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df2189

京沪高铁开工一拖再拖 可能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9 12:20:48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1-19 10:54 发表

明明是你在诡辩么,我说的就是两者实际不等价,13线出站快国铁出站太慢,而且如果人家不换地铁呢?!总之我提醒你的是国铁的设定问题。如果想改13号线凭什么不能改,不想改的话,西直门凭什么能改?!短途必须 ...


13号线最多的客流还不是回龙观去西直门东直门换2号线的?你13号线换2号线都定死了还能有什么高招缩短换乘距离?
再说我这个设计从来都没有说替代13号线,只是高峰分流。

真是辨得脑子昏了。
发表于 2007-1-19 12:26:42 |
原帖由 asoya 于 2007-1-18 23:11 发表


      这都看不出来,360能跑早就跑了,别说试验车,人家试验车还500多速度呢,还是九十年代的事情。

这么说吧扣除经济因素先不说,山阳进行350km/h运营验证的时候,发现车外噪音峰值(标况)达到80分贝程度,但是日本限定最差不得大于75分贝,于是采取措施后后来大家都知道500系按300跑,噪音74分贝程度。欧洲无此严苛标准,你说换到欧洲能跑多少?!能与不能限制很多,不是说单纯只有车辆技术!线路、法规、环境等等因素很多,你措就错在只看其一不看全面,见树木不见森林
发表于 2007-1-19 12:29:14 |
原帖由 leland 于 2007-1-19 11:31 发表
成本不是简单按里程平摊的.
铁路成本中最高的是时间成本.一个车底,一条线路,一个站台,你占用了一个小时,就是一个小时的钱,跟跑了多少公里没有关系.
南昌车一天跑1400公里,你的通勤车一天跑一个来回40公里,人家 ...


那就是铁路内部核算和机制问题不能充分调动资源的问题了,我承认了现状难以改变,现在最稀缺的资源是站线,以后大发展了就不一定了

为春运备的车底多了,在车务段睡大觉的不少,平时跑城际,高峰再调走呗,对不起,你们挤城铁去吧。总比啥都不干强。再说,开那么多空荡荡的通勤车,铁路又核算过成本效益了么?
发表于 2007-1-19 12:36:55 |
原帖由 asoya 于 2007-1-18 23:27 发表


       你们的脑海里面总是首先在认为我们在否认动力分散,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千万别跟我讲动力集中和分散的区别,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无需重复,这些不是绝对的,机车到动力分散的过程是逐步的,一头一尾, ...

你的问题在于后边,不在于第一段,依然是无视地理自然(线路)状况去高谈机车性能。
发表于 2007-1-19 12:42:41 |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7-1-18 23:51 发表


启动的时候确实拼黏着和电机,200的时候黏着就不是主要问题了。
不用看,我画过。看好我讨论的话题,不是起停加速度,是跑起来的加速度,恒功范围内就是拼功率,但动车组在恶劣天气条件有优势,因为阴雨和 ...

黏着系数实际上是均值,坡道重心移动要减,恶劣天气也要减,轨道涂油还要减。放到微观,171kn19吨b0b0车0.18了都,车轮必然都是在滑和不滑间摇摆,牵引力必然有损失,不如分散出的痛快。天气不好不能单独考虑,毕竟谁也没说一天一个运行图(言外之意预留要加大效率要降低)!所以说200下集中车黏着不是主要问题是错误的
发表于 2007-1-19 12:45:36 |
原帖由 asoya 于 2007-1-19 00:12 发表


       首先,动车还刚刚到中国,在没有在同一平台的比较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别的来推断。技术是人掌握的,脱离人考虑技术,那算了,直接买好了,他的技术跟我们无关,做事先要做人,日本人做不好,活该这 ...

提醒你,欧系的分散车加速曲线不是大台是准牛马,因为逆变器匹配不好,因此虽然启动加速度可能高,但是加速距离反而比这个比功率下应有水平长~
发表于 2007-1-19 13:35:01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1-19 12:42 发表

黏着系数实际上是均值,坡道重心移动要减,恶劣天气也要减,轨道涂油还要减。放到微观,171kn19吨b0b0车0.18了都,车轮必然都是在滑和不滑间摇摆,牵引力必然有损失,不如分散出的痛快。天气不好不能单独考虑 ...


