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56|回复: 1

“段长”刘树芳和他的机车模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2 03: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一为蒸汽机车模型大集合



  图二为制作模型的工具



  图三为机车模型半成品



  图四为机车模型图纸



  图五为上游型蒸汽机车模型



  图六为“毛泽东号”蒸汽机车模型



  图七为刘树芳和他的机车模型



  图八为东风系列机车模型



  图九为东方红系列机车模型



  图十为东风系列机车模型

  锉刀、卡尺、砂纸、电钻、锯条……这些其貌不扬、看似简单的工具能成就什么?握过这些工具的,是一双灵巧的手,在无数次切割、塑形、打磨、测量、校正后,那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有机玻璃、铁片、木头、塑料、螺丝被巧妙地组装起来,着上漆色,整装待发。他叫刘树芳,沈阳铁路局通辽机务段赤峰检修车间的一名普通职工,16年间,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56台火车机车模型。他把工作延展成了痴迷的爱好,将爱好生发成对铁路的情结,将情结浓浓地制作进这些机车模型中。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修了一辈子火车头,不能白在机务段干啊!”

  让生活另起一行的 “小北京”

  通辽机务段的赤峰检修车间坐落在内蒙古赤峰市。离车间大院不远,是上世纪70年代修京通线时铁道兵留下的二十几栋红砖楼,刘树芳的家就在其中。“我媳妇平常住在锦州的家,儿子工作在营口,我们家仨人仨地方,每3个星期我们回锦州团聚一次,干铁路的两地分居是常见的事儿。”8月24日,听说记者3天后要参观机车模型,刘树芳特意回了趟锦州,把最得意的3个模型抱了回来,而他在一个多月前不慎摔折了手臂,为了这次采访,他吊着胳膊奔波。 “我必须把最好的模型带回来,胳膊再折了也值得。”刘树芳说着,扬了扬打着石膏的左臂,露在石膏外面的手指还有明显的肿胀。

  刘树芳的家干净整洁,很普通的家具,很普通的摆设,像是为了衬托那独一无二的 “机车博物馆”。在一间屋的一面墙上,刘树芳自己用铁筋和玻璃制作了 “百宝阁”,取名 “中国铁路机车模型”,字两边是铁路路徽,囊括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的几十台机车模型整齐地码放着。刘树芳按机车用途依次介绍着哪些是客运机车、货运机车、调车机车、工矿机车。 “我的同事都叫我 ‘段长’,你们看,这些机车都听我指挥,我像不像 ‘段长’?”刘树芳抱着他最喜爱的上游型蒸汽机车模型哈哈大笑。

  刘树芳1984年来到当时的赤峰机务段,凭借钳工技术成为车间出了名的能工巧匠,工作头3年中,3次获得段技术比武第一名。他说: “我做的6台内燃机车模型的原车我都上车检修过,每个线号都清楚明白。”1986年年底,段里选拔干部,技术过硬的刘树芳榜上有名,并在之后的十几年间,因工作认真、精细,曾先后多次被评为沈阳铁路局和原通辽铁路分局及段先进生产工作者。可1998年段里实行民主评议,在职工评议阶段,刘树芳的评议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我这个人啊,不擅长跟人家打交道,脾气太暴,对别人一点耐心都没有。职工做不好的工作我手把手教,甚至替他们干,但我还嘴不饶人,嫌人家笨,弄得自己费力不讨好,得罪人的事太多了。”如今可以客观评价自己的刘树芳当时并不服气,到领导办公室 “讨说法”: “我就不明白了,我这多年的先进是咋当的?”领导说: “树芳啊,工作就像下棋,别人玩都能缓棋,可你就不让,必须一步将死。”干部能上能下是基层站段选干的原则,已是既成事实,只能接受,可刘树芳心里还是挺拧巴的。一天,独自生闷气的刘树芳正发呆,同事找他聊天,想开导开导他,就向他建议: “我看出黑板报时你画的火车挺像,为啥不做个立体的?”

