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2-2 12:39:28
|
原帖由 雪域神舟 于 2007-2-1 00:01 发表
我说过了,1,目前的情况已经差不多是全引进当中最好的情况了:货比三家,出价尽可能压低。2,日本的新干线也比德国ICE更成熟(虽然是70年代的技术,且也有受制于人的可能);3,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发展不是像电子 ...
我说过了,1,目前的情况已经差不多是全引进当中最好的情况了:货比三家,出价尽可能压低。2,日本的新干线也比德国ICE更成熟(虽然是70年代的技术,且也有受制于人的可能);3,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发展不是像电子产业那样一日千里、可以十年内从无到有成千上万的
~~~~~~~~~~~~~~~~~~~~~~~~~~~~~~~~~~~~~~~
装备制造业是个统称,电子产业也是一样,内部分有无数个细分市场,电子产业也没有一日千里,只能说由于其开放较早,在部分细分市场我国部分企业能够占领一席之地。机械工业也是一样,虽然四方还得引进日本的整车,但四方也能够出口转向架给川崎重工。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讲效率的世界,封闭、狭隘的产业民族保护主义提高不了自身的实力。惟有开放、参与全球竞争、融入全球产业链之中,占领一个又一个细分市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工业实力。
我不完全反对引进,我反对完全引进,反对完全放弃中华之星这个研发平台。
~~~~~~~~~~~~~~~~~~~~~~~~~~~~~~~~~~~~~~~
先进平台淘汰落后平台的事情多了,抱着落后平台不放,如何学习更先进的技术?拿大客车来说,后置式发动机淘汰前置式,继续抱着前置式不放,试图从小的方面去改进,根本就是徒劳无功。
在座各位一般都是业内人士,按理应该比我更有发言权的,发言的时候能不能不像外行人一样,泛泛的说好或者不好,而是举出一些具体情况、用数字说话(技术数据和运行统计数据)?从蓝剑到中华之星,从IC到ICE到新干线,从分系统的细节差距再到整体评价,最好有一些技术细节的对比照片什么的,也好让人心服口服?
~~~~~~~~~~~~~~~~~~~~~~~~~~~~~~~~~~~~~~~
这还用专门举例吗?外行人都能看出它们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货。
对于制造者来说,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对于使用者来说,老婆永远是别人的好。制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这个矛盾始终是存在的。
~~~~~~~~~~~~~~~~~~~~~~~~~~~~~~~~~~~~~~~
这个类比完全不恰当,什么是制造者使用者?对于铁道部来说,国内的机车也好国外的机车也好,他都是使用者,不存在任何矛盾。铁道部没有扶持国内机车制造工业的义务,他的唯一责任就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选购性价比高的,适合自己的机车车辆搞好运输生产,为旅客货主服务。
不知yehorse_temp到底有几年的道行(据说这个年头数字是个人隐私),能有时间天天到这里板砖,两个多月就能混出来个“高级站友”?既然说自己是制造者,想必该掌握更多的情况,那就不妨说的具体一些。作为一个制造者,建设性永远要比板砖更重要的。作为一个在工业领域工作过7年的人,这个道理我起码懂。
~~~~~~~~~~~~~~~~~~~~~~~~~~~~~~~~~~~~~~~
你是不是想搞人身攻击?我高级站友关你屁事,我还有一个号yehorse注册的更早,你要不要调查一下啊,我2003年就来过海子你那时候在哪儿啊。我是制造者又没说是机车行业的制造者。你就事论事就行了,问些跟主题无关的东西想干吗?想搞论资排辈?几年的行道能代表个人水平?我时间多少来海子网勤与否能代表个人水平?你问这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除了想炫耀你自认为资格很老的“混过7年工业领域”还有啥别的目的?你以为你混了7年就很了不起吗?
要我提建设性意见,在海子网这方面的观点我至少发过3次帖子(包括回帖),如果你真想虚心学习,不是来发泄对政府政策不满的,翻翻我(还有yehorse)以前发表的帖子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