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轻的李勇伟来说,伸向远方的钢轨,不仅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光荣与梦想,更寄托着他小时候就有的“火车梦”。(2013-04-16新华网)
在儿时,每一个人都有梦想,只不过各自的梦想各自不同,但是方向都是一致的,都是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努力着、追求者、实现着。青藏铁路公司年轻的李勇伟终于圆了自己的儿时梦想――“火车梦”,就是像父辈们那样,成为驾驭铁龙的火车司机。那么,李勇伟为什么小时候就有的“火车梦”?在这背后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还是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其中详情。原来,李勇伟来自火车世家。爷爷李仁超是青海第一代火车司机,上世纪70年代在兰青线工作,驾驶的是又脏又累的蒸汽机车;父亲李文是青藏线一名货运司机,驾驶的是干净卫生的内燃机车;在父辈们深深的影响下,一年前大学毕业的李勇伟,怀着梦想,最终成为青藏铁路公司一名学习司机,他和师傅一起驾驶的是和谐号电力机车。
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人们乘坐的列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飞变化。从绿车皮、红车皮,到动车组、高铁列车,从蒸汽机、内燃机、子弹头,不仅展示了铁路建设发展成果,也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铁路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李勇伟父辈们开车的情景。1983年12月,19岁的李文子承父业,开上了当时最先进的东风4型内燃机车,成为青藏铁路的第一批内燃机车司机。众所周知,青藏铁路格拉段跨越“世界屋脊”,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我们脚下的这条铁路拥有世界海拔最高的车站及冻土隧道,时速可达100公里。”李文说,“作为安全便捷的运输方式,火车可以将更多的货物送进西藏,也可将西藏的产品送往内地。”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多变,行车途中遇到大雪天是常事。每逢这种情况,李文和工友都要把火车停稳,然后下车清扫钢轨上的积雪。李文说:“别说是雨雪了,就是下刀子也得出车。其实与父辈相比,现在的火车设备先进很多,工作环境也改善了。”李文说,开车时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不宜和工友说话交流,时间长了,语言功能退化了,“但是,我已圆了父亲的梦……”
在追忆一下李文父辈在70年代开蒸汽车的情景。在李文记忆里,父亲李仁超的基调永远是黑色,当年每次给父亲送饭,看见他的脸颊被烟尘染成黑色,剩下两只眼睛在打转。这种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有许多蒸汽车在服役着,让人们记忆犹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蒸汽车才慢慢地淘汰,一个个开进了铁路历史博物馆。
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能够当一名火车司机,是一个家族的荣耀。不过,当火车司机是很辛劳的。开蒸汽机车体力、脑力、精力都得跟上,蒸汽火车的大烧炉决定着整个火车的动力,为了让火车跑得快点,得不停送煤。“一趟车200多公里要烧掉10多吨煤,都靠司炉工一铲一铲地送进煤膛”。“在车里,我们‘享受’烟熏的桑拿浴。不像现在的自动化控制,当时火车里没有时速表,凭司机的经验。”李仁超说。在位于西宁市的青藏铁路公司西宁机务段,25岁的李勇伟面对记者采访显得有些羞涩。他说:“也许受到家庭影响,我对铁路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2012年,李勇伟大学毕业。为了实现心愿,他放弃了成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机会,转而当学习司机。
同事反映,小李性格内向,踏实肯学,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情。和许多“80后”一样,小李是一个网络发烧友,在他的QQ空间里,收藏了各种各样的火车机车图片。
“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有一天带着爷爷和父亲一起乘坐高速列车,一同感受真正的‘中国速度’。”李勇伟说,“作为新一代的火车人,自己最大的梦想是早日当上一名真正的火车司机,开动车,驰骋在祖国辽阔土地上。”
青藏高原祖孙三代“火车梦”,一代又一代的司机、一代又一代的火车头变迁,不仅见证了铁路的发展,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近10年的铁路建设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哈大高铁等一条条高铁已经成为中国铁路的“名片”。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因为有着许多像李勇伟那样热爱铁路,把铁路工作当做一个事业、一个追求,并用责任和担当驾驶好铁龙,实现“铁路梦”、“中国梦”并不是一句空话。
来源:火车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