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宾宾

宾宾出品 郑州局界口探访之五(孟宝、南京广)(全贴完,欢迎拍砖!)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1: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边汉口--沧口的慢车进站,这个车厢真无愧于”大埋汰“
照片 820.jpg
发表于 2007-6-15 01: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虽然很困了要睡觉了,但是在睡觉之前我显然要再次地赞美宾宾老大的探访,宾宾大哥堪称车迷楷模
估计接下来一阵子可能不好上网了,不过我会尽量“忙里偷闲”的

[ 本帖最后由 一帆风顺 于 2007-6-15 01:4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1: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隔窗效果不佳,少拍了。
正点到达新郑站,停车20分,待避T191、181 乌汉、哈汉车
照片 82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1: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坐在车尾显然便于拍车!
都停在站台外了
照片 823.jpg
发表于 2007-6-15 01: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运转归来,半夜发帖.

实在辛苦!!

加油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1: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显然”四方"是”青岛“改的
照片 8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1: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晨的新郑站
照片 82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1: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K205的PP
照片 82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1: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KD很吉祥的数字:lol

照片 82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1: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列T可能晚点都没到,我们却被一红皮踩了
照片 82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1: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京汉?北京西到汉口?
照片 82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1: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等来两特快,提前了10分钟开车
照片 8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1: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省会郑州,是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加快城市化进程试点县(市),也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市总面积873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辖9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港区管委会,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5万。   
    新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和2700年的郑韩文化。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在新郑,并在此一统天下,播撒文明,掀开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篇章,新郑由此被誉为黄帝故里、中华第一古都。   
    新郑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名城。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战国著名水利家郑国、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学鼻祖李诫、元代天文学家许衡、明代名相高拱等历史名人,流芳千古,光耀史册;裴李岗文化遗址、黄帝故里、东周车马坑、郑韩故城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熠熠生辉,每年都有大批的海内外炎黄子孙,慕名而来,寻根拜祖。   
    新郑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城。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坐落境内,为新郑开辟了一条连接海内外的空中通道;西亚斯国际学院、升达大学、中原工学院、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河南省职工医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入驻,为新郑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金芒果”香烟、“白象”方便面、“好想你”枣片、“建喜”机制瓦等品牌享誉海内外,新郑烟厂、正龙集团、统一企业、天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奥星食品有限公司、郑州科氏沥青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产销两旺,增强了新郑经济的活力,综合经济实力连年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近年来,新郑市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实施了平安新郑、信用新郑、文化新郑、生态新郑建设工程,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郑是一方富有灵气的土地,物华天宝,商机无限;新郑是一方极具潜力的土地,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勤劳智慧、勇于开拓的新郑人真诚希望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新郑,支持新郑,与我们一道,共创新郑美好的明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2: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区景点
    【黄帝故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也是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拜祖仪式和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现场。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北,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裴李岗遗址】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西地,双洎河(即《诗经》里提到的洧水)由北向南经遗址的西边流过,然后紧靠遗址南部又向东流,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河湾,遗址就在河湾中部的岗地上。高出地面3—4米,高出河床约25米。遗址东西长,南北窄,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1982年1月公布为新郑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对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是一项突破。裴李岗遗址发现的打制细石器,与更早的大岗、灵井细石器文化联系起来,填补了细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的一项空白。在考古编年上是无可替代的。该遗址在发掘结束后即回填,现表层为农耕地。遗址上及遗址周围没有任何工程,保护管理情况很好。   

