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谐号 发表于 2013-3-12 21:50:16

1998年8月26日《人民日报》:百年老站新站长——刘志祥

坐落在九省通衢武汉的汉口车站,是一个百年老站。1997年4月,这个老站迎来了一位新站长,他就是41岁的刘志祥。
  
刘志祥当过火车司机、人事干事、纪委书记、副站长,对火车站的业务精熟于心,对汉口站的历史和现实也了如指掌。他知道,这个投资3亿元改造的车站,虽大方气派,但服务跟不上旅客要求,路风屡有投诉;经济效益上不去,已负债1380万元,每年工资、成本等缺口超过500万元。这是多么沉重的包袱,但更是一副重担、一份责任。因此,上任伊始,刘志祥想的更多的是,尽快扭转局面,让汉口这个百年老站重新站起来。
  
1997年,中国铁路大提速,“客运营销战略”同时在全路展开。刘志祥看准了这个机遇。他敏感地意识到,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首要的是领导层的思想观念转变和更新,其次是干部职工对营销技巧的掌握,从领导决策层到干部职工的实际操作是要环环紧扣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营销都不会成功。
  
当过火车司机的刘志祥深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意义。要搞好营销,先要从领导干部开刀。1997年7月,车站1200多名职工推出100多名代表组成了考核小组,对全站180多名干部就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打分。通过考核,汉口车站首次解聘了两名干部,通报批评了9名干部,降职1名干部,表扬奖励了19名干部,沿袭多年的干部终身制被打破了。
  
刘志祥找到两位被解聘的干部交心谈心,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差距,鼓励他们。两位被解聘干部感动了,诚恳地说:“刘站长,我们感谢你。车站要是早点动真的,我们不会有今天。”刘志祥也感叹万分:我们的个别干部涣散,没有干劲,主要是机制问题,没有竞争,又何求提高、何以发展?   

干部考核成功了,干部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创造性调动起来了,汉口车站营销的步子也迈开了。仅是售票这一环节,先是开通了流动售票车,接着搞起了电话订票,上门售票,上车售票,异地售票。异地售票点已辐射到湖北省各个县,最远的到了深圳、北京、重庆等地,实行了跨地区、24小时连续服务的售票新模式。这一年,汉口车站在新运行图实施后运能减少的情况下,运输收入超额完成任务。
  
减员增效,如何减员?百年老站汉口车站动作起来似乎更难。刘志祥一笔笔算账,仔仔细细地寻找着每一个减员的突破口。他决定先从最要害的运转车间突破。运转车间有干部职工140人,使用新型的6502电气集中闭塞系统后,冗员一下增多了。但运转车间有一张最硬的“挡箭牌”:“减人会影响行车安全。”刘志祥也审慎了,他下到车间和有关部门认真对运转车间的工作量进行了核定,科学地把运转车间的人员定为102人。这样,一年下来仅工资支出就节省了36万多元,不仅没有影响行车安全,反而使行车组织和安全工作更加扎实有序了。
  
汉口车站候车大厅的入口有四个岗亭,四班倒,定员就是16人。为阻止无票人员进入候车大厅,这16个人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刘志祥经过一番调查,在班子会上提出了建议。他说:“汉口车站本身就是武汉的一个景观,候车大厅里为方便旅客,设立了服饰店、快餐厅、录像厅等一系列经营服务项目。我们为什么要自我限制?现在的候车大厅宽敞明亮,又有空调,各种设施都较齐全,即使没票或者不候车的人为散步而来,也不会影响旅客的休息和候车,而且来的人多了对大厅内的服务项目的经营效益也是一种促进。”班子成员们听着刘志祥一笔笔细账算得有根有据,叹服之余,同意了他的方案。四个岗亭撤了,不仅省了16个人,而且搞活了车站的第三产业。
  
下岗的确是件难以让人愉快的事。刘志祥主张“无情下岗,有情操作”。下了岗,给出路,给后路,仍可竞争上岗。运转车间两名职工下岗后,愿意到行包车间当装卸工,刘志祥就到行包车间落实,行包车间立即辞退了临时工。劳资人事科的一名干部下岗后当了营销员,一个月给车站拉了10多车货源,个人收入大大提高。此外,还有20名售票员、35名行李员甩掉“皇粮”,走出车站推销铁路产品,上门办理票务和托运业务。为多售票、多揽货,汉口车站职工已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面对此情此景,刘志祥感叹不已:“多好的职工啊,我不给他们办实事,就是罪人。”

职工们说:“刘志祥是用他一身正气为人、两袖清风处事的人格魅力感染我们,激励我们的。”正是如此,汉口车站上下一心迎来了经济效益创百年之最的好光景:与上年相比,发送旅客量增长29%,客运进款增长38.5%,行包运输收入增长23.1%,全站运输收入达2.1亿元,真正实现了减员增效双推进。

来源: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 》1998-08-26 第12版

中国和谐号 发表于 2013-3-12 21:51:50

《凤凰卫视》:http://v.ifeng.com/documentary/society/201301/c33b6e57-6d5a-4dbe-8a07-eb856803ff91.shtml【武汉青红帮的头目,抄家时8个招商银行的工作人员2天都点不清钱数,在监狱里依然可以打手机、批条子、介绍工程。】

中国和谐号 发表于 2013-3-12 21:53:23

党报《人民日报》和香港《凤凰卫视》,该信哪个?

