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48|回复: 20

转发 被高估了的高铁新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9 11: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高估了的高铁新城——《瞭望新闻周刊》
| 冯奎

京沪高铁线上已建、将建的新城,近20个,几乎是一站一新城
  春节假期,探亲访友,来来回回乘坐了数次高铁,经过几个高铁新城。
  京沪线上的一个高铁站,离市区25公里。出了车站,打车30分钟。这30分钟路程,一路畅通。沿路两侧,隔一段就有大幅的广告标语牌,刊登着招商信息。远处稀稀拉拉是几个没拆净的村庄,一片绿油油的麦苗长在了现在的建设用地上。
  当地朋友说,这块地几十平方公里,规划工业、旅游、商业、现代农业等项目,规划人口三十多万。
  后来我又看了一座高铁新城,情况类似。这些加剧了我对高铁新城的怀疑态度。这两地,高铁站修建已有三年。三年间高铁新城的建设除了拆迁、征地之外,带动了周边房价上涨之外,实质性的项目与效果并没有多少。
  三年前我想,谁会冲着高铁新城而去?三年后,我依然觉得,我们的雄心太大、目标太高,高估了高铁新城的美好前景。
  一是高估了人流与人留。当初京沪高铁修建通车之后不久,主要因为客流量不够,停运将近1/3的车次。一些高铁站,平时日均一两千。这一两千人多数是回老城探亲访友。就算是来旅游,那也是到老城去看看古迹,高铁新城还是空城一座,能有什么让人留下来?
  二是高估了一厢情愿的吸纳资源的能力。某地方领导给我看了规划图,都是画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沿着高铁新城向当地的新城集聚的粗粗的箭头。他们回避了另外一个方向的箭头,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可能沿着高铁新城,从当地向大中小城市的集聚。春节过后,50%的人还是希望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1/3的人希望到二三级较大城市就业---这个事实反映出当前生产要素的基本流向。
  第三,高估了历史经验的作用。一些领导跟我讲,历史上看,远的像大运河、近的像津浦老铁路这样的交通大动脉为城市兴起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历史不能重演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些似是而非。大运河当时经过的许多城市,本已有一定基础。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一条大运河、老铁路足以改变整个经济地理格局。
  现在的问题是,城市既已形成,已有了自我进化的惯性力量。一些地方有意撇开老城,跳出几十公里再去规划新城。这恐怕不是尊重历史规律,而是想在短时间内与伟大的历史演化进程较劲,与老城巨大的发展惯性较劲。四是高估了本地的独特优势。不少地方制作的高铁新城规划,都强调本地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等等方面与高铁相结合之后,所产生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优势。他们认为这种优势足以让当地的高铁新城产生绝对占上风的竞争优势。
  但要看到,现在全国新城成风,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1.5个新城。京沪高铁线上已建、将建的新城,近20个,几乎是一站一新城。京广高铁也是这样。按照“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出,快速铁路网覆盖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沿交通干级还要出一批新城。如此下来,高铁新城怎么才能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此外,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同样被高估。一些地方领导说,别看现在高铁新城空空荡荡,我们有办法。这个办法,主要就是大集中,也就是通过行政力量,推动人口向高铁新城的新建小区集中、产业向高铁新城的园区集中。
  这些方法,效率高,但问题也很多。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要发挥市场在城镇化中的作用,政府之手应有所节制和约束,这种建设新城的思路是否有悖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呢?
  如果能够清醒地评估各种因素,量力而行,建设一个紧凑型的高铁新城,那么高铁新城值得期许。但不顾现实条件搞出来的高铁新城,前景不容乐观。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11: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阳泉北周边发展建设与2009年石太客专刚开通时相比,也可以说是变化巨大。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4-19 2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4-19 22: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这个单位的头儿原来就是我们单位的,前两年在一起讨论高铁新城,他就持怀疑态度,并举了广州南站的例子,建好好几年,对周边的带动十分有限。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22: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辽东半岛号 发表于 2014-4-19 22:01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这个单位的头儿原来就是我们单位的,前两年在一起讨论高铁 ...

