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iji1979 于 2013-1-6 17:09 编辑
先来看看我2003年写的一篇关于海南老铁路的文章:海南铁路游记(写于2003年)
1、前奏曲
海南省,位与祖国大陆的南端,地处国防的最前哨。它包括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及其周围的海域,位处东南亚经济、军事战略要冲。长期以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权益的争夺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海南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在国家的主权山,高瞻远瞩,亲笔提写了“加强防卫,巩固海南”的光辉题词。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对海南的发展与建设始终倾注着满腔的热情。早在1984年,他就向世人宣告:“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后来,他还指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十多年来,经过各族人民的辛苦努力,海南这个昔日闭塞落后的海岛,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基础产业长足发展,大规模开发建设条件已经具备。海南正在迎来发展的新高潮,海南特区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然而,又有谁会知道,一个已经为海南发展默默奉献了半个世纪、至今仍在发挥余热,却鲜为人知的一条老铁路呢?要知道,它所承载的,早已超出了铁路的本身,疲惫的它正渴望着人们的了解,正期盼着祖国母亲的温暖血液……
2、畸形的历史
翻开祖国的地图册,一条条钢铁大动脉纵穿大江南北,将各地紧密相连。如果你能够仔细地观察,在海南岛的西部,标出了一条细细的曲线,那不是公路,亦不是河流,正是那条被遗忘了的海南老铁路。它就像一段“盲肠”,缠绕在岛的腹腔中;又似一片残枝,飘落于海的那一头。
在孙中山时期,在他《建国方略》中就提出了修建海南铁路的计划,可在当时的情形下,无疑是个遥远的梦。可那正是海南百年铁路的开始。1939年,侵华日军为了掠夺岛上的铁矿和水晶矿,压迫大批黎民和部分战俘,修建了由石碌到八所,三亚到安游、黄流的简易铁路,开始大肆抢夺丰富的矿产资源。海南的第一条铁路,无奈地成为了外敌侵略中国的“魔爪”……
解放后,铁路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铁通部对久经战火,残破不堪,基本废弃的海南老铁路进行修复,重新开通了三亚至黄流、岭头,八所至石碌线。然而,八所至岭头段由于资金的严重不足,一直修修停停,最后艰难地在1985年1月,历40余载的风风雨雨,多灾多难的海南老铁路三亚——石碌才全线拉通,然而,40年间修筑238公里的铁路,平均每年不到6公里。
痛苦与艰辛的海南铁路尽管先天畸形,后天不足,但30多年来,还是运输了货物近亿吨,旅客2500万人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可这个数字如果用40多年来除,结果就令人羞愧了,全国的铁路网几乎将它完全遗忘,连管辖它的广州铁路局多年来都将它列入统计表之外。在这百般无奈的状况下,海南老铁路仍默默地奔跑在这天和海的尽头,向周围的一切证实着自己的存在。它或许在盼望着什么,在等待着什么……
3、探索之路
老式的铁路机车,牵着一挂挂破旧的车厢,每隔几十秒便大吼一声,在祖国最南端的铁路线上开行。
美丽的三亚,是多少游人向往的人间天堂。在市区南面的鹿回头山,是俯瞰三亚城的最佳地点。但是您发现没有,在三亚城的中心,与狭长的市区平行着的、一片丛生的树林。那不是什么带状公园,亦不是交通要道两旁茂密的树木,那儿埋下的,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一个存在了一百年却至今未能实现的梦想!那就是海南老铁路的起点——三亚车站。一个属于世界知名地点的不知名的小站。不知名到何种地步?已经被别人夺去了唯一的大门。只有一个小小的牌子,上面画上了指方向的符号,下面被羞愤地写上了铁路的标志。
顺着方向标走进一条不大的巷子,在尽头处有一座两三层高的灰色建筑,这就是三亚火车站的站房与候车楼。里面的售票处已该为杂物间,空荡荡的大厅内随意摆放着几张满身灰土的椅子,满眼都是残败的景象。
走上站台,破旧的景致依然如故:孤零零的几条轨道横卧在已被城市挤压后的最后一块空地上,各式的杂草从轨道中窜生着,仿佛要将铁路仅存的这块地方给强行霸占。稀稀的几列车厢被随意地排放着,轮上的斑斑锈迹格外地显眼。
