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Df11-0128

“中华之星”入驻中国铁道博物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7 08: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不明白的是环铁停的那列大白鲨也不整一整进馆保存。车漆都开始剥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12: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caolei666666 发表于 2016-7-7 08:41
一直不明白的是环铁停的那列大白鲨也不整一整进馆保存。车漆都开始剥落了。

也不好解体,就放着吧。
发表于 2016-7-7 15: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兴趣搜索了下,读完转贴的)

也谈“中华之星”的下马(1)
    
    2007年,随着第六次大速,铁路大量开行CRH系列动车组,网上有关“中华之星”下马的争议又热闹非凡。什么“精英卖国”、“崇洋媚外”、“必欲置民族工业于死地而后快”之类的棍子乱飞,颇能迎合一些不明真相的热血愤青的胃口。
    
    我本来不想卷入这些口水战,但看过那些网上评议,我觉得有必要让一些路外人士了解一些情况,当然我一曝无独家内幕,二不指望说服所有的人,我只想让大家知道我们这些铁路基层的技术人员、使用者、维修者对这类事情的看法而已。
    
    绝大多数人是对铁路具体技术一无所知的,如果从纯技术角度来谈这个问题,未免太过枯燥,且也很难让大家明白一些事情。那么怎么办呢?我想还是先从另外两个竞争失败的案例出发,尽量深入浅出地让大家了解一下这里面的方方面面,这样有些事情大家可能就容易理解了。
    
    一、 唐老鸭的竞争失败
    
    唐老鸭?它和铁路有关系吗?
    
    呵呵,我这里所说的唐老鸭,可不是指迪斯尼的卡通人物,而是指1998年唐山机车车辆厂开发的第一代双层动车组。
    
    那位说了,你们铁路不是2007年“4.18”提速才开行的动车组吗?
    
    其实这个观点是错的。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国产第一代动车组是1998年投入使用的,当时分别由唐厂开发出双层动车和青岛四方厂开发出的单层动车组进行竞争。非常有幸的是,这两种动车组的第一个使用单位就是我们单位。本人机缘巧合,当年有幸值乘、维修过这两种动车组(其实这在《春运轶事》系列中好几集中都曾提到过)。
    
    唐厂的双层动车如果从正面看,极似唐老鸭那个卡通形象,加上又是唐山研发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戏称其为“唐老鸭”。
    
    当年第一代国产动车组的技术含量远不及现在的CRH,设计最大时速仅140公里,采用动力集中式,不象现在的CRH动车组那样有分散的动力包。
    
    相比之下,唐老鸭的技术特点更近似于现在的CRH动车,它不但动力集中,电力传动,而且是由机头直接向车厢供电。四方的单层动车组设计就保守得多了,它无非是将机头一分为三,头舱主机功率减小(因为两端都有机头,开车后一头拉一头推,所以总功率并不小),二舱装一台独立工作的、降低功率的柴油发电机组给车厢供电,三舱安排了33个旅客座位。
    
    如果仅从技术含量来看,唐老鸭无疑要先进得多,代表着先进的发展方向。四方的单层动车只不过是在既有的集中供电空调列车基础上加以浓缩而已。但是一投入使用,结果完全是另一码事。
    
    当时两个厂竞争激烈,双方都加班加点赶工,制造完毕后立即拉到北京铁科研的环形线上做试验,试验结果合格后才能交付用户使用。这一点非常重要,新产品、尤其是关系到行车安全的新产品,必须要通过这个试验,试验中是绝对不能出大故障的。当然,大故障不能出,小故障是避免不了的。什么算小故障?那就是不危及行车安全,不影响旅客舒适度,在极短时间内能立即修复的故障。如果万一试验中出了大故障呢?铁道部无论哪一级领导都绝无胆量下令投入使用,必须推倒重来。这不是和谁过不去的问题,往大里说是对旅客生命、国家财产负责,往小里说那也是为自己的个人前程负责呀。
    
    但是,这个试验中不出大问题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没问题。试验毕竟只是试验,试验环境和实际运行环境差别极大,而且试验的时间和里程有限,有些问题在试验中未必能充分暴露。
    