  这个建议如醍醐灌顶。刘树芳说:“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喜欢打牌、不愿意郊游,可我也得找个出口啊,不然得憋闷死。真车我都修过,我就不信我做不成个模型!”他突然想起1997年去北京出差时,在二七机车厂拍下的北京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的照片,热情的同事们又帮他找到了资料里记载的这种 “小北京”的尺寸。拍照留存时,刘树芳本想假以时日着手做模型,没想到这个 “时日”以这种方式和速度不期而至。就这样,性格直、脾气倔、不善于沟通的刘树芳结束了一段生涯,又开启了新的人生。

  跑出来的 “机车博物馆”

  刘树芳制作机车模型分3个阶段,首先采集样本,即现场测量实物机车的长宽高和细部的各种数据、拍照,然后按1:40的比例制图,最后是制作。所有的模型都取1:40的比例是便于参看机车大小。在模型中,最大的前进型机车模型有74厘米长,而最小的模型0号机车模型只有18厘米长。在这3个阶段中,刘树芳认为最艰苦的要算是采集样本阶段。

  一般资料显示的北京型机车都是蓝色的,而刘树芳在二七机车厂看到的这台机车偏偏就是绿色的。 “必须按照实物的真实情况制作模型,这才能反映历史。”当时,刘树芳没有想到未来十几年后,中国铁路的发展会如此之迅速,自己眼前看到并制作的机车模型终究要成为历史的微缩,而他当时做模型完全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心情。模型制作期间,他反复调整修改,单位的同事们也帮他一起琢磨,两三个月后,第一台机车模型横空出世。刘树芳抱着 “小北京”爱不释手,围着它左看右看稀罕不够。也是从那时起,刘树芳真正爱上了机车模型制作,而不再把它视作 “出气筒”。“现在看来,这 ‘小北京’做得挺丑的,轱辘是死的,油漆也很粗糙,总感觉别别扭扭的,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就像我当时的心情和境遇。我要永远留着它。”

  刘树芳的机车模型中,有一台东方红3型机车,那是20世纪90年代末他去北京的博物馆采回的样本。参观机车的时候,为了看机车顶部,他跟管理人员打起了游击,人家转到这边,他跑那边,然后趁管理人员不注意,想从梯子爬上去拍几张照片,旁边几位参观者看着他直乐。工作人员发现后,严厉地制止了他,问他到底是干嘛的。刘树芳连忙赔笑,说自己是铁路机务段的,特别喜欢火车,想做火车头模型。工作人员一开始不信,看了他的工作证,又看他的身份证。刘树芳赶紧拿出随身携带的机车模型的照片,工作人员惊讶地问:“这真的是你做的?”穿着铁路制服的刘树芳挺了挺腰板说: “真是我做的。我想把咱们博物馆里陈列的机车模型样本采集回去做模型,您就通融一下吧。”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刘树芳脱了鞋,小心翼翼地登上了东方红3型机车的车顶,得到了完整的实物样本。

  刘树芳为了收集火车机车样本跑了很多地方,只要听说哪儿有没见过的机车,他就追着火车跑。集通线的地方铁路有一台英国制造的英格兰特机车,刘树芳一听来了神,骑着摩托车跑了400多公里取样。在广州机务段,他获得了东风12型机车的资料,那台机车号为0001号、全新的机车正准备上线,崭新的车漆散发着新鲜的味道,让他直到今天都能回味得出。司机帮刘树芳拿尺子测量尺寸,这让刘树芳心存感激。在昆明机务段,他见到了东方红2型机车,为测量走行部数据,他钻进地沟。在海口机务段,他登上了ND3型调车机测量各种数据,渡海返回湛江时,为了省几十块钱而搭乘了小舢板。 “那次经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四周是望不到边的大海,真有绝望的感觉,现在想想还后怕呢。可当时就觉得我一定要把能采集到的机车数据都带回来。”

  老机务人的 “手工造”

  制作机车模型离不开美术功底和美学鉴赏能力,而刘树芳对美术是无师自通。20世纪80年代,他们那一代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他是赤峰美术圈子里的小名人,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铁道报等媒体设计的刊头有1000多幅。刘树芳的美术天分让他在机务段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作用。他设计的具有科技、和谐等元素的巨型文化浮雕镶嵌在检修车间的厂房的墙壁上;为培训青工而制作的等比例机车教具让很多年轻人从辨识模型开始走向了司机岗位。

