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2月25日深夜23时,济南铁路局济南工务段探伤工区的职工们手推钢轨探伤仪进行钢轨探伤作业。当夜气温已降至零下17摄氏度,他们脚下踩着尚未融化的积雪,顶着寒风行走在济南东站7股的线路上。
这是一帮被形象的比喻为行走在铁道线上的“流动医生”。由于隆冬季节气温偏低,受热胀冷缩的现象,钢轨容易发生脆性折断。为进一步确保线路质量,防止因钢轨探伤不到位引发的安全问题,这个段强化探伤工作管理,济南、泰安、禹城3个探伤工区的82名职工负责段管内1606公里线路、2159组道岔的探伤任务。他们通过缩短探伤周期、加大探伤班次和加强手工检查等方式,对关键和相对薄弱的重点区段进行不间断的“诊断”。
为了保证钢轨探查无疏漏,这些流动的钢轨“医生”,行进时速始终保持在3公里以内。一个天窗点下来,最多时他们行走近八九公里。对于发现的伤损情况,他们按照要求做好标记,在钢轨上注明检查时间,并通知相关线路车间和工区,根据伤损等级进行观察及更换。因为天气寒冷,职工们随身带着的热水早已冻成了冰疙瘩。(韩振军 闫善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