在三亚工作和生活的人,每天盯着穿行于市区的花花绿绿的旅游大巴,想着如何从游客那里赚来更多的钱。偶尔听到几声火车的笛鸣,会突然想起,应该继续呼吁把那个没有用的车站早早搬离城市。
也许只有少数人知道三亚还有个火车站,在这个冷清的地方,其实并不是被遗忘,而是被忽略。在非洲和南美,也有类似于海南这样的老铁路和车站。但不同的是,纵使他们的铁路或车站再怎么破旧,怎么偏僻,至少都是当地人聚集的地方,至少都牵动着当地的命脉,是当地人重要的代步工具。然而,在这里,除了几位铁路职工外,很难再看到其他的乘客。它,已经被这里的人们从记忆里删除。如今,这个老车站因铁路的孤寂和衰败,被城市侵占得已无立身之处。它呼吁着铁路文明的重生,期盼着一个新铁路时代的到来;期盼着一股新鲜的、温暖的血液来感染它、唤醒它,带给这老车站和老铁路盼望已久的新活力……
由于客流量极少,这里的列车都只是在货车中混装两列客运车厢,且每天只对开两列。它,工业革命最伟大的产物,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已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交通工具之一的火车,在这儿却那么地微不足道。
老式的机车,牵着一挂破旧的车厢,每隔几十秒便大吼一声,开出了我国最南端的城市三亚。
踏上北去的老火车,沿着百年寻梦之路,开始的是一段既美丽,又酸涩的历程。机车是地道的老车头,吃力地拉着几节车厢在丛生杂草的轨道上奔驰。这就像是带动海南圆梦的列车,不长的距离却是无比的漫长……
坐在摇晃的破车厢内,欣赏着窗外美丽如画的南国景色,心头充满了无尽地特殊感觉。那种特殊的魅力是其它任何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这条老铁路所经过的沿线地区,景色堪称世界一流,它就像点缀在这幅风景画上最重的一笔,最活的一笔,也是最人性化的一笔。因为这百年梦想,将在这里带上大自然的灵气,还有海南献给祖国的礼物,继续北上。
列车穿过葱绿的槟榔园、香蕉园,穿过高低错落的辣椒地、茄子地、黄瓜地,进入一座座不大的村庄。村庄的房屋都散落在铁路两侧的木麻黄树下,无数条一人宽的小路从房屋通向铁轨。在与铁轨接近处,三五成群的孩子或用手指塞住耳朵,或拿着小石子做投掷状,或抱着小狗朝火车凝望。孩子们的表情都各不相同,眼神却同样天真。火车每天4次过来过去,孩子们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地冲到火车近前。
孩子们的眼神还未淡出乘客的记忆,列车已在驶过一些伸手可及的临时房屋后,停在了海南西环线铁路的第二站崖城。
这个海南的千年小古镇,一位在这儿住了一辈子的老妈妈,在车站旁的一棵树下支起了一个小摊,为过往的零星旅客提供方便。她似乎见惯了眼前的一切,相信在她很小的时候,这火车就已经在她的家门经过。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这种老火车已经占据了她的思维,百年梦之路也在她的思维中延伸了几十年,且至今未停。看得出来,满脸皱纹和银白的头发,证明她已经见证了这条铁路至少80个年头……现在,这位老妈妈已经将自己的视野完完全全地交给了这里,交给了这条老铁路,难道,她是想让这条铁路替她捎去远方的心愿?亦或是想为这百年之梦尽自己最后一点绵薄之力……
就像那位老妈妈和这崔城古镇一样,海南铁路也是无处不透射出一个“老”字:老路基、老铁轨、老枕木、老道钉、老火车、老信号灯……
各式各样的杂草填塞了整个路基;已经发黄和扭曲的钢轨硬撑在破损的枕木上;道钉是内地早已淘汰的型号;老信号灯更是属于博物馆的“收藏品”。就是这样的“行头”,铺就着海南铁路的寻梦之路,虽历尽千辛,但绝不回头。
当今的火车,已经把速度作为了生存的最大条件,赢得了速度就赢得了市场,就有的了效益。在内地,诸如京广、京沪这样的“大动脉”,国家拨巨资改造为电气化铁路,客车的时速最高达到了170km/h,从广州到北京的时间较几年前缩短了三分之一;速度上去了,客货的流量也会随之增加,京广线全年的客流量在20亿人次以上,这相当于我国总人口的2倍。然而,海南老铁路虽在七、八十年代有过短暂的“辉煌时期”,可相对于那些“天文数字”来说,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交通事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环岛高速公路的开通,更是让已经处于窘迫地位的海南老铁路“雪上加霜”,客货运量均急速下滑,有时甚至一连几天没有运输任务。
一位在海南铁路干了几十年的老职工回忆:“在七、八十年代那段时间,是海南铁路运输最火热的时期,每天往返于三亚和石碌的列车,平均挂车皮要15节,有时甚至超过20节。所挂的客车厢,几乎天天都是满座。那时西部地区交通格外不便,乘火车是人们的唯一选择。后来修建了西部高速公路,我们的业务便直线下滑,现在连当年运输量的十分之一都赶不上了。”另一位坐了几十年老火车的当地人反映说,他们现在都改坐汽车了,从三亚到东方只要二个小时,既方便又快捷,而且每天有十多个班次。坐火车每天就两个车次不说,环境又不好,还要摇上4个小时才到,谁还会去坐它啊……
