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4|回复: 0

穿城轨迹:广州脚下的象形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6 23: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条条铁路专用线并不算太长,一般是几公里的铁轨,走一趟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终点站分别是广州钢铁厂、广州发电厂、广州冷冻厂、广东罐头厂、广州鱼珠木材厂……

  老站里,黑色铁皮火车在距离尽头200米的地方停下,这一段却不再有人涉足。如今来此造访的,多是那些扛着长枪短炮的善男信女,用光圈搜索着它沉睡的寂寞。





  广州,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重型机械厂、氮肥厂、造纸厂、水泥厂、绢麻厂、电池厂遍地开花,而遍布城郊的铁路专用线,为物资运输作出了极大贡献,也为城市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立交横架长空,一条条快速路四通八达。曾几何时,蜿蜒穿梭的铁路,不知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慢慢沉睡、停用,直到淡出人们的视线。

  深入骨髓的集体记忆

  枕木周遭的碎石子、火车轰隆隆驶过、被震动的铁轨……曾经与生活是那样的息息相关,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线索和记忆。

  打开广州地图,除了京广线、广深线、广九线、广梅汕铁路、广茂线等主干线外,就是这些为各大企业提供运输服务的铁路专用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它们曾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这些线路并不算长,一般是几公里的铁轨,走一趟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终点站分别是广州钢铁厂、广州发电厂、广州冷冻厂、广东罐头厂、广州鱼珠木材厂……火车孜孜不倦地向工厂输送“血液”与“养料”。在没有高速公路,运输落后的年代里,专用线如同血管一样,维系着铁路与工厂之间割不断的联系,将生产所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去,再把成品一批批送出来。“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便是那个峥嵘岁月的真实写照。

  “小时候每次去舅公家都会经过一个铁道路口,左右长长的两根竿子放下来,叮当叮当响很久后,火车便轰隆轰隆地从眼前开过。我都会下意识地去数一数车厢,当然,有时过去的仅仅是一节车头。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的铁路没有了火车的轰隆声,铁轨被拆走,在上面建起了商铺。”一位“老广”回忆着。

  一条横亘在眼前的铁轨,晴天、阴雨天、清晨、傍晚,不同的时间,总能组成不同光和影。抬着自行车横过铁路的打工仔,道旁绿荫下玩耍嬉戏的小狗,信号灯上一只正在缓缓移动的蜗牛,铁路边仓库墙壁上“两个凡是,三个一律”的警示文字……在摄影师阿光的拍摄中,这一切,被有意无意地发现和捕捉着。“没有人能阻止时间对它的遗忘,我只好用我的手来挽留它的一些影像。”阿光说。

  2006年,广州有73条铁路专用线,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中的很多已过了百岁。根据广州市规划局资料显示,这些专用线已经停用5条,未来将陆续取消34条,仅保留21条,并有13条待定处理。

  去留还是利用,老铁路的命运再一次被推到城市扩张与交通发展的蓝图上反复斟酌。有人说,穿城铁路记录着社会前进的脚步,是生动的见证者。也有人说,市场经济冲击着陈旧事物,止步不前就会被历史的车轮淘汰。而对于有着深厚铁路情结的“老广”们来说,这些正在消失的城市轨迹,是深入骨髓的集体记忆,是深藏内心难以抹去的符号,缱绻难舍。   

  广三铁路与广佛之心

  广佛的记忆,应当是三四十年前,从佛山探亲归来的广州人,用编织袋装着黄皮和盲公饼,坐火车来到石围塘火车站,再转乘轮渡回到广州的街巷,结果被几个游荡的孩子撞见,馋得口水直流……

  1903年建成的广三铁路,全长49公里,南起广州石围塘,经三眼桥、佛山、小塘至三水。广三铁路与西、北江航运连接,成为是当年通向粤西、粤北主要通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州珠江大桥尚未建成,广佛交通受珠江所隔,广州人在珠江对岸、沙面旁边的黄沙码头坐船,到石围塘码头后,再买票坐火车到佛山、三水等地。

  同样,佛山以及南海、顺德的人要来广州也是走这条路线。想当年,佛山人去广州主要有几个去处,一是去人民路、上下九,特别是南方大厦等地买糖果、花布、鞋袜等日用百货,出手重的就是买单车、衣车、手表和收音机。另一个是带孩子去动物园,午餐就在园内食,两个菠萝面包加一支雪批已够奢侈的了。经常乘火车的还有企业供销员和从广州批发衣服、海味、药材返佛山图利的商贩。

