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0|回复: 7

对铁路当下宣传的看法和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0 14: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2011年后,当时的铁道部及各路局下属单位纷纷开设微博,力争抢占自媒体舆论平台。
首先来说,这是一个好事情,从固步自封,到逐步开放、积极的回应各种信息和为网友提供出行资讯。
可以说对于以往铁道部的宣传工作对比来讲,开了个好头。

那么是否铁路系统的微博平台真的达到宣传的效果么?我们通过一些数据来看看,感受下是进步了还是老一套?
@中国铁路 官方微博的粉丝约为120多万可谓不少;
@上铁资讯 粉丝数量约130多万
@北京铁路 约为200多万。

这样粉丝量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并不能算是高的。但是也是具有一定基数的。
但是通过各个微博的转发量来看,区区十几几时的量不能算是传播了。只能算是告知了。

那么回头看看咱们铁路行业的微博都在发些什么?是不是达到有效传播。

铁路微博一般发的内容就是如下几类

一类:铁路一线职工工作:
比如:介绍一线职工如何辛苦、如何抢修、如何服务乘客等等
屏幕快照 2013-07-10 下午2.47.32.png


二类:出行动态信息
比如:指导乘客出行、提供车次变更加开等等信息
屏幕快照 2013-07-10 下午2.49.00.png

三类:铁路货运改革相关
比如:哪里的运量增加,货运如何繁忙等等
屏幕快照 2013-07-10 下午2.51.23.png

四类:中国铁路微博行
比如:一些可提可不提的关于铁路的周边,冠以该活动名称发掘的铁路相关资讯
屏幕快照 2013-07-10 下午2.51.08.png

五类:铁路知识微普及
比如:科普一下这个车站的历史,那个机车的型号、外观等等
屏幕快照 2013-07-10 下午2.51.00.png

六类:似是而非的东西,可有可无的内容。
无非就是晚安、早起、小清新的文字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15: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完了所有铁路类型发布的微博后,我们很容易能够看到铁路微博的发帖的纪律性和规划性。
这是一个很好管理方式。
那么网友是不是买账呢?这个就很直观了。

下面几层楼我们来做做一个对比。大家在看到下面的图片会有什么感受?
1960-80年代
res03_attpic_brief.jpg

1980年代
u=1064193671,3092273825&fm=23&gp=0.jpg

当下
97f6735fjw1e6gty43vjsj20m80etn1i.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15: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乘务员站着倒水倒了几十年了,如果说与民国、抗战、内战时期相比,新中国人民不分你我是可以的。
在当下这个社会上,乘客就是乘客,购买了车票享受的就是乘务员到位的服务。
换句话说,这些是作为铁路行业服务人员的基本工作。作为报酬就是铁路总公司自上而下发的薪水。

从一个片面的角度来来解释的话,你拿了这份钱,就要干这份相应的工作。没什么可宣传的。
我们坐普速车和高铁都知道,热水是要自己接得,没有乘务员会亲自提着水壶挨个倒水。也许个别的动车组有妹妹拿着个保温瓶询问有没有人要水。

作为消费者的话,我看到了你们乘务员倒水的宣传,我上车以后,发现压根儿没有这项服务,这算不算虚假宣传呢?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15: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回头看一看上铁资讯发的一篇关于舌尖上的宁杭微博

屏幕快照 2013-07-10 下午3.14.11.png

该微博在短时间内被转发了360多次,可以说小有成功。
至少这条微博是网友乐于看到的,是能够给网友提供一定有用资讯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15: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中国铁路行业微博在发表微博的时候基本就是自唱自说,自说自家话。
网友不是不看,而是看了就走。紧跟着就是忘记这条资讯。
比如某车站给残疾人提供轮椅、协助病人乘降、解救自杀人员等等等等。

这种事迹固然是好事迹,但是恰恰因为它属于铁路从业人员的本职工作而变得过于普通,不能引起网友共鸣。

那么网友乐于见到,或者说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内容呢?
特别是近期各地大雨,航空延误影响了众多出行人员的行程。那么这个时候,各个铁路局和铁总的微博是不是可以就此做一些文章。
比如:在虹桥机场取消某天9点之后的所有航班后,上海铁路局是否可以通过微博、手机短信平台通知上海地区或者一定区域内的手机用户,说明上海铁路局-北京-长沙加开多少多少趟列车,提醒民航乘客近期及时转乘铁路。一来对铁路市场进一步宣传掌控,而这条短信恰恰是能够宣传铁路积极市场化、服务人性化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16: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亚建设 于 2013-7-10 16:45 编辑