  刘树芳的模型图纸每一张都工工整整地保存着,有些已经泛黄,但铅笔绘图的纸样还清晰异常;拍摄的火车资料按照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分类,每类都有目录索引。最见美术功底的模型要属蒸汽机车时代的 “毛泽东号”机车。制作这台模型耗时3个月,机车上的牌匾、毛泽东正面像雕刻得惟妙惟肖,两个局段配属牌字迹工整。就是因为这些细节处理得当,机车模型显得逼真、灵动。 “细节不注意就会失真。模型上所有的部件都是按比例缩小的,包括车灯、车梯、车轮。”刘树芳边把一台机车的顶部取下边说, “里面的柴油机、油箱和下面的走行部都是可以取下的,方便各部分单独观看。”

  除了上班时间,刘树芳的工余时间都给了机车模型。妻子说: “你整天做模型,你的模型到底能换成钱吗?”这一说还提醒了刘树芳。2011年,在克什克腾国际蒸汽机车旅游摄影节上,刘树芳还真拎着他的得意之作——上游型蒸汽机车0112号到了集通线的经棚站。每年这个时候,这里都云集了很多中外火车迷,特别是喜爱蒸汽机车的粉丝们。刘树芳啥也没说,就把“上游”摆在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没想到一个法国火车迷一眼就相中了这台机车,并要以6000元的价格买这台机车。刘树芳报以友好的微笑说: “不卖!”然后,把“上游”装好又拎了回来。妻子不解,这咋还拿回来了?刘树芳说: “我这模型的材料成本也就几十块钱,最贵的就是人工成本,每一个部件都是我的 ‘手工造’,就像我的孩子,你说我能舍得卖了吗?”

  追到刘树芳家的还有一个日本老先生。他先让刘树芳发誓 “所有的模型都是手工制作,并且是独一无二的”,然后让刘树芳为他做一整套涵盖所有东风系列的内燃机车模型和胜利型、人民型、建设型、前进型等蒸汽机车模型,任刘树芳开价,做好后,从日本到赤峰取货。刘树芳说: “我哪儿有时间给他们做啊,上班时间我绝对不做,我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工余时间我要做的模型还好多呢。”妻子对刘树芳说: “你要是不上班,早就发财了。”儿子说: “爸,你啥也别卖,做全了以后都给我留着。”

  刘树芳要留给儿子的,何止这几台机车模型啊。他觉得,像儿子这样的“80后” “90后”对中国铁路的发展史太缺乏了解了,他们不知道旧中国铁路被称为 “万国机车博览会”,那背后是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之殇。他们不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铁路从仿制到改造再到创新,一路艰难前行,走到今天实属不易。铁路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

  刘树芳在车间的工作间里,有一台正在修缮的机车模型。他指着动轮说:“各部件中就数蒸汽机车的10个大轮难做,它们由摇杆和连杆推动行走,要想车走得顺畅,做轮子时找度数、找点非常重要。我也是失败了很多次才琢磨出来的。”做机车模型十几年,他不断地琢磨,不停地纠正,车轮由固定轮变为活动轮,车漆由刷漆改为喷漆,模型越做越精细,人的性格脾气也变得沉稳了。 “轮子不转肯定是哪儿出了问题,我必须找到原因去调整它。我从做模型想到自己也是如此,出现问题要先找自己的原因,做模型改变了我。”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刘树芳从做机车模型悟出了人生的道理。

  刘树芳已经采集了和谐型动车组列车的数据,说等手臂痊愈就要动手制作。“这可是代表中国速度的高速列车,我的‘机车博物馆’里怎能少了它?”同时他也期待着和铁路迷交流机车模型制作心得和经验。他说他做这些模型是想尽一个老机务人的一分力量,以这种方式留下铁路的历史,让人们记住那些曾经为中国铁路运输而开足马力前行的火车头的模样。

       来源:人民铁道报
发表于 2014-9-22 13: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中曾有过红色SS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9-24 15: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