    想当年,听说唐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车组,我们局和上海局都想方设法争取让它第一个落户于本局。按说咱们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局,怎么可能争得过上海局呢?可是后来上海局突然退出了竞争,我们局欢呼取得了重大胜利,连篇累牍地通过媒体宣传造势。唐厂方面的宣传比咱们局还牛B,我看过那些为“中华之星”喊冤叫屈的文章,那里面的宣传和唐厂当年的宣传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至于上海局为何中途退出,当时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听到两种传言,一种是说上海组织了相关技术人员提前对唐老鸭进行了技术分析,觉得心里没谱,所以放弃了。另一种传言是说上海人精明,觉得应该先让兄弟局先试试,看看使用效果再作打算。到底哪种传言靠谱,我也说不清。
    
可是等到唐老鸭一投入使用,立马原形毕露,司机、列车员、旅客、路局个个叫苦不迭。为啥呀?因为这车的可靠性太差太差,隔三岔五半路趴窝,而且一趴窝就没办法短时间内修复。要命的是那个机头集中供电的先进设计,机头动力系统一趴窝,供电立马停止。这一停电可就坏了,列车组全列空调,车窗是全密封,这一停电,空调自然停了。大家想想,炎炎夏季,一个大铁皮罐子里装上几百号人,放到太阳底下暴晒,如果没有空调的话,用不了十几分钟车上就成了烤箱,全体人员在里面洗桑拿。有人会说了,不能打开车门透透气吗?这可不行,动车在正线上趴窝,邻线车来车往,咱们得为旅客生命安全负责呀。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全车旅客们的反应,那叫群情激愤呀,叫骂的,找车长要求退票的,要求赔偿的,打电话找记者来曝光的,不一而足。甚至还有旅客激愤得过了头,对着小姑娘列车员们动粗。那时候只要唐老鸭中途一趴窝,咱们就吓得能扒臂章的扒臂章,能换掉制服的换制服,能找地方猫起来的就猫起来,否则的话得被旅客的唾沫给淹死,得被旅客的叫骂得吵死,要是遇上脾气不好的,打你个半死你找谁说理去?
    
    有些人在网上挥舞着民族主义的大旗,义正辞严地要求大家支持国货,说什么如果不支持,不容忍国货的不成熟,那国货就永远没法成熟,以后大家就没有国货用。那么我请教一下,遇上唐老鸭这种情况,你能站出来对旅客大叫:“大家别吵,这趟车是国货,总得有个成熟的过程,你们要支持国货。你们不支持国货就是精英卖国,就是崇洋媚外”。你能这么对旅客说话吗?谁要是敢这么说话,我怀疑他真会被愤怒的旅客打成肉饼。说那些话的人如果你在车上遇到了这种事,能平心静气地理解并支持这种国货吗?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话,套话,空话谁都能讲,但遇到具体事就没那么简单。旅客们买票坐车,是要铁路履行安全正点地将其送达目的地的义务,但旅客没有为国货的质量不过关而买单的义务。铁路运用部门也没有为制造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厂家一而再,再而三买单、背黑锅的义务。难道就因为那不成熟,不合格的产品制造商有一张国货的大旗作遮羞布吗?
    

也谈“中华之星”的下马(2)
    (续1)
    
    唐老鸭这种中途趴窝的频率有多高?平均下来每周至少能遇上一回。每回司机、唐厂售后服务人员捣估了半天,都没法排除故障,只能通知调度,赶紧派个机头过来,牵引着失去动力的唐老鸭继续前进。可派机头牵引也不是易事呀,想想看,在正线上趴窝,肯定影响正线其他列车正常运行,运行图被打乱了。从你申请,调度下令,库内机车整备,开到事故地点,那都需要时间。到了现场,也不是说挂头就能挂上的。因为动车的车头都做成了流线型,将车钩隐藏在内。要挂头时还得大伙儿齐心协力,把车头的那个“鼻子”给卸下来,露出车钩好连挂。卸下来的“鼻子”还得抬到车上带回来。每回遇到这事,最快需要一个小时,慢则需要两个小时,唐老鸭才能继续上路。想想看,正常运行时间也就一小时二十分钟,在路上趴窝这么长时间,旅客的情绪可想而知。下车后旅客们没少投诉、没少企图曝光,路局相关部门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来抹平这些事,自然从上到下都一肚子怨气。
    
