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高铁是否会将时速重新提高到350千米的话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350千米,能开但是不开。他从技术角度算了一笔账:当高铁时速为300千米的时候,阻力系数为0.8,也就是说,80%的能耗被浪费掉了;而当时速达到350千米的时候,阻力系数将达到0.9,这是一种能源浪费。所以他认为,综合机车寿命、效能等因素,现在时速还不能提高到350千米。而高铁的效率,“完全可以通过运营改造、车站降低上下车时间来调整。” 王院士的这番解释,应该是有科学道理的,但也许依然无法完全打消公众的疑惑:既然设计时速为350千米,那么高铁在规划之初,是否就已经将损耗、效能等因素考虑进去了呢?按照时速350千米进行投资并建成的铁路,却只实现了时速300千米以下的运力,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笔账到底应该怎么算才合理? 高铁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事物,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门外汉,因此可能会有一些误解。但是,高铁毕竟有着很高的建造成本,每一寸铁路修下去,都要纳税人真金白银地拿出钱来,而高铁运营的成本,也会体现在旅客手中的车票上。因此,无论是规划还是运营,公众需要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在情理之中。 正如王院士所说,高铁可以通过其他环节的调整,来实现运营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首当其冲的是要重视高铁站的选址问题。这几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地方“争高铁”的新闻,比如湖北的荆门和荆州、河南的新野与邓州,可见高铁确实是个好东西。可是一边有人希望高铁站建得离自家近一点,一边也有人拼命想把高铁站往外推。我想很多人都有跟我一样的感受,一些高铁站建得离城市实在太远了。比如太原南站,从北京去太原的高铁要先经过太原站,很多旅客以为到站了,纷纷起身去拿行李,可是火车却不停站,继续开行十多分钟把一车人拉到郊外的太原南站,然后大家再坐40分钟公交车回太原市区。这样明显有违常理的设计,不仅降低了旅客的出行效率,也大大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 无论是争高铁还是“推拒”高铁,背后都隐藏着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联。很多地方都希望通过引进高铁站来盘活土地,可实际上,高铁的运营模式是“通过式”的,很难在车站周边形成商业效应。现实中,很多打着高铁牌的房地产项目出现了烂尾的现象,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结果,最终伤害的是旅客的利益。高铁是百年工程,选址须慎之又慎,提高运营效率,首先就该从选址这个环节入手。 此外,高铁站的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今,一些城际间坐高铁只要十多分钟,可是取票、验证、安检、检票、下站台……这一系列流程下来,要花上半个小时,也就是说,大量的时间都耗费在了进站的过程中。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我们有最先进的技术、有最宏大的车站,却有着如此落后的工作方式。就算现阶段无法提高高铁车速,那么车站的工作方式是不是可以改一改了? 徐昕(专栏作家) 综合机车寿命、效能等因素,现在时速还不能提高到350千米。而高铁的效率,“完全可以通过运营改造、车站降低上下车时间来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