     【郑王陵博物馆】
郑王陵博物馆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角即市区文化路南端,总规划面积270亩,内有有春秋墓葬3000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长宽均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4座。这片地一旦开挖,地下的墓地之间密集度连将一头牛的地方都没有。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占地面积为54亩,主要内容为“已发掘的一号车马坑展示厅、三号坑车马坑展示厅、郑公中字型大墓、郑国大夫墓部分大中型墓葬马坑地上展示区、眺望台、休闲广场、廊架及反映东周时期文化特色的景墙。其中,1号车马坑于2001年4月发掘,内葬多种豪华实用车辆20辆和许多马骨;郑公墓和郑大夫墓仍在发掘之中。
    【新郑博物馆】位于新郑市区黄帝故里西侧300米处,占地8091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是河南省县(市)级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199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的主楼坐北向南,为两层歇山式仿古建筑,长43.2米,宽16米,高16米。主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上层两坡,下部四坡,全部用琉璃瓦勾彻,金壁辉煌,雄伟壮观。主楼两侧,各建卷棚式厢房11间。主楼正前方有高脊飞檐式仿古大门,与主楼相直辖市。大门外两侧,各立一尊石狮,高2米。庭院内道路整洁宽畅,草坪四季长青,满院花香四溢。庭院正中央,立一尊国家级珍贵文物青铜莲鹤方壶(仿制品),东边依次树新郑古器出土纪念碑,唐代尊胜陀罗尼经楼、唐代妙法莲花经幢;西边依次树清代重修新郑县文庙纪念碑、瓜皮碑、重修太清观志碑。主楼一层为“古都风彩”郑韩文物展。主要展品为近年来郑韩故里出土的手工业遗址出土的陶范、铁范,青铜礼乐器,韩国宫殿门枢、陶瓦等建筑材料及战国兵器等。主楼二层为“溱洧之光”新郑历史文物展。主要展品有:全国最长的50万年前的纳玛象牙化石,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双耳园底红陶壶,单孔玉铲,商代的素面铜爵,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及铜镜,春秋时期的24件编钟、九鼎九鬲礼器以及汉、唐、宋、明、清时期的文物精品,展示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8000年的文化发展史。

    【郑韩故城】郑韩故城位于今新郑市区周围,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20公里,城内面积16平方公里,城墙用五花土分层夯筑而成,基宽40—60米,高15—18米。北墙外侧有数处马面建筑,是全国最早的新型城墙防御设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史称东周。郑国随着周朝东迁,也从陕西棫林迁到洛阳以东,灭虢国、郐国,在此建都,为了区别在陕西的旧郑国,取名新郑。公元前375年,韩灭郑,从阳翟(今禹州)迁都新郑。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达539年之久。郑韩故城内文物遗迹星罗棋布,目前发现城门遗址4处,在城内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内分布有韩国宫城和宫殿区、缫丝作坊遗址。东城内分布有郑国宫庙遗址、祭祀遗址、铸铜遗址和韩国铸铁、制骨、制玉、制陶等多处遗址。故城内外有郑韩两国贵族墓地多处,其中大型韩王陵墓群12处。平民墓葬区主要分布在城东黄水河东岸、城南和城西双洎河西岸一带,城北墓葬极少。1997年,中行郑国祭祀遗址发掘出土348件青铜礼乐器和45座殉马坑,震惊世人,荣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当时天下名都;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始祖山景区】始祖山,古称具茨山,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处的辛店镇境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海拔793米,面积49平方公里。她犹如一条向西北腾飞的巨龙,横亘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始祖山一峰突起,陡峭险峻,气势磅礴,向西望去,层峦叠嶂,气象万千,极目东眺,云海茫茫,风景如画!春暖花开时,万物复苏,漫山遍野开满杏花、桃花;盛夏时节,浓荫蔽日,响泉飞瀑,鸟语花香,清爽宜人;金秋时节,天高云淡,红叶遍山;隆冬来临,石壁嶙峋,山瘦水细,雪天过后,登高远望,一片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风情雅致!位于山腰处的玉女池和黑龙潭,清澈见底,流水潺潺,穿谷跌崖,声似铜铃。姬水河恰似玉带缠绕着她蜿蜒东去。每当天气晴朗,始祖山便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如烟如梦,古时被称为新郑八大景之一——“大隗晴岚”。始祖山不仅风景秀美,更令人神往的是她那充满神秘色彩的黄帝文化。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在这里结公拜将、屯兵驯兽,并从这里走向中原,统一各部落,肇造中华文明,开创伟业。至今这里还保存有黄帝活动遗址20余处。令人惊叹的是,在山东坡仰视始祖山山峰,山峰酷似炎黄二帝头像,使人莫不为她的神奇和灵气所折服!始祖山风景区旧有轩辕庙、轩辕宫、黄帝祠、嫘祖洞、屯兵洞、观兽台等景点组成。1992年,开始修复并陆续扩建新景点。2000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山顶的轩辕庙等景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国华侨联合会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始祖山被河南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5年被批准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由轩辕庙区和黄帝大宗祠区组成。轩辕庙区:位于始祖山顶峰,由轩辕庙、嫘祖宫、天中门、中天轩辕阁、迎日峰等景点组成。现有气势恢宏的黄帝大宗祠、险峻奇特的迎日峰、泉水跌宕溪流淙淙的黑龙潭和玉女池、水清气爽宽敞舒适的黄帝避暑宫、禅声悠扬香烟缭绕的幽胜寺、碧波荡漾的青岗庙水库、中华一绝的琴声回音道、庄严雄伟的中天轩辕阁以及展示原始文化风貌的原始部落村等主要景点。近年来,全市累计有20余万人次上山植树,新植常青树种20万株,始祖山森林植物达到48科252属200多种,林地面积达4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形成了垂直分布的阔叶混交林带,生物生态林带、灌木植物林带等三个群落。始祖山风景区已成为寻根拜祖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黄帝文化游览区,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每年农历三月三,都有大批的海内外炎黄子孙来此朝圣拜祖。