  “佛山往石围塘16.5公里,票价1角7分,石围塘去黄沙船票6分钱,去西濠口是1角3分。便宜吗?不见得。因为那时候普通月薪是35元,一家三口去逛广州省城,单纯搭车吃饭,大概要两天工资了!”在伍兆滔老人的记忆中,当时佛山火车站在汾江桥下北侧的铁路旁,候车室较小较旧。旁边是露天煤场和高架水塔,供给火车燃料和用水。火车票没有座位编号,搭火车去广州要做两次跑步冲锋。火车靠站后乘务员拉开候车室闸门,几百个旅客争先恐后奔向火车,为的是占到一个座位。节假日旅客多,火车就多挂两节密封的货厢,厢内装过货物及牛羊,异味大且通风不好,旅客称其为“牛卡”。人们倒不计较没装座椅,苦笑一下就席地而坐了。笨重的蒸汽机车喘着粗气一路奔驰,45分钟后到达石围塘。车未停定,旅客早已挽好行李,拉扶好老人儿童,一下火车就跑步,目标是珠江边的渡客轮船,为的是赶上第一趟船入省城,否则要搭回头的船,那至少也要二十分钟以后了。

  读完这则报道,我翻开羊城晚报的老照片,感受着属于老广佛时代的客运史画:拖家带口、妇女儿童、小商小贩、挑担长衣、番薯大米、草帽花布……如同无声电影中风情的蒙太奇,尽管有些泛黄,却始终夹杂着木棉花的味道。



  一日,我见到一位广州拍客蒙小兔在博客里这样记录着:“那天碰巧遇到一班维护铁路的工人,个个汗流浃背却欢声笑语。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他们看上去十分快乐。有个叔叔让我帮他拍照,说要寄给乡下的儿子看。结果一班人围了过来,一个个拍了照片,黑黝黝的脸上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笑容,让我感动不已。”

  蒙小兔造访的地方,就是石围塘火车站——广州最老的火车站,它也是广三铁路的起点站,如今已经111岁了。

  石围塘火车站位于芳村区石围塘的珠江岸边,当时最盛行的“艇仔粥”在这里尽可饱尝。你也许想象不到,从此站进出的旅客,占当时广东铁路客运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每日平均运送旅客超万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广佛两地交通日益便捷,走铁路来往广佛的人渐少,直至后来取消了这里的客运业务,专营货物的运输。车站西边可以看到一片仓库区,有广西、湖南、药材、储运仓。如今,每天仅有的几班车从石围塘火车站进出,运送着不再紧张的物资。

  老站里,一排样式古朴的木架雨棚非常引人注目。雨棚高约3米,长约80米,呈南北向,一直延伸至珠江码头边。据说这个雨棚自建站以来就从未改变过。原来,当年出站换乘轮渡的旅客就是在它的庇护下走进码头,免去了雨淋日晒之苦。旧站台旁,百年前铺设的铁轨仍保留有一段,这段长近300米的铁轨比一般的铁轨稍细,表面已锈迹斑斑。这是机车养护的支线,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每天仍有火车开到这条支线上进行日常保养。

  如果你沿着铁轨走到分岔路口,便会看到一个小巷子,拐进去别有洞天,里面包含的许多惊喜和趣味。这里以前是车站员工的生活区,盘旋进入,幽深曲折,瓦黑墙矮,老树丰茂,让人很难想象在广州这座大都市中竟然还有一片如此安逸恬静的区域:蝉鸣不绝,肥猫卧地而眠,街邻时而静对,时而倾谈……感谢岁月将它留下,供我们细细回味。

  有网友建议,规划“石围塘铁路主题公园”,主张以铁路为主题,将这里打造成一块怀旧地界,附带休闲、观光、旅游和饮食等功能。据说,当地区政府的工作人员还在不久前专门考察此地。相信,石围塘老站将有它新的愿景和使命。

  ……

  上周,我收到蒙小兔的留言:“照片洗好了,我刻成光盘给叔叔送去,可惜那天他轮休了,不过工友们很热情地帮我转交,也分享着他的快乐。希望叔叔在乡下的儿子能感受到父亲这份爱。”

  只言片语,却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

  TIPS

  铁路专用线

  铁路专用线是指由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管理的,与国家铁路或者其他铁路线路接轨的岔线。铁路专用线仅是一条线,其长度一般不超过30公里。铁路专用线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为解决企业或者单位内部的运输需要而修建,曾在保障物资运输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

  拆铁轨

  抗战爆发后,工人们日夜开工,将石围塘至佛山双轨拆去一轨,佛山至三水路轨则全段拆除,令日军无法利用这个珠三角运力大动脉。战后重新铺设,1946年9月全线恢复通车。

  票价

  上世纪50年代从广州到佛山的票价是1角8分,从广州到三水则需5角;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分别升为1元和3元。那时的火车票是长5厘米、宽3厘米的粉红色底、黑色字的硬纸票。

   小编感言

  在历史的进程中,并非每个时代都能幸运地留下一些痕迹。几十年后,正当人们感慨与之相关的翘楚大多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却发现,仍然有一些厚重的符号被固执地留存下来,成为那个时代的线索和记忆。

   
来源:
人民铁道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11-15 17: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