wangxiaojun0734 发表于 2013-3-12 22:34:21

工人的各种心酸,当官的永远体会不到。

上局林段 发表于 2013-3-12 22:59:10

还有当年的工人日报, 新华日报也转载了吧。

武局北段 发表于 2013-3-13 14:59:55

天朝特色,不出事歌功颂德
一出事,全力抹黑

king_du 发表于 2013-3-13 15:10:51

《XX日报》,订阅以后放五十年再看,保准比你听相声强得多。

serious 发表于 2013-3-13 18:31:14

刚看着觉得比较讽刺,但再想觉得这里水不浅。刘氏兄弟为草根出身,年轻时通过各种 奋斗+钻营 改变命运出人头地乃至光宗耀祖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天生“根不深”是很难后天消除的,自己不能保证在任何时候都对此保持清醒的话就随时可能面临危险。官场跟职场情场一样都是无硝烟的战场,但与后两者能基本保证生命安全不同,在偶国官场“没走对路”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8852 发表于 2013-3-13 21:10:18

中国和谐号 发表于 2013-3-12 21: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党报《人民日报》和香港《凤凰卫视》,该信哪个?

很明显的凤凰卫视还是比较客观的

清风亭 发表于 2013-3-13 21:23:24

king_du 发表于 2013-3-13 15: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XX日报》,订阅以后放五十年再看,保准比你听相声强得多。


精辟,赞同。。。。。。。现在回首看看亩产15万斤的笑话,真的比郭德纲相声还搞笑。{:4_104:}

serious 发表于 2013-3-13 21:37:50

wangxiaojun0734 发表于 2013-3-12 22:34
工人的各种心酸,当官的永远体会不到。

没这么简单。工人出身的官多了,比如LZJ——他当初就是不指望着有人“体会”,自己想尽办法“钻出来”、“爬上去”。要说当初的各种心酸,他只会比他的那些当一辈子工人的同事体验更深。如果他当初没有想尽办法变成官,那可能也就是千百万个骂官者中的一员了。不客气地说,相当多数国人就是这么自相矛盾——嘴上骂着**的同时心里盼着能成为**的一员。

youfenyu 发表于 2013-3-13 21:38:15

清风亭 发表于 2013-3-13 21: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精辟,赞同。。。。。。。现在回首看看亩产15万斤的笑话,真的比郭德纲相声还搞笑。

亩产万斤并非人民日报造假, 而是客观地报道了当时基层、官场所发生的荒唐的事情.
如果下面上报亩产1000斤,记者改成1万斤,那是人民日报造假。   

boketu 发表于 2013-3-13 21:38:30

最好一起枪毙

youfenyu 发表于 2013-3-13 21:39:55

中国和谐号 发表于 2013-3-12 21: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党报《人民日报》和香港《凤凰卫视》,该信哪个?

一个装满半杯水的杯子。

清风亭 发表于 2013-3-13 21:41:41

youfenyu 发表于 2013-3-13 2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亩产万斤并非人民日报造假, 而是客观地报道了当时基层、官场所发生的荒唐的事情.
如果下面上报亩产1000 ...


这也叫“客观报道”,还不如说是“合伙造假”。。。。。。。{:4_104:}

youfenyu 发表于 2013-3-13 21:59:47

清风亭 发表于 2013-3-13 21: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也叫“客观报道”,还不如说是“合伙造假”。。。。。。。

没有看到任何证据, 证明当年报社参与造假.

当年的万斤田都是面积很小的试验田,收割时都是当地主要领导现场检验. 报社报道结果.

再比如现在, 通过媒体所报道数据汇集,   会发现各省的GDP总和与国家所公布的GDP 数字存在出入. 绝对有一些部门编造或者错误的地方,   但不能说媒体在编造GDP假数字.      

清风亭 发表于 2013-3-13 22:07:02

youfenyu 发表于 2013-3-13 21: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看到任何证据, 证明当年报社参与造假.

当年的万斤田都是面积很小的试验田,收割时都是当地主要领导 ...


当时的《人民日报》记者不是猪吧。。。。。。。把其他稻田的水稻集中搬到一小块水田中,还让小孩坐在水稻上摆POST照相,作为记者,不是弱智到这般地步吧。。。。。。。{:4_104:}。

youfenyu 发表于 2013-3-13 22:13:47

清风亭 发表于 2013-3-13 22: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当时的《人民日报》记者不是猪吧。。。。。。。把其他稻田的水稻集中搬到一小块水田中,还让小孩坐在水 ...

那叫试验田啊, 而且面积都非常小.当年的报纸明确公开报道, 试验田就是把其他稻田种一半的苗挪到一起接着种的.   
第二代领导核心当年也曾亲自站在万斤粮食堆上检验过.

清风亭 发表于 2013-3-13 22:23:00

youfenyu 发表于 2013-3-13 22: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叫试验田啊, 而且面积都非常小.当年的报纸明确公开报道, 试验田就是把其他稻田种一半的苗挪到一起接着 ...


争论详情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只要确认一点:亩产万斤的新闻,是《人民日报》报道出来的,是不是笑话,民众自己去分析。{:4_104:}

youfenyu 发表于 2013-3-13 22:27:00

清风亭 发表于 2013-3-13 22: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争论详情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只要确认一点:亩产万斤的新闻,是《人民日报》报道出来的,是不是 ...

只要确认一点,   这是当年中国实实在在发生过的, 现在看来很荒唐的事情,人民日报如实报道了这些事情.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1998年8月26日《人民日报》:百年老站新站长——刘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