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绥化市下起了中雨,可这一点也不影响周立权的心情。作为一名“老插秧客”,周立权已经是第4年乘坐“插秧专列”去三江平原插秧了。不到中午,他就和同村的9个村民来到绥化火车站。他说,火车虽然是晚上5点多才开车,可每年都习惯了早到,这样心里踏实。记者看到,虽然离火车开行还有很长时间,但车站广场的雨棚下已经聚集了大量的“插秧客”。大家有说有笑,讨论着今年的插秧行情,期待着插秧带来的丰厚回报。 17时38分,记者跟随“插秧客”一起乘坐绥化至前进镇的“插秧专列”,感受他们的插秧之旅。
“插秧客”技术含量在提升
随着火车缓缓驶出绥化站,之前找座位放行李的拥挤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大家三五成群地聊起天,哪里有什么活,谁家的工钱高,哪家的条件好,这些话题都能让“插秧客们”兴奋起来。
周立权也和记者唠起了家常。他家在绥化市幸福乡龙泰村,家里有15亩旱田,种的都是玉米,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4年前,他被同村的村民带去建三江插秧,因为收入还不错,从此便开始了每年一次的“插秧客”生活。他说,刚开始去干的是摆秧盘,是给插秧机“插秧”,一天能挣220元左右。渐渐地,周立权发现开插秧机挣得更多,便学起了开插秧机。“去年开的是六排的小型插秧机,一天300元,十几天下来能挣四五千元,快赶上种地一年收入的一半了。”
听到周立权的话,坐在一旁来自兰西县长冈乡长福村的肖广巍接着说,现在最挣钱的是开大型八排插秧机“大洋马”,一天能挣400元呢。如今种地越来越讲究现代化了,机械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插秧客”也得提升自身水平,干什么没有技术都是不行的。
“插秧专列”凸显公益性
对于周立权们来说,低廉的路费、安全的旅程给他们的“淘金之旅”添了一份保险。而这背后则是铁路公益性的体现。
据介绍,插秧季节一到,“插秧客”云集而往,去程客流很大;而前往插秧的农民工一去却需要工作一段时间才能返回,这就造成了“单方向客流”问题。从绥化车务段去年开行的插秧专列去程的客流情况看,去程绥化站上车客流密度较大,而次日在前进镇返程的车体却空空荡荡,客流平均只有5%左右。
哈尔滨铁路局预测,今年开行的齐齐哈尔至前进镇、绥化至前进镇两对“插秧专列”,因受“单方向客流”影响,运输期限内预计亏损50万元。自2000年以来,哈尔滨铁路局开行的“插秧专列”,仅客票收入就损失近700万元左右。
除此之外,“插秧专列”属非图定旅客列车性质的临时旅客列车,运输方向的确定、机车车辆的调配、乘务班次的调整,都对铁路行车组织带来困难。为保证“插秧专列”顺利开行,铁路部门都采取了大范围调整线路施工计划、货物列车为旅客列车让路的方式。
4.5万名“插秧客”奔赴三江
11日5时14分,列车到达终点前进镇站。1760名“插秧客”也开始了在三江平原的插秧生活。在5月8日至19日间,哈尔滨铁路局将开行绥化至前进镇、齐齐哈尔至前进镇两对“插秧专列”。今年哈尔滨铁路局管内预计将有4.5万名农民工乘“插秧专列”赴三江平原,日均运送3500人,高峰期客流将达5300人左右。出行方向集中在新友谊、建三江、红兴隆、换新天、前进镇等5个重点站。据统计,2000年至2013年14年来,哈尔滨铁路局累计运送插秧民工达143万人次。随着我省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插秧客”的人数虽然在逐年减少,但收入却在逐年递增,“现代插秧客们”怀揣着农业技能喜圆“淘金梦”。
来源: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