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批狼皮的羊 于 2013-4-24 21:57 编辑
4月15日新华网有一则消息说,徐州高铁东站将开行周末加班车,以满足当地南下客流的需要。据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南下的车票平日只要提前一些时间还是可以买到旅客所需时刻的车票,但是一到周末车票便开始紧张,尤其是周五或者周日好时段的车票,提前一到两天便销售一空。为了满足旅客需要,铁路部门考虑了旅客乘车高峰时段、目的地、客流大小等多种因素,在“黄金"时段增开大编组高铁列车,并将根据开行后旅客的反映确定是否长期运行。 看到这则消息,不禁为徐州东站和上海铁路局的做法叫好。 据笔者所知,列车开行,是一个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见缝插针地确定运行时刻、并下发通知到相关的车辆、电务、工务及客运车站、列车等多个部门,需要调配人员、车辆,在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多次确认。往往一个车站增开一趟列车,沿线所有铁路部门都要做相应的准备,工作量也不算小,因此除非春运、暑运等特殊时期,铁路部门轻易不会增开列车。 增加和减少开行列车非常麻烦,这也导致了过去铁路部门面对客流的波动应对迟缓,往往不如公路那样灵活。有时候客流很大,却不能及时增加列车;等到列车终于增加了,客流又消失了,浪费了人力财力。 高铁的开行,为铁路灵活增减列车提供了方便。现在高铁列车的开行密度还远没有达到设计的密度容量。面对有利的条件,需要改变铁路以往那种不到万不得已不加车的思维习惯。在这方面,上海铁路局以往做的还是不错的。客观原因是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开行列车毕竟方便一些,主观上,上海铁路局机构所在地毕竟是一个国际化大城市,受环境影响,效益观念、经济意识比其他铁路局更强一些。 但即使如此,笔者认为也还没有达到完全贴近市场需求、灵活运输能力配置的程度。当然这些缺憾也有客观原因影响,笔者不愿意苛求。不过随着铁道部的取消和铁路总公司的成立,铁路系统按照市场规律原则、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向是确定下来的。未来铁路走向市场,就要以灵活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算好经济账,不仅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还要提供更多、更适应旅客需求的列车班次,以满足旅客不同时期、不同时间段的乘车需要。通过这些方法,为旅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条件,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在方便旅客的同时,企业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