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铁路总统 于 2014-12-13 13:41 编辑
第三部分:国有化曲折之路的开始(1974-1955)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情的爆发,铁路再一次被列为国家管制的对象。在国家的干预下,保障了战争后勤。铁路又一次发挥了它的力量。关于完全国有化的议题也被迫搁浅,直到二战结束。
二战结束后,由克莱门德·艾德礼伯爵领导的工党政府为了战后复兴,开始推动公共事业国有化以及福利工程。正如在第一部分内容所述,英国国会下议院在1947年通过了《1947运输法案》。这一法案为铁路网的国有化制定了相应规定条款,至此,四大铁路公司就此合并。1948年1月1日元旦,法案正式生效。英国运输委员会下属的铁路管理局取得四大铁路公司的资产后(1),英国铁路作为旗下的商业品牌出现。英国铁路进入了真正的国有化时代。
然而,铁路管理局在后来察觉到,越来越密的英国铁路路网不但没使得铁路运输更为繁荣,反而是一种负担——因为一些线路无法盈利,甚至入不敷出。在社会层面上也察觉不到它们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废止部分线路的计划几乎在完全国有化之后便立刻开始。尽管如此,英国铁路的总体财政状况依然逐渐恶化,1955年首次录得营运亏损。不过,在保守党执政时期,铁路管理局被撤销。所以,英国铁路的管理权被直接移交给了上级的英国运输委员会。同时,英国运输委员会也作出了一些决定,包括恢复面向私营部门的道路运输等一系列政策变动。
时间到了1954年的12月,一份《现代化计划》的报告得以发表。这一份报告阐述了英国铁路在完全国有化后的现状,以及对铁路迈向现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规划,还有以借此逐渐减缓英国国铁的财政赤字,拉近旅客、货运客户对铁路运输的亲和力。真正开始现代化进程的,是1956年的官方白皮书。这本白皮书列举了未来几年内的发展要点。
主要内容有:
1、对几大干线铁路(2)进行电气化,重点是伯明翰都会区、肯特郡、苏格兰中部地区。
2、批次淘汰蒸汽机车
3、大规模替换上新的客车、货车车辆
4、对大型编组站、货场实行自动化建设,提高效率
5、关闭部分不必要的线路
6、对部分战时遭到毁坏的线路予以修复,使全国路网综合服务水平恢复到站前
7、推动内燃化,鼓励发展电气化
8、轨道和信号系统的更新
1955年,由政府出资,开始对英国国铁进行了“现代化建设”,耗资12亿英镑。但是在这“现代化建设”中,争议不断。
1、并非所有的现代化措施对缩减开支都有效。 2、内燃化计划将合约首先授予英国本土供应商,而他们欠缺内燃机车生产的经验; 3、对铁路电气化建设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导致了相当数目设计粗劣、缺乏标准化的机车上线运作,以至于故障频频。 4、 同时集装箱运输正在兴起,然而在当时,英国还不具备大规模使用集装箱铁路运输的条件。 5、编组场建设计划是一个失败——错误地基于对在日趋高效的道路运输面前铁路火车运输的信心,以及缺乏对未来货运的有效规划和真实评估。
至此,英国铁路进入了“绝对国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好事也有,坏事也有。也促使了比赤宁计划的推动。也可以说这是英国铁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注解:1、四大铁路公司的资产:指的是1947年,英国运输委员会下属的铁路管理局将四大铁路公司的路网进行了整合,对财政、债务、人员编制等进行了重组。
2、几大干线铁路:指的是西海岸干线(WCML)、东海岸干线(ECML)、大东部干线(GEML)、中部干线、以及肯特郡路网(第三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