    【郑风苑】 郑风苑景区位于市区东部风光旖旎的郑韩故城之畔,溱水之滨,长1.2公里,占地面积1000余亩(水域面积200亩),有郑风苑、郑声苑、历史名人苑和游乐园四大部分组成,主要有乐水亭、郑风阁、郑国东门、荷花仙子像、郑声苑、琴瑟宫、九曲流英、历史名人苑等景点。该景区于2002年7月建成开放。苑内河桥路相连,林水亭相映,吃住游相配。镌刻有《诗经·郑风》的奇石,形态各异;汇聚中国南北方名品的荷花,千姿百态,亭亭玉立;气势恢宏、妙趣横生的壁泉飞瀑,使人犹处深山峡谷;造型别致的情侣小屋,令青年男女留连忘返;儿童乐园中欢声笑语,乐趣无边;钓鱼台上宁静安逸,遮荫避雨;亭台轩榭造型各异,古朴典雅;“东周列国志石栏”堪称中华一绝;在琴瑟宫要以欣赏到2000多年前的郑国风情舞蹈表演及编钟、古筝等乐器演奏,绕梁三日,意韵悠远;登上郑风阁,四周风光尽收眼帘,窑洞餐厅古香古色,颇具有黄土高原风情。郑风苑以她美丽的自然风光、脍炙人口的郑风诗歌和那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故事,使这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爱情圣地,被誉为“东方伊甸园”。在这里可以作诗经觅踪之旅,品味东方古典爱情的甜美;也可攀岩戏水,荡舟垂钓,尽情领略她优美而迷人的风情!

    “欧坟烟雨”——【欧阳修陵园】欧阳修陵园位于新郑市区西13公里辛店镇欧阳寺村。自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欧阳修被宋神宗赐葬(宋代有关制度规定,朝中文武大臣死后必须葬于开封京畿五百里以内)此地后,他的儿孙也相继埋葬于此,逐渐形成了欧阳修的家族墓群。又因欧阳修墓前建有敕建寺院,称“欧坟寺”也称作“欧阳寺”,故村以寺而得名。欧阳修陵园占地约万余平方米,主要由中殿、大殿、东西配殿及墓冢组成。欧阳修墓冢高约5米,周长15米,并排右侧有薛夫人墓。陵园坐北朝南,建筑为仿木结构仿宋风格。大门门前蹲立两只石狮,左环右顾,很是威严。门楣上方的“欧阳文忠公祠”横匾,为欧阳修的后裔、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中殿内矗立有明代的“宋太师欧阳文忠公之墓”石碑和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的祭文石刻。大殿有欧阳修的官服坐像,以供祭祀。西配殿内是他的生平简介壁画。东配殿内是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的石刻,弥足珍贵。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整个陵园肃穆庄重,品味很高,吸引了无数名士前来吊祭、拜谒。欧氏陵园在1958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松柏被伐,碑碣流失,垣墙倒塌。1994年,在政府和有关人士资助下,又修葺一新。2000年被河南省文物局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古枣园】黄帝古枣园位于新郑市孟庄镇栗元史村西南方,面积约680多亩,相传为轩辕黄帝带领群臣栽植枣树的地方。至今仍有树龄在500年以上枣树有568棵,均系明朝初年栽培。其中一株胸围3.1米,树龄600多年,且枝叶茂盛,硕果累累,被国家林业部专家测定为目前全国最古老的枣树,人称“枣树王”,并称这样的古树园在国内实属罕见。被列入保护的还有“枣树二王”、“八仙树”、“将军树”、“合欢树”、“公主伞”、“二仙亭”、“黄帝观枣台”等景点。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2: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轩辕皇帝
  姓公孙,名叫轩辕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猷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 。轩辕黄帝,一生历经52战,降服了炎帝 ,诛杀了蚩尤 ,结束了远古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由于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后世都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黄帝死后,群民选择了“桥山之巅” ,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黄帝灵魂升天,精神永远常在”。历代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谒,这就是今天海内外中华儿女拜谒的中华第一陵―――黄帝陵。


