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4|回复: 2

沈阳铁路局客运系统三年规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30 14:46:26 | |阅读模式
客 运 系 统
一、总体目标
    优化旅客运输结构,打造高精品牌站车;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全面改善基础设施;突出沈局服务特色,提升客运管理水平。
二、实施方案
(一)优化旅客运输结构
1.运量结构。直通全力开发增量、管内巩固城际常量、市郊合理停运分流。3年内取消市郊票发售。
直通旅客发送量年均增加100万人,3年内达到2800万人,占全局旅客发送量的20%以上。
管内客流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距50公里以内的客流合理分流,运距200—400公里的客流保持适度增长,着力开发运距400公里以上的城际客流,管内旅客平均行程年均增加6公里,2008年达到180公里。
旅客平均行程在突破300公里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年均延长15公里,3年内达到350公里。
2.效益结构。实现客运收入和票价收入以年均1亿元的幅度增长,至2008年客运收入突破63亿元,力争实现65亿元。人均票价收入率实现年均5%的连续增长,3年内突破40元。
3.运力结构。直通客车结构在实现“南下广深、东至沪杭、西达川陕、北上哈齐”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挺进云贵、贯通皖闽、延长兰州、连发动车”的目标,开行沈阳—福州(厦门)、沈阳—昆明直通客车,长春—西安K128次延长至兰州,形成覆盖西南、西北、华南、华东的直通客车新格局。2007年完成。
充分利用动车组提速资源,全面优化京沈动车结构,实现沈阳—北京间连发运行、昼间往返,运行时间压缩在4.5小时以内。2007年完成。
打造“哈齐沈大”快速骨干通道,实现“哈齐沈大”间夕发朝至直达快速和朝发夕至区段快速组合。2007年完成。
管内客车以长春—沈阳—大连为轴心,以城际列车为骨架,构建辽宁省内13个省辖市到沈阳、吉林省内8个省辖市到长春的辽吉两省城际骨干网,建成以乌兰浩特、通辽、赤峰为中心,辐射内蒙东部草原各旗县的城际通道。立足沈大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东北地区黄金城际客运通道,大密度、高质量开行直达特快和区段快速列车。沈大间实行“黄金时段整点开行”,2006年10月1日前沈大间列车运行时间压缩至3.5小时之内,2008年完成。
优化客车运行图,实现京哈、沈大间客车合理追踪间隔,提高运行图综合通过能力,压缩或消灭非办理客运业务站技术停车,提高客车旅行速度。2007年完成。
4.资源配置结构。按照短慢列车“干线分流停运、支线调整合并”的资源配置原则,大力度实施短慢车停运和整合,短慢客车对数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腾出干线综合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整体效率和效益。2006年完成。
建立10个客运组织中心点。以长春、吉林、白城、通化、沈阳北、大连、锦州、丹东、通辽、赤峰为旅客运输枢纽,辐射各客流吸引区,建立“绿色接续、便利换乘”的客运营销组织新模式和运力配置新格局。2007年完成。
优化管内10条旅游黄金线的运能配置。大连渤海湾城际列车整点开行,丹东鸭绿江列车按需启动,通化长白山开行专列,内蒙阿尔山特色旅游、山海关长城游列车即时开行,内蒙古草原周末列车、江城冰雪特色游列车季节开行,丹东、集安、图们出境游通道畅通。2007年完成。
以长春、沈阳客车车辆储备基地为中心,实施122天客流高峰期全局客车屯兵战略,及时扩充长春、沈阳两大枢纽运能,实现高峰期客运收入突破全年客运收入的40%。2008年完成。
围绕长春、沈阳两大客车基地建设,优化旅客运输结构,大力度开行高档次新型空调列车,3年内全局空调车开行比例达到40%。2008年完成。
5.运行组织结构。建立现代化的列车编组动态系统和客车“号码制”管理系统,整合客运调度、车辆调度、客票调度,形成运输调配完整的链条机制,提高客车动态掌握效率和准确性。建立营销分析系统,提高营销决策水平和组织能力。2006年完成。
(二)全力打造高标准品牌客运站