    唐厂一开始根本不承认自己的东西有问题,他们的理由就是我们这个车通过了权威部门技术鉴定,在北京是做过试验没出什么问题的,现在出问题肯定是你们的司机操纵不当。后来在铁的事情面前他们不敢这么说了,改口说这是新产品的磨合期,用用就好了。可是唐老鸭断断续续用了一年,趴了无数次窝,唐厂整修了无数次,却丝毫不见起色。面对我们上上下下的兴师问罪,唐厂改口说是外购的元器件有问题,不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会找有关厂家。这是什么话?元器件是你们外购的,也是经过你们验收的吧?你是总制造商,出了事我们自然找你总制造商的麻烦,至于你内部找谁负责那是你的事,与我们使用单位无关。
    
    于是唐厂只好一次次对唐老鸭进行修理,一次次提出新的技术改造方案,但情况仍没有起色。期间唐厂相关人员的公关工作做得相当猛烈,可以说什么招都使上了,最后居然让路局订购了第二列唐老鸭。唐厂这回信誓旦旦地把胸脯拍得山响,说这第二列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优化,彻底解决了第一列的问题。
    
    可无情的事实再一次彻底粉碎了厂家的宣传。
    
    相比之下,四方的单层动车组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却成熟可靠。它最大的毛病就是设计中的电脑集中控制空调,集中控制开、关门经实践证明并不可靠,但这并没有什么妨碍,列检们都习惯于逐节车厢开关空调,集中控制开、关门也并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和乘务人员的操作习惯。
    
    当年,这两个厂的动车竞争得相当激烈,双方都上上下下打点活动,在中国这个环境下,这是避免不了的,就算是外国厂商那也得入乡随俗。既然大家都这么做,那便也没什么可以指责的。
    
    因为这两个厂的首批动车都在我们这里,所以部里相关司、局,各兄弟局相关处、段的领导,技术人员经常到我们这里实地调研。当然,官方组织开调研会时,场面上还是比较和谐的,说话也是得掌握分寸的,许多话点到即止,我们这些基层技术人员那就更不敢畅所欲言了。在这种官办调研会上,虽然下面反映问题时掌握了分寸,但与会的都是行家,什么意思一听就懂,可就是这样,个别部里来的大爷说话的倾向性却太过明显,面对唐老鸭那无法解决的颠覆性问题以及基层的强烈反映不屑一顾,一幅老子天下第一,你们懂个屁的作派,声称它代表了先进的发展方向,坚决支持它发展下去,要求各局也大力支持,不要考虑四方厂那种没有前途的产品。我没有证据说这些大爷肯定是拿了厂家的好处,因此不顾铁的事实而刻意维护厂家利益。我只能说理论和实际是完全两回事,坐在办公室里凭空臆想和现场实践完全不是一码事。
    
    虽然上面有些大老爷说起话来尽胡勒,但是下面做具体事的人们心里是有谱的,场面上的事自然会应付,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却丝毫不含糊。
    
    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当年太原分局的车辆处长带着机务处的一位科长,在事先未和我们局任何人打招呼的情况下,到我局管内微服私访,乘坐这两种动车亲身体验。途中亮明身份,先和司机、列检、列车员们拉家长,向大家保证任何话都绝不会传到领导耳中,让我们不要有任何顾忌,不用说这两种车的长处,这方面厂家的宣传他们听得够多的了,他们来就是要到基层听大实话,听基层反映这种车的毛病到底有哪些.
发表于 2016-7-9 21: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没结束呢。继续写一段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7-11 14: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文章了已经是。
发表于 2016-7-17 16: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Df11-0128 发表于 2016-7-11 14:09
老文章了已经是。

南昌局的人写的吧
发表于 2016-7-18 21: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了新时速的车底还在广铁暴晒,等着被拆解的命运了

车比车咋就不一样呢。。。。。

IMG_0101副本.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6-18 11: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