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摘自“芳草地”的新浪博客)
奋进中的包头客运段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今年是包头客运段建段50周年,在经历了50年的风风雨雨后,包头客运段由1958年建段初期的700人担当一对列车的单位,发展成为有5000多人、固定资产达9311万元、担当23.5对旅客列车的大段,也成为呼铁局唯一担当客运工作的大段。它的经历过程,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也见证了呼铁局的发展之路。
创业之路
包头客运段前身叫包头列车段,1958年5月1日由大同列车段、临汾列车段、太原列车段、第三工程局和铁道部8561部队抽调人员组成的包头客运段正式挂牌成立。建段初期有职工700余人,仅开行一趟包头至太原的133/4次列车。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1958年10月开行了包头东至兰州的101/2次列车和包环列车;1959年4月开行了包头至北京的63/4次列车和包头至永定门的141/2次列车;1961年6月1日正式更名为包头客运段,将原运转车长的职能交给了包头车务段。初期的包头客运段有平房5排34间326平方米,小型机动车3台。由于没有动力设备,列车卧具只靠乘务员家属手工洗涤,洗后晾晒在公寓的院内靠太阳晒干,逢阴雨天,卧具干不了,只好拿到车上晾干;上卧具餐料没有汽车,靠两辆胶皮大车和几辆小排子车,人工拉着取送卧具。客车车型几乎全是21型,木制座位。有的客车没有独立暖房设施,靠蒸汽机车在牵引过程中进行供汽取暖,机车一摘,车厢温度就降下来。市郊列车为简易客车,车厢间互相不能走动,照明靠马灯,冬天点火炉取暖,炉子边上围上栏杆,防止烫伤旅客,上下车均架上木梯,旅客上完后,把木梯搬上车。可以说,那时的乘车环境很艰苦。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包头客运段在安全、服务、卫生等工作中,创造和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经验,特别是六十年代在全路率先开展餐茶具消毒,推广到全路各次列车并总结出“二、四、六”的餐车管理办法,有效地提高了包头客运段的管理水平,受到了铁道部卫生局的表彰,服务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89/90次列车在北方五局列车评比中,被评为“红旗列车”。
60年代包头客运段制定了《班组管理办法》;70年代在“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指引下,客运段对原制度进行了修订,制定了《客运乘务工作细则》,对客运工作的标准进行了细化,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标准,客运工作也随着《客运职工守则》的出台进一步规范,服务工作有了提高,路风工作开始提上了议事日程。
1976年4月,呼铁局成立了第二个客运段即呼和浩特客运段,为自治区铁路发展注入了活力。
发展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同春雨,滋润了大地,包头客运段也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大踏步地前进。1981年包头客运段盖起了一座集办公、生产于一体的综合大楼,改变了过去的生产和办公环境;一个洗涤、熨烫、烘干的小型洗涤车间落成,改变了过去人工洗涤卧具的状态,卧具也变成了由汽车取送,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客车车型也得到了改变,原来的21型客车逐渐被淘汰。旅客列车的评比工作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1984年12月,北京—包头—银川间的169/170次列车成为包第一列清真化列车,被伊斯兰协会称为“穆斯林之家”。包头至北京的263/4次列车于1985年4月15日改为“三八”女子车队,同时聘请包头市长乌杰等6位同志为路风监督员,当年263/4次列车在全路第八次进京列车竞争评比中获直快一组第三名。1986年7月包头客运段针对包头东—乌海西间的507/8次列车,旅客文化生活单调、通勤职工多的情况,开办了“文化车厢”,方便了沿途旅客和通勤职工。507/8次列车乘务员还用蒙、汉两种语言自我介绍和“十字”文明用语,1988年被巴盟盟委、盟公署授予“河套川上文明车”。
进京列车的评比,极大地促进了客运段的工作,一个学习263/4次“女子车队”的风气悄然兴起。263/4次列车于1990年获得进京列车直快一组第一名,之后第二年被评为“红旗列车”,填补了包头客运段无“红旗列车”的空白。
1988年1月,包头客运段正式开行了包头至常州的列车,之后,这趟列车又延长于宁波运行,拉通了江南与大西北的道路。
1991年又将原太原列车延长至西安,并改为直快列车。
在安全方面,采取以岗位责任制和《旅客运输管理规程》为标准对照执行。那时的职工在安全制度上不用人盯人或靠检查保安全,标准化作业的执行为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各车队开行标准化列车,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也确保了安全生产。随着列车开行的增多,特别是在乘务管理上,包头客运段于1988年在部分列车中实行了趟车工次制试点,1989年对全段各次列车实行了“趟车工资”,对剩余工资、奖金进行合理地再分配,改变了过去职工工龄够8年请病假不扣钱的做法,提高了工作效益和出勤率。并两次修订了《乘务工作标准》,使乘务工作的标准更加完善。
在餐营管理上,包头客运段实施了“包死基数、定额上交、利润全留、亏损自负”的承包办法,使一度亏损的餐车开始赢利。
改革之路
随着铁路的改革深入,1999年9月30日,呼铁局客运公司成立,10月20日包头客运段改为“呼铁局客运公司包头客运分公司”,并按照公司管理的模式开始了新的征程。公司按照“构建市场主体、模拟市场经营、参与市场竞争、效益市场取得”的要求,一切工作围绕“市场”开展,并执行“产权清晰、权责明责、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动作模式,实行“内建机制抓管理、外抓树形象”的工作理念。公司集客运和车辆管理于一体,实行公司、分公司两级管理,体制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车辆乘务员归属客运管理后,方便了列车维修,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缺点,车辆下部维修的人员属车辆分公司,过去能及时修的因车辆是一家人,先修好再说,这次分了家,车辆乘务员归属包头客运段管理,凭材料小票领料,如材料费超支,不予领取和维修,一度也使列车上部的质量有所下降。2000年8月,分公司被撤销,实行公司直管车队、车间的一级管理,2002年,客运公司开展了“客运服务质量年”活动,整顿了客运工作,提高了客运服务质量,一度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2003年,为了加强现场管理,在包头地区成立了包头乘务管理中心,中心对客运公司负责,实行对口管理,但人事、财务仍由公司派驻人员担任。乘务管理中心的成立,使包头地区的客运工作直接由中心的领导负责组织,特别是“非典”时期,中心在组织生产、防止疫情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年11月,包头乘务管理中心改为包头客运运营管理中心,车辆部分交回车辆中心,干部实行全解重聘、自报志愿、竞争上岗机制。虽称为中心,但基本上职责与过去的客运段差别不大。2004年5月,随着形势的发展和运输生产的需要,历史近5年的客运公司撤销,恢复了包头和呼和两个客运段。包头客运段经过5年的公司艰难历程,开始恢复“元气”,整章建制,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实施精细管理,使包头客运段的各项工作步入了正常管理的轨道。