1.全面深化客运“品牌站”建设。在已初具规模的沈阳北、长春、大连、山海关“四大品牌站”的基础上,创建沈阳、吉林、四平、通辽、白城、赤峰、阜新等7个“品牌站”,使“品牌站”数量达到全局客运量较大车站的60%以上。2008年完成。
2.建设具有我局特色的“口岸站”。2006年,丹东站建成“全局铁路口岸第一站”;2007年,图们站建成“图们江口岸站”;2008年,集安站建成“长白山口岸站”。
3. 建设体现时代特点的“品牌站”。主体站房、内部装修和设施配置具有地域特点,与时代发展协调统一;广播系统、自动查询系统、引导监控系统以及其他服务设施,体现人性化特点和人文精神,实行候车、购物相分离的候车模式。
4.提升客运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品牌站”贵宾室(软席候车室)服务员实行合同制并在全局范围内选拔;车站客运副站长、客运主任、值班站长等岗位人员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客运副站长和客运主任在全局公开选拔。2006年,建立全局客运窗口单位违纪职工淘汰机制。
5. 全面展示客运服务新形象。“品牌站”客运人员的服装要与其他车站有明显区别(包括样式和颜色),车站贵宾室(软席候车室)客运人员应配备季节性礼服。“口岸站”客运干部和重要岗位客运人员要配备季节性专运服装,实现客运服务形象与素质的统一。
(三)全面推进旅客列车“精品工程”
1.扩充精品列车数量,实现合理分布。
(1)在现有11对精品列车的基础上,2008年末全局精品列车达到31对。其中,管内列车4对,直通列车27对;红皮车26对,绿皮车5对。在我局经济吸引区内客运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实现精品列车全覆盖。
(2)在2006年打造12对精品列车的基础上,2007年再打造4对精品列车(大连—沈阳北T451/2/3/4/5/6次、大连—汉口K369/70次、乌兰浩特—北京南2190/89次、沈阳北—成都K388/7次),使全局精品列车总数达到27对,进京、进沪、进穗列车全部进入精品列车行列,T字头和K字头旅客列车全部纳入精品列车的管理范畴。
(3)2008年以打造“绿皮精品列车”和“管内精品列车”为突破口,将图们—长春N168/7次、吉林—沈阳N112/1次、长春—白城N101/2次、长春—***2007/8次列车建成精品列车。
(4)实施“321”精品车队工程,即沈阳客运段3个、长春客运段2个、大连客运段1个精品车队。2006—2008年每年建成2个。
2.改善设施备品配置,提高硬件质量。
(1)红皮精品列车配备25K、25G或加装空调后的25B等新型客车。2008年完成。
(2)精品列车配备先进的广播设备、电子显示屏、移动售票设备,进京列车配置电视设备;盥洗和卫生间设施全部达到白钢化;列车长办公席实现微机办公。2006年完成。
(3)提升精品列车卧具、备品档次。2006年完成。
(4)建立健全列车卧具备品定期更换的资金保障机制。2006年完成。
3.创新精品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质量。
精品列车实施“等级认证、资质考核、按岗计酬、竞争选拔、末位淘汰”制度。
(1)建设高素质的精品列车干部职工队伍。对车队长、列车长、列车乘警长、检车长、列车员、广播员等人员的选拔任用,在文化水平、年龄结构、工作能力、身体条件等方面,坚持标准,严格把关。2006年末实施。
(2)实行列车服务与专业保洁相分离的库乘分离制度。客运段成立保洁公司,精品列车全部由专业保洁队伍进行整备,提高列车出库卫生质量。2006年在部分列车试行。
以Z61/2次、K53/4次、T83/4次为先导,推进精品列车乘务制度改革。直达列车、夕发朝至列车、客运动车组及其他具备条件的精品列车实行2车1人乘务制度。2006年实施。
选定2至3个进京精品列车为试点,取消流动售货车,实行车厢售货服务。2006年实施。
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列车乘务人员考核评比实行末位淘汰;精品列车整体考核连续两年失格,取消担当权。
(3)努力实现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旅行特色和人性化特色服务。对特殊重点旅客实行站车联网“一条龙”服务,软卧车、高包车提供星级宾馆式无干扰服务,硬卧车提供及时周到服务;硬座车提供重点服务。
(4)弘扬T11/2次“英雄列车”光荣传统,培育“精品”列车团队精神,推动客运系统企业文化建设。
(四)完善客票系统建设