那个牵引力,B0-B0车在200是跑不出来的,还是C0-C0跑,0.15就够了。
恶劣天气要减,树叶效应要减,办法只有洒沙。下雨洒沙u最低能维持在0.2,树叶涂油洒沙最低能维持在0.22。
C0-C0车,在200的时候平均值u是0.2。数据:Worldtranstech,workshop drive systems
发表于 2007-1-19 13:39:20 |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7-1-19 13:35 发表


那个牵引力,B0-B0车在200是跑不出来的,还是C0-C0跑,0.15就够了。
恶劣天气要减,树叶效应要减,办法只有洒沙。下雨洒沙u最低能维持在0.2,树叶涂油洒沙最低能维持在0.22。
C0-C0车,在200的时候平均值 ...

但是洒沙的代价是污染环境,如果列车通过城市你在洒沙(城市高架陡坡),绝对不招人待见~coco高速下中轴,变坡点前轴稳定性不好,安全系数降低,同时黏着也不能那么直接算要有系数(bobobo反倒可以系数高点),毕竟三个和尚没水吃
发表于 2007-1-19 13:45:58 |
原帖由 ddaa2 于 2007-1-19 12:20 发表


13号线最多的客流还不是回龙观去西直门东直门换2号线的?你13号线换2号线都定死了还能有什么高招缩短换乘距离?
再说我这个设计从来都没有说替代13号线,只是高峰分流。

真是辨得脑子昏了。

你自己脑子昏了八,你说西直门改造就近了(小出口仍然慢),然后否定13号线改造,这是不公平对比。13号线想改也不是不能改到地下去~东直门课不都是去地铁,西直门确实是,8成地铁。不管怎么说,国铁的车辆车站目前为止都不适合城市输送,需要小幅度改造,西直门没按城市输送改之前一样不适合。
发表于 2007-1-19 13:47:34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1-19 11:24 发表

只要老出这类谬论,就会无休止说下去!只要机车+车辆,除非车辆少到进入若动力分散领域,否则根本不是只拼功率的问题,此外还有制动效率维护性的问题等等,多了去了。以前说过很多了,说话要有起码的物理常识 ...

满脑子只想着动力分散的优势才是谬论。
效率跟你说了,管理体制上来了,自然就高了。能不能别总重复?莫莫唧唧。
高速当然拼功率,你那些恶劣条件下,机车劣势,但可以洒沙。
发表于 2007-1-19 13:52:02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1-19 13:39 发表

但是洒沙的代价是污染环境,如果列车通过城市你在洒沙(城市高架陡坡),绝对不招人待见~coco高速下中轴,变坡点前轴稳定性不好,安全系数降低,同时黏着也不能那么直接算要有系数(bobobo反倒可以系数高点) ...

那这么说事儿就多去了,城市里限制速度的就多去了,本身就开不快。
C0C0那个轴也说过,一个是轴控,一个是优化结构,不能解决本质,但能克服。那个摩擦力系数是考虑到B0-B0与C0-C0的差别的,前面我也提到C0-C0车黏着系数利用会低于B0-B0一些。
发表于 2007-1-19 14:01:42 |
原帖由 <i>herroyuy</i> 于 2007-1-19 13:47 发表<br />

<br />
满脑子只想着动力分散的优势才是谬论。<br />
效率跟你说了,管理体制上来了,自然就高了。能不能别总重复?莫莫唧唧。<br />
高速当然拼功率,你那些恶劣条件下,机车劣势,但可以洒沙。
<br />
洒沙导致轨道电路不良……
发表于 2007-1-19 14:12:15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1-19 13:45 发表

你自己脑子昏了八,你说西直门改造就近了(小出口仍然慢),然后否定13号线改造,这是不公平对比。13号线想改也不是不能改到地下去~东直门课不都是去地铁,西直门确实是,8成地铁。不管怎么说,国铁的车辆车站 ...


