工作的地位,发挥铁路应有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运力保证。”
" o; f h1 l1 z3 p' Z" b 这是刘志军代表铁道部党组在历次大提速工作部署中阐述的基本观点,也是大提速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 W6 U$ p* X7 p+ B0 E { 这一观点和原则,无疑是铁道部党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在对世界铁路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对中国铁路发展历史与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后作出的战略决策;是铁道部党组带领全路干部职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下行动,急国家之所急,眼睛向内,自我加压,最大限度挖掘运输潜力,扩充运输能力,缓解铁路“瓶颈”制约的现实选择。# ]) Y% Z7 \: `( U* e2 x
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能力、竞争力、效率和效益。没有速度,就产生不了能力和竞争力,就没有效率和效益。从铁路的长远发展和现实需求来选择,提高运输能力、缓解“瓶颈”制约有两条路可走。) B$ }, t7 {) T3 O6 d; A2 H1 Z
一是进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抓紧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规划》,加快推进大规模铁路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提高路网质量,实现主要运输通道的客货分线,加快推进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长远之路。但新线建设对运输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短期内不能形成现实运输生产力。
; u( [0 s; I7 Z4 _( y 二是在高标准、高质量、全面推进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同时,深入实施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既有线上大力开展提速改造,广泛实行重载运输,积极改革运输管理体制,全面优化运输组织,充分挖潜扩能提效,以较少的投资解决运输生产力的快速释放和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问题。这是在现有条件下释放运输生产力、解决运输“瓶颈”制约问题的最直接、最快捷的现实之路。9 U" R+ R- U! E0 Q% S+ ~, u k
两条路一远一近,相辅相成,前者注重整体布局和战略发展,后者注重解决挖潜扩能和现实需求,目的都是提高运输能力,突破“瓶颈”制约,共同搭建完整的路网结构。
7 f' z4 G- r9 [6 ]6 y 这种理性的思考和现实的选择,推进了中国铁路大面积提速调图的有序实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