1.全局491个办理客运业务的车站,2006年末全部实现微机发售全国各地联网客票,并对客票5.0版本全部升级;2008年实现全局异地往返联网售票收入突破全局客票收入的10%。
2.整合全局客票系统网络结构。建立“大站带小站”的模式,以直属站和车务段为单位,兼顾车站的日均售票量,在全局设立36个汇聚点。全局配有客票系统小型机和服务器的车站,由现有的194个整合为36个,服务器压缩80%。2006年完成。
3.建立完善的客票系统维护体系。明确客运部门和维护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客票系统设备定期更改机制,保障客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局信息技术所为中心,在全局建立长春、白城、沈阳、丹东、大连、锦州、通辽、吉林、图们、通化站等10个客票系统快速维修站点。2006年完成。
4.在局地区中心和长春、沈阳、沈阳北、大连、锦州、吉林等6个日均售票超过10000张的车站建设客票安全系统,为客票系统信息化、网络化延伸服务提供安全保障,确保客票系统的绝对安全。2007年完成。
5.大力开发拓展客票电子商务。与移动、联通公司合作,开办手机短信订票业务,探索手机话费支付票款办法。依托客票系统,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实现售票相关信息的自动查询。2007年完成。
(五)加强售票组织工作
1.全局票额实行100%上网发售,票额全部由局地区中心票库生成,实现票额全局共享,方便旅客购票,增加售票透明度,降低旅客投诉率。
2.完善票额即时调整方式,实现未售票额自动从后方站调至前方指定车站,减少票额调度员的工作强度,提高票额的使用效率。通过运用现代化手段,实现票额复用、区域票额共享发售,提高票额利用率。到2008年,日均票额调整数量由2005年的1056张提高到1500张,全局直通长途票额利用率由2005年的125%提高到135%,管内票额利用率由2005年的129%提高到140%。
3.打造长春、沈阳、沈阳北、大连、锦州、吉林、通化、通辽、丹东、赤峰站等10个标准化售票室。2008年完成。
(六)全面改善客运基础设施
1.在打造11个品牌站和3个口岸站的同时,对金州、通化、鞍山、抚顺、梅河口、海城、辽阳、叶柏寿等8个二等及以上车站进行改造,同时加强旅客引导、电视监控、列车到发通告、电话语音查询等服务设备设施配套建设。二等及以上车站候车室全部更换美观舒适的钢质航空座椅,使客运服务设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车站成为地方标志性景观。2007—2008年每年完成4个站。
2.对全局159个三等及以下中间站进行靓化,实现房屋整洁、站台平整、站区绿化美化,候车服务设施基本满足旅客乘降安全和出行需要。2008年完成。
3.改善沈阳北、沈阳、大连、山海关、四平、吉林、通辽等旅客列车垃圾投放站储存、转运、投递设备设施条件,达到清洁化、自动化和无二次污染。2006—2007年每年完成2个站,2008年完成3个站。
4.建立车站、列车保洁市场化、专业化机制。对全局20个主要车站和跨局直通列车、管内特快列车及异地入库、异地折返时间不足6小时的列车实行专业保洁。2008年完成。
5.整合客运段洗衣厂。在现有12个洗衣厂基础上,增建赤峰洗衣厂,撤销阜新洗衣厂,提高卧具备品库存储能力。以动车组检修基地为依托,重点强化沈北洗衣厂,配备高性能、高效率的洗涤设备,实现洗衣设备现代化、污水循环利用和净化排放目标。通过对洗衣厂改扩建,使沈北洗衣厂日均洗涤能力达到35吨,长春洗衣厂达到25吨,大连、吉林洗衣厂达到20吨,锦州洗衣厂达到15吨,沈南、通辽、通化、丹东、图们、白城洗衣厂达到10吨,赤峰洗衣厂达到5吨。改善洗衣厂供气质量,对蒸汽锅炉压力不足问题进行彻底整治,实现洗衣厂生产供气锅炉自用自管。2008年完成。
6.改善客车机械洗刷设备及附属设施,全部取消人工洗刷车皮,改由专业部门负责。2007年完成。
7.为保证高空作业安全,方便卫生清扫,对层高6米以上车站配备高空升降机或升降平台。分3年完成,每年20台。
8.畅通作业信息渠道。全局三等及以上客运站配齐无线对讲机,直通旅客列车、管内特快、管内快速列车配备无线对讲耳麦。2007年完成。
发表于 2006-8-30 18:46:28 |
呵呵,清晰的表现出王局长的“争创第一”的管理思路,他到哪里都喜欢树立几个第一
发表于 2006-8-30 19:31:03 |
支持一下!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9 14: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