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9-3 17: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北中原区精华帖][版主特别推荐]百年京张—南口至青龙桥徒步之旅
[这个贴子最后由sdfrog在 2005/09/06 08:10am 第 1 次编辑]
三 徒步之旅
下了火车,立即感到一阵寒意,虽然初升的太阳赶走了黑暗,但是对于寒冷它已经力不从心。
清晨的南口站显得很冷清,站内除了我们乘坐的那趟列车以外没有任何车。我本想去南口机务段看看,但是考虑到时间不是很充裕,又不知道机务段的位置,而且去了也未必能够混进去,因此打消了这个念头,开始沿着铁路向东北方向前进。
迈开轻快的步子,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我感到能够在清晨到郊外来转转,生活真是美好啊!
京张铁路离开南口车站以后,马上就是一个大约90度的弯道,转过这个弯道是一段500米左右的直道,在这里已经可以明显地感到坡度的存在。
铁路的前方是一座大山,在那里它要转向西北方向。清晨的阳光照耀着那座富有棱角的山峰,使它更增添了几分英武之气。
转过前方的弯道,发现不远处就是京张铁路与八达岭高速公路相会的地方,从这里开始两条年龄相差近90岁的路就要始终相伴而行。远远望去高速公路上车来车往,而我脚下的铁路却是清净的很,半天也没有一辆车通过。
从高速公路立交桥下穿过,我的两侧就都是大山了,左边是属于太行山脉的西山,而右侧则是属于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之间这窄窄的山谷就是著名的关沟,这里历来都是商旅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北京的西北门户,这条山谷是保护北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这里一直是被重兵把守,并且设有八达岭、上关、居庸关、下关(南口)四道关隘。时光如梭,今天我站在这里北望,早已见不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景象,只有远处的居庸关长城还能让人联想起一些当时的景象。
太阳渐渐的升高了,气温好像也略有上升,但是沟里的风很大,而且还是迎面吹来,因此走起了另有一番艰辛。今天的天空却是极为晴朗,蓝的极为纯粹,没有一点杂色,这在城里是很罕见的。两侧的山峰虽然是暗色的,但是与蓝色的天空搭配还是很和谐的,颇有一些苍凉之美。
虽说景色很美,但是还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就是太缺乏生气了。四下望去几乎看不到一个人,也没有一辆火车经过,耳边除了风声,只有旁边高速公路上的车轮声,真是很难想象这里竟然是离开北京市区只有不到30公里的近郊区。
脚下的铁路线也变得不安分起来,再也难以见到长长的直道了,经常是一个弯道连着另外一个弯道,甚至还经常出现了S形弯道,这也是为了减小坡度不得已而设计的。
大约走出7公里左右,前方出现了一座小站,那就是东园站,京张铁路上的一个四等小站。这个车站虽然小,但是很干净,蓝色的站房也好像是刚刚粉刷过得。离开东园站回头一望,发现出站信号灯变绿了,上行方向就要来车了,看时间应该是包头到海拉尔的K274次。果然还没走到出站道班那里,就听到一声长鸣,然后在北京车迷中颇有声望,前不久还在《天下无贼》中客串过的“西瓜”DF4B-6097,转过弯道露出了脸,它所牵引的正是K274次。列车的速度很慢,不会超过10千米/小时,开始我都怀疑它是不是要在这个小站停车了,但是最终它还是缓缓地远去了,车尾挂的补机同样是一个“西瓜”DF4B-1678。刚刚送走了K274身后又响起了汽笛声,是我的“老相识”1455次过来了。它的补机却是一个货运机车DF4C-4407。
告别了东园站,居庸关长城就在眼前,西侧的八达岭高速公路此时上下行分开了。上行是一条隧道,下行则在地面。京张铁路在此转向东行,暂时与高速公路分手,经过一个S形弯道以后,上下行也分开了。
休息了一阵以后,又要上路了。转过一个弯道,一座隧道赫然就在眼前,这就是整个京张铁路的难点工程之一——居庸关隧道,367米的隧道从外面看好像并不是很长,一眼就可以望到出口,但是当我置身其中的时候,却感到了这是我走过得最漫长的367米。黑暗紧紧地裹着我,只有出口处射进刺眼的光线,却让我更加无法看清脚下的路;而脚下的路也是凹凸不平,不时还会踩到一些软绵绵的未知物;强劲的北风更是迎面吹来,不知谁扔在隧道里的一个易拉罐空瓶被风吹得当当作响,增添了几分诡秘。我十分后悔没有带一个手电筒来,只得硬着头皮前行,并祈祷这时不要有火车过来。出口终于越来越近,光明渐渐地击退了黑暗,当我再次站到光天化日之下时终于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
刚刚离开居庸关隧道,前方就出现了一座小站,那应该就是居庸关火车站了。走进车站发现京张铁路上的小站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同样的蓝色站房,同样的站名字体,只是居庸关站显得破旧一些而已。
