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毁前的江东炮楼(墙壁弹痕诉说着激烈的战斗)
2010年8、9月被拆毁后的江东碉堡残存景象
2010年8、9月被拆毁后的江东碉堡残存景象
1998年嫩江洪灾中倒坍的江东俄式碉堡
日本人1942年修建的铁路桥遗址
保存完整的江西碉堡照
江东沙俄所修铁路桥遗址远眺(右为我国新修的复线铁路大桥)
江西的桥墩和碉堡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座落在嫩江中游的西岸。宽阔的嫩江上,一架我国自行设计的复线铁路大桥雄跨东西。在这座桥的北面,沙俄1898年所建的中东铁路桥遗址静静地伫立在江的两岸。复线大桥的南面,是日本人1942年建成的铁路桥,1995年停用后,桥梁拆去,十几根桥墩齐齐地立江水中。这一奇妙的景观,使每一个民族感强烈的人都会生发出无限的联想:一条江的上三座桥,反映了历史的三个时代,沙俄和日本的长期侵占历史,刺痛着一颗颗激动的心! 1931年11月,马占山将军在泰来江桥打响抗战第一枪。齐齐哈尔失守后,苏炳文、张殿九等几位将军率所部撤退到嫩江以西,据守从富拉尔基到满洲里一带的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并准备收复齐齐哈尔。
苏炳文时任黑龙江省府委员、东北边防驻军副司令官公署参谋长兼国防处长、呼伦贝尔警备司令,中东铁路哈、满线护路军司令,步兵第二旅中将旅长。日本关东军为加快向嫩江以西进军的步伐,派人多次以高官厚禄诱降苏炳文,均被其拒绝,日军便发动了军事进攻。1932年9月27日,苏炳文等人宣告脱离伪满洲国政府,率海拉尔至富拉尔基沿线的护路军正式起义,改称救国军,奋起抗击日寇。
这次抗战在历史上被称为海满抗战。战役的主要战场在富拉尔基,前后持续了近两个月。苏炳文、张殿九率两个旅的兵力,与持续增加到3万兵力的日军进行了殊死决战。战役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江桥保卫战。10月3日拂晓,战役打响。日军从铁路、水面和陆路上轮番攻击救国军。救国军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击下,血战7天,使日军遭到重创。救国军官兵伤亡达400余人。
二是富拉尔基城区争夺战。10月9日至27日,救国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富拉尔基争夺战。巷战中,重伤日军总指挥原加寿雄,其继任者斋藤实被击毙,第二继任者中岛芪被乱弹射杀。富拉尔基争夺战中,救国军三次夺回富拉尔基城区,重创日伪军。
三是在富拉尔基西部激战。与富拉尔基争夺战的同时,10月22日,在富拉尔基西部的在虎尔虎拉车站至腰库勒村一线,救国军与红枪会一起重创日军,击毙日军280多人,并击毙了日军岩松大佐和布施少尉。红枪会牺牲52人,救国军伤亡63人。
11月11日至22日,日军集中3万兵力,在飞机、大炮、装甲车的掩护下,沿中东铁路两侧猛扑前库勒、虎尔虎拉、后库勒一线。救国军阵地被炮火轰塌,失去屏障,但仍然连续血战4昼夜,英勇抗击日军。救国军在弹尽援绝、日伪大量增兵的情况下,被迫撤退到朱家坎(今龙江县政府所在地)、碾子山一带。12月2日,日军平贺旅团、茂木骑兵第四旅团及蒙古兵、伪军,从北方、西方联合向碾子山大举围攻。救国军奋力抵抗,终因力量对比悬殊,尚存的1700多人被迫向西南退却,以游击战方式经索伦山转至热河参加了冯玉祥将军的部队。苏炳文等人则率领海、满抗日军民几千人撤至苏联境内。
在近两个月的富拉尔基保卫战中,救国军以不足2个旅的兵力,用粗陋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3万多日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富拉尔基城乡民众为救国军取得战役胜利,给予了人力和物资方面的大力支援,表现了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大无畏民族气慨。富拉尔基保卫战,是继泰来江桥抗战之后西满抗战史上最为悲壮而又辉煌的一页!然而,在当地知道这段历史的青壮年人并不多。史志和党史部门在研究历史时,重新提起此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历史过去近80年了,当年战场留下的部分遗迹,昭示着人们勿忘历史,振兴中华。
沙俄所修的大桥就是当年的战场。石砌桥墩已经坍塌,尚存有两岸的两个碉堡,另一个碉堡1998年洪灾时倒在江水之中。今年1月份,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将这座废弃的江桥确定“中东铁路富拉尔基江桥要塞旧址”,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遗憾的是,8月份哈尔滨铁路局的部分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派人将江东的碉堡拆毁,幸被文物部门发现,得到制止。黑龙江省文化厅对此事很重视,要求铁路部门按原样修复。经过交涉,保留残存的部分。铁路部门的专家到现场看后,万分痛惜。他们说,这是最重要的历史文物,应该保留。花几十万元的代价拆毁,若修复原样得几百万元,一些人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拆毁的却是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在哈尔滨的松花江上,有两座铁路桥,桥头都有与富拉尔基江桥同样的俄式碉堡,哈尔滨就保护得非常好,而这里的保护状况却实在叫人扼腕!
这些遗址立在哪里,向人们昭示的是旧中国的屈辱历史,也是殖民侵略者在中国的罪证。保护好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遗物,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设施。这个遗址临近富拉尔基区的红岸公园,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
毫无疑问,中东铁路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完整体现了20世纪早期工业化、近代化进程的实物例证,因其铁路遗产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全国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唯一性。
然而,这样的一个文化遗产,正在保护和消失中挣扎。
2008年11月,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启动。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城际铁路设计方案线路走向位于既有滨洲线右侧,与既有滨洲线(中东铁路哈尔滨至满洲里段,也称西段)并行,沿线经过哈尔滨、肇东、安达、大庆、泰康、齐齐哈尔等城市,由于这一段线路绝大多数车站都设在铁路右侧,因此,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哈齐段中东铁路西部线历史建筑的存留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哈尔滨至牡丹江、绥芬河(中东铁路东段)的城际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也已对香坊、成高子、阿城、玉泉、小岭、平山、帽儿山、尚志、一面坡、苇河、亚布力、横道河子、海林、牡丹江、磨刀石、代马沟、穆棱、伊林、下城子、细鳞河、绥阳、八道河子、绥芬河等地的原有路旁建筑构成了威胁。
有学者指出,中东铁路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沿线民众与历史对话的纽带,在传承城市文化的同时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但是,目前中东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也十分严峻。中东铁路两旁的“老房子”境况更加岌岌可危。
遗存百年的“文化项链”处在线断珠散的边缘了。
最后这几段我用了黑色字体,希望能够得到网友们的重视,我们不仅喜爱的是火车,更是喜爱火车铁路发展的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