回过头来看近期各个铁路方面的资讯,确实越来越多。比如某局段开放小学生参观活动、开放市民体验交流行等等都是一些积极的动作。但是这些活动并不是一两次就够了的。铁路在我国国民的概念中始终是低端、低价的代表。即便如今高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中坚力量。但大部分地区还在使用普速车辆进行大量的客流输送。

我在这里阐述的概念是一个长时期的点,他需要铁路行业不断地坚持积少成多。
我们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早早进入中国,以至于影响到如今的孩子们提到快餐就知道汉堡包。
所以说,影响的能量是巨大的。填鸭的传播是白搭的。

一、从娃娃抓起:
1、与小学校共建铁路教育课程:
让宣传员、乘务员、车站值班员等等进入学校向小学生基本介绍铁路的运行原理,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等等,在课堂上传播铁路。

2、借鉴美国、欧洲、日本的方式开行教育超短途列车:
适用范围: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等拥有交通车的城市
如利用南京西-南京东的交通车。在承担铁路职工通勤的同时,定期(可以是一季度或半年一次)邀请或与南京周边地市的学校合作,成为短途教学列车,学生在体验乘坐的同时,由铁路职工或宣传专员对小学生进行铁路知识教学。积少成多,慢慢的这些孩子在长大后,对铁路会有更直观更客观地了解。

3、定期开放站段,教教小朋友车站工作人员的职能。
让小朋友在寒暑假期间集体参观车站、观看车站职工的工作内容。如有可能让小朋友体验各岗位职工的工作内容,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结合媒体传播,至少在铁路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是有建树的。


二、与媒体合作,利用好多媒体形式,制作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让亿万中国电视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面吃着晚饭大流口水。
受众的心理被制作人彻底抓住。当然,这是由于中国各族人民都属于“吃货”的问题。

纪录片的缺失,不单单是在铁路行业中的。在中国,多少行业和多少文化都是缺乏纪录片的。
而反观欧美的纪录片:发现频道、国家地理都在用镜头记录欧美国家的点点滴滴。大量实地资料和镜头不用解说词和旁白,观众直观了解了历史、了解了事物产生、发展、终结的过程。

那么我们铁路的除了发现频道做的《CRH380A》,国家地理做的《京沪高铁》之外,就是央视的《家园 再见蒸汽机车》。我们是否有可能与媒体合作,制作一批关于铁路各岗位工作的纪录片呢?是否能够制作一批介绍各个车型的设计生产制造的科普宣传片呢?能否做一批,挖掘中国铁路历史的纪录片呢?恐怕当下是个否定的结果。这些片子反复的播放,不断地开发能挖掘、引申出很多题材。

三、品牌的再树立。
建国初期到CRH引进前夕,人民铁路这个标志,成为中国铁路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品牌。当CRH出现后,CRH的图形化标志成为铁路的一个新兴品牌。如果说当年CRH还是一个寄希望冲出国门的铁路品牌的话,那么这两年的变化就是自废武功。不但品牌的影响力没了,连国内的都搞不定了。


所以说,两个品牌的再树立是作为企业的一个主要的任务。而且是一个系统性的系列。不是单一一个宣传片、几条微博、几个新闻通稿就搞定的。

何为品牌,那就是你这个企业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你是什么形象,你在大众中是什么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靠自身改变的。

纵观航空业,空姐、机长、地勤、机务等等都有自身的独立形象海报。他们可以成为企业形象代言人,可以成为个平面的主角。你的所有文件、所有用品都是企业形象。你的所有广告、所有

企业可以有宣传片,如果那天价宣传片是正版的话,那还说明铁路企业形象做的太......其实在世博会铁路馆播放的那个3D全动画片子,才称得上精品。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16: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我相信,现阶段,铁路是不会制作任何形式的广告的,因为目前各项运输都是供不应求的。当客货运量少了,真正需要与其他运输产生竞争的时候,才会出现不一样的中国铁路。

有句话难听的很,还是要讲:
当你整天吃着饱饭,拿着固定收入的时候,你不会做任何多余的事情。
当没有饭碗了,没有下月收入进账的时候,你就要想辙了。

发表于 2013-7-10 22: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铁路只会“公关”不会“公关”,真正的公关不是与领导的“公关”而是对公共关系的公关。

铁总还是铁老大,他们的宣传让我这个伪车迷极度痛心,可我只是一个安全拍火车都要被赶的小人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10 23: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