居庸关站外是一段长长的直道,在这里更能切身感到坡度的存在。直道尽头是一个小半径弯道,远远望去,蓝天、大山、长城、铁道形成一幅和谐的画卷。与京张铁路相比,长城的工程更为艰巨,更为伟大,但是这些人类的工程与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形成的大山相比,又能算的了什么?人类永远不要再喊什么“人定胜天”这样唯心的口号,只有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的生存才能长久。
转过前方的弯道,远处的山上又可以看到雄伟的长城了。而脚下的铁路再也没有长直道了,就连下一个小站——三堡站都是建在一个弯道上的,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弯道上的车站,在这里我第二次补充了能量。在寒风中跋涉了14公里,感觉还不是很累,准备一口气完成剩下的三分之一的路程。
在穿越了较短的弹琴峡隧道以后,遇到了康庄到南口的通勤车,这车只有两节编组,由DF4C4260单机牵引。再往前行,就到了水关长城,这段长城也是非常雄伟,但是名气比八达岭长城差远了,许多所谓“长城一日游”正是用这里代替八达岭长城来骗外地游客,堂堂的首都北京竟然无法制止这种骗人的行为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水关长城北侧又是一条隧道——石佛寺隧道,虽然它现在的长度非常短,但是在詹天佑先生原来的设计蓝图中,它可是一条长达1800多米,直接穿越八达岭的长隧道。后来由于施工经费和工期的问题,为了减小工程量,才有了著名的人字形铁路,从而缩短穿越八达岭的隧道,位置也向北移动了。
穿越了另外一个叫做观世音的隧道以后,京张铁路的上下行彻底分开了。东侧的上行线通向詹天佑先生当年建造的老青龙桥车站,而西侧的下行线则通向60年代建造的新青龙桥站。我决定先走下行线看看新站,然后再去看老站,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我刚刚沿着下行线走出不足200米,另一侧的上行线方向就响起了火车汽笛声,我感到非常奇怪,根据时刻表这个时间不该有车通过了。我转身望去,从树丛的缝隙中看到一列绿皮车正在向上行方向驶去,看样子还是图定列车,该是那一趟呢?突然想起今天是周一,那列火车应该就是由莫斯科开往北京的K4次!等我沿原路返回到上行方向时,它却已经走远,连背影也见不到了。
懊悔是没有用的,继续前行吧。京张铁路下行线虽然建于解放后,但是依然采用了詹天佑先生当年所设计的折返线(即人字形铁路的专业名称)的方法进入八达岭隧道并与上行线重合。
中午时分的青龙桥新站非常安静,站内没有一个人。冬日的阳光尽情地撒在这座群山环抱的小站里,一切都显得是那么安详。我走进车站,发现站房同样是蓝色的,站内也同样是干干净净的,很像小学课本里一篇课文《小站》里所描写的样子,只是有一点不同,就是无论什么级别的火车只要走京张铁路必定需要在这里停一下,换向后才能继续前进。参观完这座车站以后,我穿过青龙桥二号隧道,又来到上行线,回到了老青龙桥站,这里才是正宗的人字形铁路。
在青龙桥站站房的西侧有一座小小的园子,这里就是詹天佑先生的陵园。进入园子,首先看到的就是先生的一座全身雕塑,他紧锁眉头、眼望远方,是在思考工程方面的问题,还是在为当时命运多桀的祖国担心?在先生的塑像之后就是他长眠的地方,能够在安葬在这里,我想先生的在天之灵也该欣慰了。
更令先生欣慰的是解放后这几十年来中国铁路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难于上青天”进川铁路(其中的汉丹-襄渝铁路是否就是先生未能完成的川汉铁路?),有了跨越长江天堑的多座铁路大桥,有了2万吨重载的大秦铁路,还有了世界排名第六长达18.46公里的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我想如果现在让詹天佑先生重新修建京张铁路南口到八达岭段,他一定可以放心的改用长隧道技术了。
前一阵子中央电视台台科教频道放映过一个叫做《幼童》的记录片,讲述了当年清政府选送120名平均年龄在12岁左右的孩子,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接受西方文化与科技的教育的故事,詹天佑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些孩子在回国后,许多都成为了当时中国科技界、文化界以及政界的重要人物,也为中国引进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愿现在的“海归派”中也能出现一些这样立志报国的优秀人才。
参观完先生的陵园,我在青龙桥车站内徜徉了一阵子,第三次补充能量。然后离开车站,准备穿越1091米长的八达岭隧道,可是我还没有走到隧道门口,就被守隧道的武警请了回来,只拍到两张远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