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线规划的时候较早,当时高铁还没那么多,当时首要的目的是要解决京哈-京广直通的问题,后续连带解决未来京沈高铁与京广高铁联通的问题,但目前当年的这些问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京沈不能进京了,被朝阳区的那帮人堵在星火站(星火站),与北京站互通的可能性极小,最多修一个低速单线,反正目前是没见到计划,所以联通京沈-京广高铁的任务只能留给津保了。
那么直径线的作用就被大大削弱了,以后只能联通普速,所以修建慢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然后,拆迁问题无法解决,因为丁香小学动不了(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特别提一下,这个学校有百年历史了,也是文物),所以北京站向西不是所有股道都连通直径线,导致直径线通行能力下降。
手头没有北京站的配线图(后面数据不确定),北京站一共有14股道,其中1-9道是京哈线,10-14道是京沪线,其中8-9为京哈正线,10-11为京沪正线,直径线原计划是连通所有股道,但由于学校拆迁的问题,最终只连通8-14股道,这样京哈方向只有8-10道能进联络线,通行能力大大降低。
联络线西面连接的北京西站也有类似的问题,北京西站向东连接联络线的是京九线,直径线会影响京九线的运行。
所以,为什么现在只有一趟车?因为这条线的通行能力目前看是十分有限的。
设计上,直径线的最大用途是联通京哈-京广,而实际上联通的是京沪-京九,目前好像还没有哪趟车走京沪-京九(这么走也实在太绕了)。
北京站西咽喉是新建的,工程受到原有建筑拆除和丁香小学还建等影响。虽然我没去看,但是推测很可能只有南端两条线接上了。最南侧的轨道要跨越几乎整个东咽喉才能到京哈线,使得直径线向东开出时不能有车同时发到,占用的线路资源较大,是初期只有一对列车的推测原因之一。(经实地调查只有14-16道已经接入北京直通线,其中15道为机走线。)
就是直径线的时代,没有crh
有人讲直径线的路网意义,确实,北京直径线设计的时候是考虑京哈-京广互通的。但是这个规划是03年左右(甚至更早)时候的,当时还没有高铁咧。
直径线05年开工之后就不幸赶上了跨越大修高铁的年代,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津保铁路代替了直径线承担京哈-京广直通流的作用,直接就把直径线弄成了鸡肋。直径线的路网意义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所以才有部里拿北京直径线的盾构去天津的事情——没啥用的线路不急着通咯。
然后来说说直径线本身的问题
第一:直径线没装C2,不能跑G
第二:直径线在北京西站和西长线贯通,如果直径线的列车要进北京西高速场,需要连续切割京九线上下行正线。
第三:直径线在北京站和京沪线贯通,去京哈方向还要切一次正线。
这仨问题会导致如下结果:
第一:不能跑G就意味大部分京哈-京广方向的高铁列车(比如沈阳西安,长春郑州之类)将会走津保,不会考虑直径线。
第二:G车不走直径线了,直径线也就只能开点秦皇岛/唐山~石家庄/邯郸东的管内D了,但是由于切割京九正线这个能力限制,大部分D车可以预见只能终到北京西。也就是说直径线不要说什么京哈-京广的路网意义了,连畅通京局管内都做不到。
第三:在北京站切正线还得影响点能力,不过比起上面两项已经是无所谓了。
结论就是,北京直径线开行的列车实际上仅有少量的管内D,以及少量以Z12带头的机辆,加起来不一定能开到20对。辛辛苦苦凿10年隧道就开20多对车,有什么效益么?我个人观点认为纯粹就是浪费了。
当然如果北京某天突然开眼大搞市郊铁路系统,开点涿州~三河/门头沟~顺义的通勤列车的话,直径线的利用率是可以大大提高,产生类似上野东京线的效果。但是以现在的情形来看,就是开头的那四个字:没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