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3|回复: 0

[凤凰知道] 那些年我们坐过的绿皮火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6 02: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一大波绿皮火车就要来了。昨天,铁路部门通过媒体发布消息称,从今年年底开始,北京、上海等铁路局所辖的普通铁路客车车体将重新刷上绿色。文艺青年们刚刚忙着拍...

【导语】

一大波绿皮火车就要来了。昨天,铁路部门通过媒体发布消息称,从今年年底开始,北京、上海等铁路局所辖的普通铁路客车车体将重新刷上绿色。

文艺青年们刚刚忙着拍照片、写文章告别绿皮车,万万没想到,铁路部门要把所有普通客车都刷绿了。只是,重新刷上绿漆的火车还是那充满回忆味道的绿皮火车吗?


●绿皮火车的记忆虽然难忘,但绝不美好

1949年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火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当然直至今天,铁路依然是最重要的工具。只不过,那时的火车受到苏联影响,都是绿底黄条涂装,据说这种绿色来源于战争时期的保护色,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绿皮车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

绿皮火车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旅客列车的最具代表性形象,到了80年代,这些20多年前研发、生产的绿皮火车仍然是铁路线上行走的主力,可大多年久失修。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一提起绿皮火车,人们印象里总是那个油漆剥落、墙板开裂、车门关不上、车窗打不开的“农民工专列”。车上永远散发着熟悉的臭味,座位旁边的烟灰缸,粘着一层厚厚的烟灰屑,男人们自始至终都在吞云吐雾,妇女们咳嗽着,或者嗑着瓜子。

绿皮火车是没有空调的,夏天乘客头顶上的电风扇,像是一个怪物孜孜不倦地转着,是名副其实的“闷罐”;到了冬天依靠燃煤取暖,污浊的空气把每个人都变成了“煤球”,如果取暖设备恰好又不给力,那么车厢就是个大“冰箱”。


因为票价低廉,绿皮火车成为很多人出行的首选。在《南方周末》的报道中,网友@北城源回忆说:“大概80年代初期开始吧,一直到90年代末,我每次上火车都要提前2个小时候车,拥挤混乱肮脏,有票都不一定能挤上车,上了车有坐票都不一定能坐,卧铺坐满人,座位挤满人,我还睡过座位底,坐着的站着的几站都上不了厕所,抢劫、盗窃、诈骗成风,过年前后买票极难。”极端的情况是2008年南方雪灾,有新闻报道说拿着票上不了车的人打碎车窗,强行爬入,而车里的人则用双手组成抵抗屏障。

在2010年,流浪歌手周云蓬的一篇《绿皮火车》使之成为文艺青年们新的“圣物”,最近两年绿皮火车的加速退出更使这份“朝圣”变得珍贵起来,有杂志甚至写出“没坐过绿皮火车就不算文艺青年”。然而,绿皮火车大多数时候远远没有文艺青年想象般美好,它既不文艺也没有舒适的环境。空荡、安静的车厢是臆想,那里充斥的永远是吵杂、拥挤、厕所味还有脚臭味。因为“文艺”去选择绿皮火车,还真是选错了对象。


●绿皮火车却是一代人梦想的方舟

绿皮火车的记忆,是很多中国人认识故土以外生活的开始。

《老火车的时光漫游》作者齐栋是一位火车迷,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一拨人,绿皮火车有一种类似见证成长的作用。小时候总有种冲动,要乘着它奔向远方,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绿皮火车对于我们,象征着一种乡愁,是连接故乡和外界的纽带。长大以后,这种车渐渐地少了,但怀念感却与日俱增。”

齐栋并不是这一代人的特例。创造了“圣物”的周云蓬,在他失明的第七年偷偷买好了去天津的火车票,他站在车厢的连接处,拿出事先买好的啤酒和煮鸡蛋,喝上两口,“感觉世界就成了我哥们儿,和我在一起”。