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海南老铁路的感伤和无奈。
沿着海南岛的西岸北上,在距铁路的不远处就是高速公路,上面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地超过了老火车,就连行驶在国道上的摩托车也不示弱,加大油门超了过去。这一景象,估计也只有这儿能见到了。在车厢内,简陋的设施却被理得干干净净,显然每天都有细心的照料。乘务员穿着整齐的工作服。热心地为每一位乘客服务;高大的乘警在车厢内来回地走动着,虽然现在每天乘坐火车的人都非常少,但他们仍然以严谨地工作态度和良好地作风在这条老铁路上默默地付出着。
在崖城站,我还看到了这样的一幕:火车到站后,一位带着十几包行李的女人向值班的调度员说了些什么,那位调度员立即挥动手中的信号旗,这时,火车又启动了。不是向前,而是拉动整列火车向后倒了几米多的距离,将客车车厢的门停在了那位女人放行李的位置。
多么人性化的场面!为了方便一个了乘客拿行李,整列火车可以为此而重新调整位置,而这一切仅仅只是让那位女人不用提着笨重的包裹走几步路。这要是出现在内地的车站,按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可这一切在这儿却出现得这么自然,这么随和,这么平易近人。
老火车一路上穿行于村庄和各类植被的中间,坐在车厢内,感觉和它们特别亲近,一伸手,几乎就够得到它们。在距铁道不足三米的地方,也许就是别人农家的大门,他们是为了亲近火车呢,还是在挤占这最后的一点空间?在这一路上,经常可以看见两旁的居民或是旅游者,甚至是旅游大巴内的游客,他们在见到火车时,都会放下手中的活,目不转睛地盯着,目光随列车的移动而移动。有的游客还会拿出照相机或摄像机,将他们看到的这列火车记录下来并带回家。他们的眼睛中透出复杂的光线,他们的表情也是难以捉摸,是高兴?激动?惊讶?还是沮丧?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看到老火车时都会激动地挥舞着小手臂,同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他们是有所期待吗?期待着这老铁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变化,带来财富和机遇?虽然这个期待对他们来说似乎很模糊,但他们仍然固执地等着,等着远方的火车,奏着轰鸣地笛声驶过自己的家门。
那些外来的游客们,他们那种见到海南老火车时的特殊表情,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惊讶,无比的惊讶。在他们的心理,火车所代表的应是速度和豪华,现在海南老火车却突然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犹如濒危动物般地钻了出来,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而这种濒危,不是大熊猫所具有的那种珍贵价值,也不是因人为的因素而仅存的什么植物,这种濒危所代表的,是落后,巨大的落后。是那种即将被彻底淘汰的落后,就像是在垂死挣扎的老牛般,失去了耕作的能力的它已经无法让人们接受了。
在海南西部,有一个工业重镇——东方,那儿还拥有全国最大型深水港之一的八所港。沿着寻梦之路到达这儿,所见到的都是现代化的工厂,风力发电和一车车的铁矿石。从石碌运到的铁矿,将在这里装船运往各地。然而,到了石碌,眼前却再也见不到一寸铁轨了,海南的老铁路在这儿画上了一个句号。难道它仅仅只是为了这儿的铁矿吗?不,它似乎还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目标,可却是那么的难以实现,历尽苦难艰辛的老候车,只能在这儿停下前行的轮,海南铁路的世纪梦想,也只得被阻挡在这段脱离了母体的脐带上。
海南的铁路,孤独而寂寞。它远离大陆铁路网,郁郁独行,如同患上了肠梗阻和脑血栓。它祈盼着新鲜血液的注入,期望着与新文明的对接。
4、文明的裂痕
海南铁路人说,不是这条铁路不适应海南的需要,而是海南的条件不利于这条铁路的发展。
铁路,一种工业文明的产物,伴随着它的轰鸣,常常会产生庞大的铁路王国。铁龙所至,意味着以铁路社区,铁路经济,铁路文化为代表的文明形态,会以不可遏制的强大,对原有文明以冲击和覆盖。这种以经济为后盾的强横历史,几乎充斥着它诞生后的近两个世纪。
然而,海南西部并没有因为铁路的出现和发展而弥漫着这种历史。相反,倒是在农业文明所特有的闲适,散淡,悠然和无规则的重重包裹之中,孤独地穿行着,难以强行地张扬自己,甚至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屈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它容忍着许多在其它铁路上绝对不允许的现象存在,铁路的文明,在这里出现了裂痕。
