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83|回复: 13

合肥西站的改造真是一大败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9 16: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论坛一直在讨论合福与沪汉蓉在合肥南站的互通问题,事实是:没有一个方向可以互通。
    从更大的范围看这两条线路及周围的线路,有两个方向是没有互通必要的。一是南京到蚌埠,显然没有必要从合肥绕一下。南京到合肥之后向南转,从图上看是个锐角,很不经济。南京到黄山,本来由宁安在铜陵转合福是最合理的,铜陵没有方便的联络线是另外的事。武汉过来的车在合肥转向福州方向,有一定需求,也仅限于合肥到黄山之间安徽的一些市县。再往南,就有其他的走法了。
    作为沪汉蓉与合福两条干线铁路的交汇点,合肥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连接合武与合蚌,使东北、天津、山东与中南地区甚至西南地区可以方便直达。而合肥目前就是这个联络点的受益者。由于京广线与京沪线目前只有武汉、合肥、蚌埠这一条联络线,使合肥拥有了到东北、天津、济南、青岛、长沙、广州、后面还会有深圳、贵阳乃至昆明。
    本来合肥应该珍惜这个局面,尽量创造方便的条件便于列车行驶,目前合肥站要用15分钟掉头,如果合肥南站能够互通,也是这个局面(仍然需要换向)。唯有合肥西站是解决合蚌、合武连接的最佳车站。建个联络线,投资不多,效益非常明显。
    今年津保将通车,届时武汉到沈阳和哈尔滨的两趟高铁是否还从合肥经过就难说了。后面郑徐的通车估计对合肥影响不大,因为徐州到武汉从郑州走比从合肥走距离长很多,同时也有换向问题。对合肥影响最大的是4、5年后,济南到郑州的高铁通车,到时,济局开行的到中南、华南、西南地区的高铁恐怕都会从郑州经过,而与合肥无关了。
   
发表于 2015-5-19 18: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西站没有联络道岔确实是弱智得无以伦比。
发表于 2015-5-19 18: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到郑济开通,都可以在新合肥西跨线了。影响主要还是近期的,合肥站一进一出浪费半个小时
发表于 2015-5-19 19: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蚌合武联络线才是合肥枢纽的当务之急
发表于 2015-5-19 19: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都可以改造的嘛,每年都有事情干,每年都有完成对项目做业绩,一起都做完了,以后几年干嘛吃,很多人可以下岗了
发表于 2015-5-19 20: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确是深谋远虑啊。可惜,现在的合肥西站其实就不该建设的,或者说,早点修建合肥--安庆铁路不就完事了。这样就会考虑新的合肥西的问题了。不过合肥-安庆铁路貌似今年是必开工的项目。
发表于 2015-5-19 20: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合安加上新合肥西一修这些问题基本就都能解决了,
发表于 2015-5-20 22:53: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划了武黄的,安庆直达黄山,无须铜陵转向。皖赣扩能后,南京从芜湖直上黄山。镇宣好了,苏南直达黄山。商杭在建,东北换向已不需要。马巢建好,马鞍山勿需铜陵转向。
发表于 2015-5-20 23:20: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你说得那么多线路得多少年才投入使用?
站着说话不腰疼
发表于 2015-5-21 01: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各种不互通确实应该批判
话说回来,
津保:
东北车除了名义通达对合肥意义有限,机票会是更合理的选择

郑济:其他条件相同,合武会是济局车的优先路线,因为照顾济局地盘大得多。而且京广上不缺济局那几趟长程车,但是京福上从合肥到济南去京广南段甚至西南的跨线需求都指望济局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5-5-22 11: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5-5-22 13: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是有些人的有意而为之
发表于 2015-5-22 16: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继续做大做强南京铁路枢纽。商合杭通车后,南京能不能直达阜阳?几年后南京很可能高铁动车全覆盖安徽地级市,还差个连云港,南京高铁直达江浙沪皖大部分地方。

发表于 2015-5-22 16: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七八八 发表于 2015-5-22 16:11
不错,继续做大做强南京铁路枢纽。商合杭通车后,南京能不能直达阜阳?几年后南京很可能高铁动车全覆盖安徽 ...

铁路让南京重新回到了当年江南省省会的荣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2 05: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