一个人面对世界的周云蓬随着火车到了天津,后来又去了北京,火车把他送到全国各地,他也成了一位流浪歌手——这是一个让很多人羡艳的生活。最初那列载他离开家门的绿皮火车,也成了他梦想的方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火车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出现在各种文学和影像作品中。诗人海子坐火车追随比他大二十多岁的女作家途径德令哈,留下《火车经德令哈》中不朽的诗句——“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FUN轻松


而在贾樟柯的电影《站台》里,一群年轻人渴望离开家乡又无法超脱平庸生活的种种纠葛,黑夜里出发的车厢里,年轻人模仿着火车的汽笛声,过了一站又一站,那列火车或是能够碾碎这无奈现实的某种解药。

1989年农历新年过后一个月,诗人海子躺在山海关附近的一段铁轨上,等待一辆从这里开过去的火车。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结束了。


●绿皮火车的消失:给发展让路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98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是5万多公里,而到了1990年代末才增长了1万多公里,于是80后一代几乎人人从小都会被教育说“我们国家的铁路人均不足一根烟长”。

对于绿皮火车来说,被嫌弃的是速度。1990年代中前期,绿皮车的平均时速不足50公里,严重制约了客运和货运物流。周云蓬在《绿皮火车》中对去昆明的50个小时硬座记忆犹新,他在坚持了30个小时之后彻底崩溃:“在车厢过道上,别着头蜷着腿,那真是安忍如大地。可是,推小车卖东西的人来了马上要爬起来,走了再躺下,还有上厕所的人从你身上跨来跨去……那时,我的头发已经留长,活了半辈子,没想到头发也可以被人踩。”

一切都在说明,绿皮车越来越成为一种累赘。从1990年代初开始,代表缓慢的绿色开始消失,一种橘红色的新型客车很快在主干线上取代了绿皮车的地位,它定员更多,舒适安静,还带空调。

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铁路进行了六次大提速,速度更快的列车出现使得在几乎所有干线上都已经看不见绿皮车的踪影,只在少数支线和短途线路中仍保留。最近两年高铁的发展,客运业务向客运专线转移,普通铁路裁撤更多的客运列车以释放运能满足货运,没有速度优势的绿皮车发出了几乎最后的绝唱。现在,很多大城市早已彻底告别它们,北京的绿皮火车只剩下不足10对。


●消失的不只有绿皮车

在中国人生活中出现了大半个世纪的绿皮车正在加速驶向终点,而此次“绿皮车”的回归也难逃“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回来的仅仅只有绿色的涂装而已。绿皮车曾经是中国铁路客运的象征,在那个没有空调车的时代,拥挤而闷热的绿皮车见证了几代中国人的旅途奔波,也让很多人留下了难以忘记的记忆。真正的绿皮车早已化成一种记忆和情怀回到人们的生活。这几年,当“京沪线”等历史悠久的绿皮车相继停运时,总会引起强烈的不舍和怀念,不同于文艺青年的刻奇,火车迷和老乘客自发送别,与列车合影,与乘务员合影,其实是在和回忆合影。

这种情感在2008年上海双年展上一辆参展的斑驳绿皮车厢里达到一个小高潮。绿皮车被艺术认可并步入历史记忆之列。在南京,一条市内短线绿皮车已被改造成人文景点,每天游人如织,感怀岁月沧桑。


火车文化不只是绿皮车独有,在火车发明地英国,火车的故事甚至比风光更值得一说。一位英国火车乘务员说,来英国搭火车旅游的必要理由是,在其他国家坐火车,关注点除了风光就是时速,而在英国,还有火车的传统文化。

为此,英国在北部的约克郡有一座巨大的火车博物馆,多个庞大的展览库收集了两百年来各种火车车型以及详实的火车制造、维修等介绍,除了海量的火车模型、上百年来各地火车车上用品,这里还存有英国女王及王室曾经专用的火车。

绿皮车的记忆很难称之为一段幸福的回忆,虽然它足够难忘。它是一段出行或归乡的开始,难以复制,也无法被删除。但时间并着火车轰轰地过,过去的时光就像长铁钉那样,刷的一下被碾平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11-15 04: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