在这里,无需像内地铁路那样,在车站购票上车。海南所有的火车站都已取消了售票的功能,无论大站小站,一律先上车后买票。乘务员的售票方式也与中巴车的售票方式相似,就连背着的钱袋和车票都与中巴车上的大同小异。
海南的老火车是完完全全的国有,服务态度一流。每列火车都热切期盼和欢迎每一位乘客上车,乘务员们会在站台上热情地搀扶腿脚不便的人上车,帮他们提行李,抱孩子。在车厢中,一点也看不到内地火车上一些乘务员的那种冷面孔。
铁路职工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来自于一百多年来铁路文明的熏陶,来自于铁路人对铁路的依恋、热爱和陶醉。他们固执地坚守着相对孤立于大社会之外的小社会,在自己的学校、医院、公安局等系统内,进行着各种社会活动。就连电话都是一套独立的系统。他们恪守着半军事化的规则,维护着铁路人的尊严。
我们应当为海南老火车上这些年轻的铁路员工完好地继承了当年铁路职工的良好风范自豪和满足。在这个小社会之外,有那么多诱惑和冲击,而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们能够穿着严肃的铁路制服,以发自内心的真诚,为仅仅两节车厢内的寥寥几个乘客服务,且一干就是十几年。这种意志力和职业精神实在是令人钦佩。
在铁路文明的形成中,人们失去了过去马车代步的人情化、人性化和灵活性。而海南的老铁路,却在这种冷酷的文明中,透出许多人性化和灵活性来。但这种人性化和灵活性,无疑充满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无奈和酸楚。
以守时和规则额外人著称的铁路,在这儿会有破例;带着猪鸡狗等牲畜上火车,在全国任何铁路都会被禁止,这儿却例外;在这里,站台可以专门为了方便瓜菜农运输而加高加宽;在这里,如果火车遇上一段陡坡,雨天路滑,货物较重,机车会甩下一些车厢,拉上两节客车厢直奔终点站,而后再回头去取货车厢……
在两种文明交汇的过程中,像以上这样五光十色、怪异而绚丽的色彩一直闪现在海南西部的大地上。
海南的老铁路,呼唤着血脉的贯通,呼唤着裂痕的愈合,呼唤着一种新的文明的覆盖,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现在,这一刻即将来到。
5、世纪梦圆
百年一梦,千年一叹。如今,海南终于迎来了火车跨越海峡这一激情时刻。
从某种程度上说,火车跨海与海南建省同等重要。它将撬动海南腾飞的世纪宏图,承载800万海南人民的美好明天。
因为缺乏火车通道,海南曾错过太多的机遇——
从建省之初到香港回归,因为缺少工业项目必须的大批量、长距离铁路运输手段,海南工业发展多次错过了最佳机会,也从此导致海南工业发展长期短腿。因为缺少火车通,海南又错过了迎接外资进入的宝贵机遇。
海南在期待,期待着几百万吨的瓜果蔬菜、金属矿石及机械设备和电器运往内地;期待着能让最普通的客人来轻松自如地畅游最迷人的热带海滨和最让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生态;海南在期待,我们渴望一条跨海铁路,打破交通瓶颈,迎来开发建设的新高潮;海南在期待,渴望有铁路这条交通大动脉与内地紧密相连,渴望突破岛屿经济的局限,渴望以更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一轮竞争。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新世纪的海南必将有所作为!
通道连接大市场。对渴望发展的海南来说,巨大的蛋糕就在眼前。
圆梦之路已经铺就,提速吧,海南!
6、结束语
火车的声声笛鸣,如同磨刀人尖利的嗓音,尽管无人应答,依然执着地叫喊。每天数次,由远及近。
随着粤海铁路的开通,这种孤独就要结束,我们听到的见不再是单调的汽笛,而是令人心动的奏鸣。人们呼唤粤海铁路,是在呼唤新鲜的血液 ,新的文明和希望。粤海铁路承载了太多的重负。
它沉重得让人有些担心。但希望毕竟远胜于无望,对此,没有人怀疑。
我们同样怀念用煤油灯做信号灯,人工扳道岔的年代。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它值得欣赏和珍惜。延续历史,传承文明,对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一种东西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时,我们也不必为它的隐退唱挽歌。
新生是最值得赞颂的。
铁路所带来的文明是不可抗拒的。河流可以改道,飞机可以改道,只有铁路必须严格按照规则办,不会改道。它已将时间预售给了每一位乘客。
时间一到,我们要做的必须是前行。
百年老铁路,百年长梦想。虽已长久,毕竟已成现实。
这是一次梦幻的接轨,历史的接轨,文明的接轨。
隆隆的列车正向着我们驶来,它昭示着世纪梦圆……
X2000
2003年8月于 三亚
[ 本帖最后由 X2000 于 2007-6-27 15:1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