你觉得13号线又宽到哪里去?列车编组是细长流,下车往一个方向走人流其实也自然形成细长流,只要出口不垂直于列车,导致前后两股人流汇集出站的话没什么拥堵的,正好国铁(改照后)城铁的出口都是在列车方向一端,车厢离得近的下车自然离出口近,车厢离得远的下车自然远(确实需要多走完列车长度,多个1分钟,城铁也一样啊),这样就自然形成一条人流,不会哄抢堵上,有个调控,是不是没观察过人出站啊?

13号线想入地那那么容易,不说4号线阻碍,北京的地下有多少窟窿天知道啊,谁知道能不能改。国铁改出个出口一百万够了,城铁入汇合,怎么也得2、3个亿吧。

抓这些问题死缠不放没意思,和谐统一一下吧,国铁思维不变,很多好的东西就没法实现。地铁其实也一样。OK?

Over

[ 本帖最后由 ddaa2 于 2007-1-19 14:18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9 14:17:24 |
原帖由 Hercules 于 2007-1-19 14:01 发表
<br />
洒沙导致轨道电路不良……


这个还真不知道,谢提醒。
一来有轨道电路又上坡的地方就有限,二来需要洒沙的恶劣环境也有局限,所以需要的时候还是要洒沙,没办法。
发表于 2007-1-19 14:23:35 |
原帖由 ddaa2 于 2007-1-19 14:12 发表


你觉得13号线又宽到哪里去?列车编组是细长流,下车往一个方向走人流其实也自然形成细长流,只要出口不垂直于列车,导致前后两股人流汇集出站的话没什么拥堵的,正好国铁(改照后)城铁的出口都是在列车方向 ...

这么说吧,北京沉睡的铁路都拿来通勤的话,车站位置很多要大变动的!不能只考虑把人扔在那里,要考虑接续点能力,北京站说实话,地铁没进南站台所以接续能力其实很差。只要造成乘客拥塞乘降缓慢(就这个话题而言还要注意黄土店的位置),那么大家就不选你,你还是没客流。把绝大多数沉睡线路开发起来是必要的合理的,我早就发过图了,但是绝对不是说拿机车车辆来糊弄,那样最后就是亏损
发表于 2007-1-19 14:26:05 |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7-1-19 14:17 发表


这个还真不知道,谢提醒。
一来有轨道电路又上坡的地方就有限,二来需要洒沙的恶劣环境也有局限,所以需要的时候还是要洒沙,没办法。

只要不进入动力集中领域就不必再设置砂箱。
发表于 2007-1-19 14:29:56 |
黄土店-西直门是最简单最有潜力的一个了,改造一下两个站就差不多。西直门接续能力的比较也有幸有13号线这个更烂的坏榜样能够胜出。至于黄土店,现在回龙观往东往南发展很远了,完全覆盖得到。

其他沉睡的铁路拿来通勤的话,确实都要大改,你的设计打算怎么改车站?改北京枢纽线路?愿闻其详。
发表于 2007-1-19 14:38:59 |
原帖由 hakutaka 于 2007-1-19 14:26 发表

只要不进入动力集中领域就不必再设置砂箱。


但那个东西很烦很难很贵?都讲到砂箱了.........:L

明摆着机车在客运领域是弱势........你就强调吧,就不能看看机车还能做什么.........
发表于 2007-1-19 14:44:52 |
原帖由 kira 于 2007-1-19 14:38 发表


但那个东西很烦很难很贵?都讲到砂箱了.........:L

明摆着机车在客运领域是弱势........你就强调吧,就不能看看机车还能做什么.........

抱歉,女朋友的ID,混了...........
发表于 2007-1-19 14:57:00 |
原帖由 herroyuy 于 2007-1-19 14:44 发表

抱歉,女朋友的ID,混了...........

:L

不过也是,未来货运不谈,“县县通”铁路上的客运还是要靠机车+车辆来搞定,进藏列车还是要靠机车来牵引……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6-29 11: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