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我从北京到广州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其中,从北京坐火车到天津花了一天时间。在天津等了半个多月才登船。上船后,经青岛、上海到香港,走了八天八夜。从香港到广州又花了一天时间。如今京广高铁开通后,用8个小时就可以走完全程。抚今追昔,感慨系之。”京广高铁开通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这样告诉记者。
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截至2012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9300余公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的交通格局、经济版图、生活方式、时空观念,都将因高铁而发生变化。近日,本报记者围绕“中国高铁时代”这一话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高铁带动资源快速流动
“中国发展高速铁路是由国情决定的,资源环境的特点是我国选择运输发展模式的关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能耗上来看,只有铁路能大规模地使用电能,水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皆以使用油品为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高铁在人口稠密的中东部地区是最理想的中短途交通工具。
高铁的发展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高铁沿线城市之间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也更容易共享。“高铁在给经济发展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时空环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速流动,从而带动高铁相关产业和沿线地区经济发展。高铁从机车制造到运行服务,有很长的产业链,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在发挥产业聚集作用的同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认为,高铁的发展有助于相关地区和相关行业就业的增长,从而直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薄弱地区的发展以及区域间合作具有重大作用。
交通不畅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认为,高铁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转移,赋予高铁沿线城市更多的发展活力,对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我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高铁沿线的大城市周边将会兴起一批“卫星城”,推动“逆城市化现象”出现,这为解决我国大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以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高铁推动旅游业变革
“正是欧洲铁路的大发展,引发托马斯·库克于1841年组织500多人的团队乘坐火车旅行,成为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副主任宋瑞告诉记者,高铁的快速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大大节省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使得高铁沿线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发展,为休闲时代的早日到来提供了动力和机遇。宋瑞认为,在国内游占主体、散客化成为市场趋势的今天,高铁这种大运力、公交化、全天候的交通方式的普及,将对我国旅游业的不同层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而极大地推动我国旅游发展的变革。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旅游学系教授程遂营对记者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已呈现大众化趋势,国民休闲的大格局正在形成。“人们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少了,而花在景点、购物、休闲、娱乐上的时间相对增多,原来的旅游圈正在慢慢地变成休闲圈。”
“高铁时代的到来,的确会给旅游业带来极大的利好。但是对于这种利好,应有理性的思考和准备。”宋瑞表示,从这几年的实际发展来看,不少旅游目的地和企业在如何抓住高铁机遇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在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游客分析的前提下,主观地推出一些“高铁线路”旅游产品或者所谓的高铁沿线目的地联盟机构,很难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
对此,王琪延建议,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休闲产业必须提供足够有吸引力、高品质的服务,提高高铁沿线城市的接待能力,逐步缓解蜂拥而至的游客对城市的冲击。特别是在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重点支持那些知名度高、能够代表区域旅游形象的优质景区,同时,为适应风起云涌的市场变化,应进行大视野规划,建设一批创意新颖、特色鲜明、能够留住游客的旅游项目,培养一批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强势企业。从需求角度来看,要通过宣传,倡导国民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观念。
高铁给交通管理提出新问题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铁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们的出行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导致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铁管理的压力也急剧增加,使得我国轨道交通管理的发展步伐显得相对滞后。”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韩振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铁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自觉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综合实施各种交通安全管理措施,才能达到交通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
王德荣提出了优化高铁投资模式的建议,他认为高铁建设的投资模式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充分考虑高铁环保节能的公益性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