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9 期 2012.11.22 中国科技网
空中列车,只是看上去很美
近日,上海市长宁区举办“发展悬挂式空中列车系统研讨会”,论证建设国内第一条悬挂式空中列车线路,以解决虹桥商务区、临空园区等城市核心商务区的交通瓶颈问题。
据介绍,空中列车是解决城区内部短途交通问题的有效选择,与地铁和轻轨相比具有投资小、工期短、节约用地、安全可靠等优势。不过尽管优点众多,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至今仍不明朗。
空中列车,只是看上去很美
另辟蹊径技术独特

第一条投入运营的空轨线路1984年在德国多特蒙德开通,一期总长1.05千米,连接多特蒙德大学的南北两个校区,当时耗资2400万马克。到2003年,当地共有两条线路投入运行,总长度为3.162千米。在计算机控制下,列车进出站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3厘米之内。
多特蒙德位于鲁尔区东部,是德国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人口约58万(2010年)。
列车倒吊空中 比地铁更廉价
目前国外已有温哥华、新加坡、曼谷等数个城市开设了被称为“空中列车”(Skytrain)的轨道交通系统,但主要指的是高架轻轨,在技术、使用和运营上与现代大都市中常见的普通轻轨差别不大。而上海长宁区此次计划建设的,则是较为少见的“悬挂式空中列车”(H-bahn,德语中“悬挂铁路”之意,简称空轨),是1970年代源于德国的一项技术。
与高架轻轨不同,空轨交通是由钢铁或水泥立柱支撑起一条轨道,列车则“吊”在轨道下方;而不像高架轻轨那样将整个路面抬入半空中。由于路面、轨道、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息系统、隔音网等全部集成在窄细的轨道梁内,而轨道梁又是在工厂中批量生产的,因此这种交通系统无需占用城市中现有的土地、道路,建设施工也比地铁简便许多,可以有效减少拆迁与扰民之苦。
据媒体报道,与其他轨道交通系统相比,悬挂式空中列车的优势在于:
·每公里造价1.5亿元左右,约为地铁建设造价的1/5;
·全部工程周期约1—2年,地铁则为3—5年;
·整体运营成本约为其他轨道交通的1/3—1/2;
·线路建成后便于拆卸移动,而地铁和轻轨一般难以改道;
·自动化程度高,全程无人驾驶,进出站定位精度高;
·运行噪音和污染更小,对环境干扰少,乘坐舒适性强;
·轨道固定在封闭钢梁内,几乎不会发生出轨或相撞事故。
并非都市交通主力

上海长宁区区长李耀新对媒体透露,紧临虹桥商务区的虹桥机场东片区,目前还没有充分的交通建设和公共交通服务支撑,所处的长宁区临空园区公共交通的服务覆盖率较低。发展中等运量的交通线路对于长宁区意义重大,而悬挂式空中列车便是中等运量交通线路中一项很好的选择。
不过,设想中“每小时1—1.5万人次”的运力,比目前国外已有线路的运力高出很多。
运量小速度慢难担重任
投资大、工期长、地质状况“不宜动土”,是国内许多大城市谋求建设地铁时无法回避的难题。那么,空轨是否可以作为“廉价版地铁”,在城市快捷交通中担当重任呢?答案是否定的。低身价小身板的空轨,确实干不了“高富帅”地铁、轻轨能干的活儿。
首先是运力较低。空轨列车由于是吊在立柱承载的轨道下方,又要满足转弯、爬坡等需要,因此体积和重量严格受限。如在德国运行的线路只有两节车厢,每节只能容纳45—47名乘客,总载客量还不如一辆加长型公共汽车;日本湘南的空轨也只有三节车厢。现有线路设计最高速度一般为50千米/时,实际平均运行速度为20—30千米/时,仅比公交车略高,低于地铁的80千米/时。
即便按网上流出的国内空轨设计方案,每辆列车增至4节车厢,每节载客75—100人,发车间隔缩短到72秒(已低于地铁2分钟的发车间隔安全极限),运输能力也只有14300—19800人次/时,而地铁则在30000人次/时以上,北京地铁高峰客流甚至可超过60000人次/时。
其次是如遇突发状况难以及时处理。空轨安全性虽高,但一旦遇到突发状况,由于挂在半空中,乘客即使打开车门、砸开车窗也无法逃生。在外部救援抵达前,乘客只能被动等待,贻误最佳救援时机。
一般认为,悬挂式空中列车更适合中小城市,或者在大城市中覆盖汽车走不快、地铁修不到的短途区域。比如,空轨可作为城市繁华区、大型商圈、临时博览会等区域的交通工具,或机场、地铁、火车站、长途客运站之间的中转工具。
推广寥寥前景存疑

日本湘南的空轨车站。与普通轻轨相比,更轻便的空轨车站可以直接建在公路上方,几乎不占用土地,而且车厢由德国的2节增至3节,但其运力仍然远远不及地铁。
国外应用少 引进风险高
实际上,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悬挂式空中列车仅在德国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和日本广岛、湘南、千叶几个中小城市开设,而且都是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短途线路,发车间隔在3分钟以上,单日载客量不过6—7万人次,与大城市地铁的客流量相距甚远。
在2011年和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都有一些代表委员提出推广空轨交通,并有消息称除上海外还有青岛、温州、洛阳、石家庄等大中城市有建设空轨的打算。然而一些代表委员对此提出了质疑——既然技术这么好,为什么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城市都不用?
除了新技术需要一个逐步成熟推广的过程,轨道交通相比于公交车毕竟还是成本高、灵活性差的一种交通方式,更适合作为长途干线。而空轨既不能完全避免地铁、轻轨的劣势,运力和速度又远不能与地铁、轻轨相提并论。因此无论对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来说,只能用于“补漏”的空轨是否有足够高的性价比,是否值得投资建设,就成了需要慎重斟酌的问题。
而且空轨在国外应用不多,也造成了技术储备、供应商和运营经验的匮乏。一些新闻报道声称可以把国外2节、3节的空轨车厢扩展到4节甚至6节、8节,发车间隔从六七分钟缩短到72秒,从而实现15000人次/时以上的运力,但这无异于技术上的“大跃进”,并没有充分依据。加之我国几乎对空轨核心技术毫无储备,现阶段只能从少数几家国外公司引进技术,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国外供应商搞这么大的技术跨越,由此带来的成本、安全风险难以预料。
在空轨线路建成后,如何进行日常管理,如何运营并收回成本,也缺乏成熟的国外经验可以借鉴。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技术,悬挂式轨道列车有它的魅力,但同样需要正视其局限性,不应赋予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作为一种至今仍应用寥寥的短途轨道交通系统,空轨的引进与建设仍面临不菲的风险。在空轨项目上马之前,政府与专家需要针对本地情况充分调研论证,慎重权衡利弊,以免重金打造出一张华而不实的“城市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