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车站正式开通,股道8条、调车机2台
30多年前,为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一个叫桐树店的鄂西北小村庄被选中为焦柳线、襄渝线、汉丹线三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随即襄阳北编组站在此“落户”。
目前车站为双向纵列式三级七场路网性特等编组站
建站之初,各项生产、生活设施都十分简陋。所谓编组站就是在一个小土丘上建一个货物列车到达场,坡下修一个编组场,利用上下落差让车辆自由下滑,根据不同的去向,进入预定股道。
由于车辆下溜的速度可达30多公里/小时,如果速度控制不好就可能造成前后车组相撞的事故。以前,靠的是人工打铁鞋来减速或制动。可别小看这打铁鞋,它是技术活,一名合格的制动员8秒钟内必须在钢轨上打上10支铁鞋,还要准确的观察出车辆滑放的速度和前后车组的距离。遇到紧急情况,他们还要飞身上下高速运动的车辆,拧紧车辆上的人力制动机让车辆减速。在那时,他们身穿短棉袄,腰系安全带,手拿信号灯,奔走在铁路线上,人们称他们是“铁道游击队”,这也是一项危险性极高的工种。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铁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目前,襄阳北编组站按照科技立站,创新发展的理念,已建成为双向纵列式三级七场路网性特等编组站,仅到发线和调车线就达112条,居全国前列。
日均办理车由30年前的千余辆增长到现在的2万多辆,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列货物列车在站到发。调车装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动化驼峰取代了简易驼峰。昔日的“铁道游击队员”走进了宽敞明亮的作业楼,打铁鞋的手,握起了鼠标。雷达测速、测距,计算机控制减速,实现了全天候无干扰的自动化解体作业。带有语音提示不受天气影响的调车灯显设备使得信号灯(旗)下了岗,通过远距离无线通话建立了安全互控网络。调度员坐在电脑旁,各岗点作业尽收眼底,轻击键盘指挥着成千上万辆各类车辆有条不紊的移动。车站实现了调度指挥数字化、行车通知微机化、驼峰控制精确化、编组列车安全化、货运检查立体化、车号接车无人化、办公系统无纸化,成为全路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编组站。圆满完成了打通入川通道、“两翼分流”、抢运重点物资的战略任务。
进入新时代,作为入川通道上最大的铁路编组站,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车站也将继续乘势而上,发挥其“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继续坚持科技立站,创新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提供坚实的运力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