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高,不怕;紫外线强,不怕;蚊虫多,不怕。工区职工最怕的就是下雨,淡水可导致路基板结或下沉,路基中的盐融化之后还容易出现孔洞,影响行车安全。
艰苦的环境孕育了伟大的精神。1989年9月,工区附近的达布逊湖出现湖水倒灌,影响到刚开通运营5年的青藏铁路西格段线路安全。当时的达布逊铁路人不断摸索,修建导流渠,历经数日努力终于消除隐患。以此为契机,他们总结提炼出“吃苦、创业、团结、奉献”的精神,工区俨然成了察尔汗盐湖上的“红船”。
“老一辈达布逊铁路人创造的老青藏线精神已发展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我们要饮水思源、继承发扬,融入年轻人的蓬勃朝气,让青藏铁路精神更有生命力。”虽然是年轻的“90后”,唐城的见解却很深。
“即使到了2002年前后,我们仍然经常在罐头瓶里点石蜡照明。点石蜡,烟比较大,第二天起床大家都变成了‘黑脸包公’。”坚守工区35年的老职工龙卫民介绍,“如今,工区用电越来越方便,吃水有专门的水槽车送来,驻地还有职工书屋、活动室和蔬菜大棚。生活不再寂寞,反而愈发精彩。”
这样一个条件异常艰苦的工区,却成为培养人才的“大学校”“大熔炉”。一大批全国或省部级优秀党员、工班长从这里走出,成为更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铁路模范职工小家、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多项沉甸甸的荣誉,是对这个工区的无言褒奖。
新一代达布逊铁路人中,“90后”占了80%。“我以前连家务活都很少干,来到这里后成长了许多。”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李岩书只有22岁,是离家最远、年龄最小的职工。朴实的达布逊铁路人像长在盐碱地上的格桑花,正顽强绽放最美的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