2006年3月20日,为顺应铁路局生产力布局调整的要求,原呼和浩特客运段与原包头客运段合并,组成了新的包头客运段,这个分出去30年的段又重新与母段合并,给这个新组建的单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在安全管理方面,包头客运段本着“废旧建新、科学实用”的原则,以精细管理为主线,以系统分工、逐级负责为切入点,制定和完善了一系统安全制度、办法和措施,如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范围,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安全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相关现场卡控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定期检查评价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干部定量完成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发生问题考核追责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现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等,使现场作业情况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观,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惯性问题复发率下降了,安全隐患也逐步得到了消除。
在路风管理方面,本着“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路风工作方针,在沿用以往一些行之有效的路风管理卡控办法和手段的同时,于2005年10月,又以包头—汉口乘务组为试点,推行了“路风源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通过一年多的实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受到了部、局领导的认可,从2007年6月份开始,在全段各次列车上全面贯彻落实此面管理机制,同时大加了对现场的明查和暗访,使全段的路风工作终于走出了低谷。
2008年6月1日,在段领导和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自行研究制定出台了《包头客运段“133”+1管理机制》,填补了多年以来现场检查卡控制度不系统、不闭环、不科学的空白,标志着全段机制建设逐渐完善,各项管理更趋科学,现场控制更加有力,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还在此管理机制中对路风建设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强,相继制定了《包头客运段路风管理实施细则》、《包头客运段路风“警戒线”管理考核办法》、《包头客运段路风问题联责考核办法》、《包头客运段路风百日竞赛实施办法》、《包头客运段路风问题调查、处理及教育管理程序》和《包头客运段路风问题举报管理办法》,这些配套办法,进一步巩固了路风建设成果。
在职工教育方面,他们一直将其放在与安全、路风、服务质量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好抓实,长抓不懈。除严格按全年培训计划抓好既定各项培训任务的同时,他们还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如新工入段、人员转岗、春暑运支援、规章修订、汛期、春秋季、客流增长期等组织进行临时性的培训、考试,凡考试合格人员发放合格证后方可持证上岗。
为不断充实我段的后备车长人才库,激发现职车长提高班组管理、提升自我素质,同时也为一线班组中一些有潜能、有抱负的职工搭建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练氛围,从2005年开始,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原则,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后备车长选拔考试,使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为一线班组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班组长队伍逐步年轻化,管理也逐步正规化。
改革和创新给客运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客车车型大部分为空调车,电暖气、电茶炉给旅客带来了方便,也减轻了乘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列车到达终到站后,均由保洁人员清扫卫生,使乘务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旅客服务的工作中去。
步入2008年的包头客运段,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建设新包客,实现大跨越”的实践中,如何更快地统一全段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营造新的包客精神,建设新的企业文化,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展示形象,已成为改革和时代的迫切需要。新班子到任后,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上升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践行“八荣八耻”和提高干部职工道德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摆上党委和行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加强调研,制定规划,推广典型,既抓软件建设又抓硬件投入,企业文化建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切只为旅客满意”、“服务创造价值,发展缔造幸福”、“内树正气,外树形象”,为每一条标语、每一句口号都反映出包头客运段的企业精神,在机关大楼、职工学习室和各次列车上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氛围。
50年的风雨路,50年的客运情,它凝聚了包客人的智慧和力量,也昭示了一代又一代包客人的奉献精神。伴随着铁路的改革与发展,包头客运段的管理创出了新思路;安全创出了新佳绩;服务创出了新方法。抚今追昔,他们既感慨万千,又豪情满怀。包客人决心在不断的创新中,走好自己的路,因为他们相信,企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魏太原 田海燕
二OO八年九月十七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