(一) 轩辕黄帝
1 黄帝生平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时间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从此,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之说。黄土高原,坦荡浑朴,博大雄沉,山丰土厚,土色呈黄。黄乃地之正色,象征着吉祥喜庆,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万物之本,轩辕以土德称王。故轩辕号曰黄帝。古文献记载有三皇五帝,黄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 轩辕黄帝与中华文化
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古史时期的衣 、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标志。而重文明的传统发展到西周时代,就产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论,把"文明"作为一种美德。黄帝时期产生的重创造、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黄帝以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并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要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加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黄帝与中华民族精神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 。黄帝时代,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问题,诸如制衣冠,造舟车,创文字,教蚕桑,种五谷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黄帝时代的伟大功德,结晶成了黄帝精神,黄帝精神体现了方面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创造”,“奉献”,“团结”,这是黄帝时代宝贵精神的结晶,是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黄帝子孙的“传家宝”。
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才创造出如“天下为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信条。这些都是永远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中国精神,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规范我们言行的总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黄帝姓姬,号轩辕,人称轩辕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我国早期的史籍《国语》、《左传》,都把黄帝说成是神话人物。千百年来,黄帝是人还是神一直是个谜。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黄帝内经》一书,这一谜底从此逐渐揭开。《黄帝内经》是几千年来出土的关于黄帝的第一本书。据台湾93岁高龄的著名史学家、台湾轩辕教会会长王寒生和大陆学者余明光先生研究,这本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168年作为随葬品埋人马王堆三号墓中,距今己有二千多年。两位老先生部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注释和编译,并一致认为《黄帝内经》不是伪书,而是一本实实在在的 "治国之本 "的书。他们由此推断,黄帝不是人们所说的"传说中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王寒生老先生还曾对他女儿预言,国内应有一家姓轩辕的,并应于1994年找到。这一预言还真地被应验了。这家姓轩辕的主人叫轩辕耀,家住江苏省淮阴市泗洪县。1993年中华黄帝陵基金会成立时,他突然感到自己的姓很 "高贵",应该寻根间底弄个清楚,于是他将自己的姓氏情况写信告诉了陕西省黄帝陵办公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得到这一情况后很惊奇,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有姓轩辕的,经过深人调查,全国姓轩辕的只此一家。王寒生的女儿、台湾轩辕教会总干事王丽霞听到这一消息后,于1994年4月专程来到陕西黄帝陵与轩辕耀会面,并将她父亲著作的有关黄帝姓氏的图书赠给轩辕耀。
  由此看来,王寒生和余明光两位老先生的推断是有道理的。轩辕黄帝确实是一个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部落首领。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2: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韩非子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有人说他口吃。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编辑词条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2: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
  白居易(前772--前846),乐天,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谕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己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2: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新郑站
照片 83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2: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州--漯河间全部换成了这种护栏

[ 本帖最后由 宾宾 于 2007-6-15 02:18 编辑 ]
照片 83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2: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下行短暂分离
照片 83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11-24 03: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