看来主要建高铁是缩短两个城市往来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扩大两个城市的规模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11: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号机车 发表于 2014-4-20 01:11
这个文章说出了一个很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说,不光高铁新城,就连各地的所谓开发区,开发了30年了,与旧城 ...

许多城市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在铁路进入中国初期,铁路的修建自然会选择大城市进行连接,如平汉线、粵汉线、津浦线、沪宁线、陇海线都是主要以连接各省首府为主。由于工业革命性的新兴交通工具的出现,同时铁路在短时期内处于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撼动的地位,因此,依靠铁路出行、靠近铁路方便物流是人们的首选。有条件的中小城市也主动逐渐向铁路沿线靠拢,如石家庄、郑州就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但是现在修高铁是其他交通的方式的补充,而且重点偏向于客流,而没有物流。在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今天,再靠火车拉来一座城市已不现实。一个只有客流,而没有大量物流的高铁,对地方上某些所谓新区的发展振兴作用极为有限。建议在修建铁路车站时能充分考虑,新石家庄站普速、高铁在一起就是方便人们出行的体现(特大城市除外)。对于不常出门的老百姓,如必须换乘,还是喜欢在同一个站完成换乘。例如:出疆车到北京常年紧张,许多买不到票的乘客开始选择k1338先到太原,然后中转到北京。就是认为同站换乘方便。实际上石家庄到北京的车比太原多很多,但由于石家庄北与石家庄站不是同站,而选择较少。毕竟铁路上出行的大量客流绝大部分旅客都不是车迷或铁路爱好者,许多旅客认为换乘是个无奈的选择,是个很麻烦的事情。
发表于 2014-4-20 13: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高铁站太偏了
发表于 2014-4-21 10: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城行不行主要是看产业  物流     而不是客流
发表于 2014-4-21 11: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地媒体对高铁都是大吹特吹
发表于 2014-4-21 13:57: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早年间就大量避免这种东西南北,说明是有教训的。倒不如既有线改客专,新线修货专去或者和直达车混跑
发表于 2014-4-21 14: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某狗来喷
发表于 2014-4-21 22: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号机车 发表于 2014-4-21 22:43
日本修高铁是从方便乘客考虑问题,进而也可以让高铁多拉客多赚钱,中国修高铁是为了从工程中捞取好处,为 ...

引入既有站曲线半径基本都不够,很多拐大弯
发表于 2014-4-22 10: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的不评论
京沪高铁开通不久停运近1/3不是因为这个高铁新城的问题,而是因为CRH380BL全面召回后,车底不够了
后来CRH380BL返回后,运行图又调回去了,到后期京沪高铁的车是有增无减
所以以后铁总应该无耻一点,修高铁直接用原来的车站,普速车给新修一个很偏,改线过去哇
发表于 2014-4-22 10:22: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铁站离普铁站10公里最合适
发表于 2014-4-22 11:17: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huai 发表于 2014-4-21 22:50
引入既有站曲线半径基本都不够,很多拐大弯

线路改造不了的话,上下穿也是不错的选择。只求站位一致
发表于 2014-4-22 11:20: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号机车 发表于 2014-4-20 14:49
是的。现在人们对待高铁和高铁新城的关系,已经不是因为你那里有高铁就去你那里买房,而是看你高铁站离老 ...

高铁站+开发商的嘴,可以救房地产
发表于 2014-4-22 14:49: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ufan001 发表于 2014-4-22 11:17
线路改造不了的话,上下穿也是不错的选择。只求站位一致

石家庄长沙都是下穿市区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4-24 23: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4-25 09:03: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huai 发表于 2014-4-22 14:49
石家庄长沙都是下穿市区

石家庄去过跟台北一样把高铁放到地下去,车站都不用搬家
发表于 2014-4-25 17:37: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辽东半岛号 发表于 2014-4-19 22:01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这个单位的头儿原来就是我们单位的,前两年在一起讨论高铁 ...

当年广州东附近怎么发展起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11-25 06: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