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铁为德州拉来院士
人民日报讯(记者申孟哲陈振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0月21日第01版)
日前,一场名为“2014德州·京津大院大所对接会”的活动在京启动,吸引了400多家机构与企业参加。与会者中,7名院士备受关注。
两院院士来了
德州,山东一个地级市。纵贯全境的京沪高铁,把它与北京的距离拉近到一个多小时。
参加对接会的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葛昌纯、何满潮、张新时、宋振骐,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何新贵、钟山,涉及生态、陶瓷、遗传、制导等领域。
德州求贤若渴,正在进行“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院士们来对接会看看情况。有的院士,已经行动起来。
78岁的盖钧镒院士,身兼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作物协会副理事长,是大豆遗传育种学家。他已与德州谷神集团展开技术合作。谷神集团的核心产业是大豆蛋白产品及大豆保健食品生产研发,与盖院士的专业密切相关。
一批“千人计划”学者、各领域权威专家也来了。
华北电力大学电机与节能技术研究所的罗应立教授头发花白。他学电机、做电机已有50多年时间,擅长的技术最初应用于军舰、航母等军工项目,现在希望更多民用。
坐他对面的是德州恒力电机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陈庆山。对接会一进入实际洽谈环节,他就找到了罗教授。
“罗教授在节能降耗方面有一整套理论,可以精确地控制电机能耗。这次来对接会,我们想深度地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应用方案。”陈庆山说。
三本“汇编”成指南
“企业有技术需求,但不一定养得起重量级科研团队;科研院所有亟需转化的技术,但也苦于找不到企业;金融机构手里有资金,却需要好项目。我们想搭建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让德州与京津的合作更顺利。”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说。
来京前,德州准备了材料汇编,方便各方“按图索骥”。遍访市内企业,将它们的技术需求整理成一本《德州市企业技术需求汇编》,供科研院所参阅;同时给企业提供《京津大院大所推介科技成果汇编》,让企业“有的放矢”。而为了让京津的企业与科研院所更好地了解德州,还做了一本《德州市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政策汇编》。
作为发展中地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迈进,德州需要科技支撑。而京津,是智力资源最大富集区。德州有“北京南大门、山东北大门”之称,高铁开通后,到北京1小时13分钟,到天津也就半个多小时。院士等高端专家到德州,时间成本大大压缩,这让“同城效应”有了可能。
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宜新对德州企业有个期盼——拓宽视野,抓住机会,主动与有关高校院所、金融机构洽谈联系,寻求合作。
咖啡馆里访人才
这是德州首次到北京开对接会。在之前,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事情已做了很多。
比如,“德州资本交易大会”已经连续四年举行。德州还先后设立了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科技担保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同时规划建设了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
最根本的还是人才。
“重金求才”——在德州,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的专家,每个月发放1万元生活补贴,同时有10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专家公寓可以供专家免费居住。
不拘方式——9月21日,德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翁啟文趁周末坐上高铁,到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一家咖啡馆里,拜访清控科创,一家做科技服务平台的企业。
“从前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更多是物流手段的变化,而在高铁时代,人流、信息流则对德州价值更大。”翁啟文说。
中国高铁网 链接地址:http://www.cngaotie.com/gaotiezixun/2014/1021/14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