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0|回复: 0

上海铁路局:“隧道卫士”的真情感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31 20: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隧道巡守工李颖明立岗接车。
中国网10月31日讯     皖南山区,峰峦叠翠,列车风驰电掣。皖赣铁路就穿梭于这青山绿水间。上海铁路局芜湖工务段4座有人看守隧道,静卧于800里皖赣铁路安徽段,彼此相邻,隔山相望。李颖明、余培境、姚华、朱一松、刘长来等8名隧道巡守工,常年驻守在深山老林之中,和隧道为伴,与寂寞为伍,不舍昼夜守卫着穿山而过的钢铁大动脉。
深秋时节,记者驱车从祁门县出发,沿着崎岖险峻、泥泞、布满荆棘的山路,一路颠簸,辗转来到位于皖南深山的皖赣铁路黄泰山、溶口等隧道口采访,体验“隧道卫士”们在这儿的真情守望。
青丝变白发,一晃二十年
全长666米的黄泰山隧道,处于祁门县芦溪乡境内大山深处,地理条件复杂,平均每天经过列车40列。因此,保障隧道畅通,确保通车安全成为芜湖工务段隧道巡守工李颖明和他的工友们的头等大事。隧道巡守工实行两人轮班制,5天换一次班,意味着从接班时起,一个巡守工就要独自在此工作5个昼夜。
孤独、寂寞、坚守。今年42岁的李颖明,自2004年来到黄泰山隧道,已8年坚守。他说:“我们每天的工作任务是接好每趟经过的列车、定时巡查隧道灯具、及时制止村民和牲畜进入隧道,确保列车安全通过隧道。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可安全的责任比这大山还要重。”
11时许,一趟客车从南至北接近隧道。只见李颖明手持黄色信号旗快步走到屋外,站在指定位置,侧身面朝来车方向,立定、微笑、单手举旗,当列车从身边呼啸而过,他又变换姿势,面对列车,目送旅客平安远离。
接好列车,他折转返回巡守房,拿起笔写了起来。记者这才注意到,墙上醒目贴着“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八个大字,下面是一些巡守工操作规范、行为准则,还有他们自编的安全口诀和每趟列车经过后的登销记记录。
一会儿,在巡守房门前立岗的李颖明,突然发现有一群上山敬香、手扶鲜花等物品的村民行走在铁道线上。“老乡们,走在道心不安全,请赶快下道。”他立即迎上前去,一边劝说,一边扶持她们下道。
巡守工余培境,从1992年来隧道看守至今,一干就是20个年头。他清楚地记得,刚来隧道上班时,他正值青壮年,才三十不到。那时的隧道周边杂草丛生,吃水靠自挑,烧饭靠煤炉。
去年大年三十,恰逢余培境当班。“为了我也能吃上丰盛的年夜饭,爱人提前在家里将年夜饭烧好,并把每样菜都单独挑出一小份,给我带着。上班路上要坐汽车、转火车,还要翻越几座山,等到隧道时,才发现爱人精心准备好的排骨汤竟“不翼而飞”了”。说起那时艰苦的工作环境,余培境眼眶湿润了。
有一年夏夜,狂风暴雨将一颗直径约二三十公分的大树刮倒在隧道口的线路上。余培境发现险情后,迅即通知车站扣停列车,并告知车间,他用钢锯条锯了近10分钟,才将树锯断,推出线路。
当工区抢险人员赶来时,险情已排除,大家都震惊不已。“那次如果不是余培境发现及时,处置得当,后果将不堪设想。”芜湖工务段屯溪桥梁车间党支部书记洪忠回想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青丝变白发,一晃20年过去了。20年来,仅余培境一人就平安迎送列车近30万列,防止多起事故,化解险情,并获得上级表彰奖励。
关爱送进大山,情牵隧道巡守点
倒湖隧道,地理条件异常艰苦。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离隧道最近的村庄,直线距离虽不足5公里,但不通汽车,需要过步行跨过1条河、翻2座山。
1993年起,上海铁路局为方便皖赣线沿途职工上下班和村民出行,特批开行1对6093/6094次列车,每天早发夕归往返对开,站站停车,当地人称之为“小火车”,从那时起至今,这便成了隧道巡守工们上下班唯一选择。
隧道巡守工姚华在此工作近10年。前些年,每天喝的水得自己到山下去挑。“从山上顺着崎岖山路蹒跚而下,来回一趟挑一次水得花上个把小时不说,本来在山下装得满满的两桶水,等到了看守房时已所剩无几。”姚华记忆里有太多苦涩的味道:“也许这是老天在眷顾我们,它知道上山越来越吃力,所以桶里的水就越来越少了。”知道他是在自嘲,于是便打断他,“现在还挑水吃吗?”“现在当然不用了,上级专门派人实地勘察地形,为我们从山顶低洼处接通了水管,还砌了个简易蓄水池,所以现在扁担‘失业’了,嘿嘿。”姚华耸了耸肩,显得很轻松。
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上级组织和领导时刻牵挂着他们。每季,车间领导都会安排时间,来隧道和巡守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年,段领导都会到隧道了解巡守工吃、喝、住、行等方面的困难,想方设法依轻重缓急给予解决。
10时许,到了隧道巡守工交接班的时候。一列“小火车”在离隧道不远处停下,远远看见一个人匆匆下车,手提瓶瓶罐罐朝隧道走来。来人叫朱一松,是来换班的。知道我们来意后,朱一松略显局促。
当记者问起这些年感触最深的经历时,他立马打开了话匣子:“以前上班只能靠带菜,但带菜又有些担心。这是因为巡守房没电、没灶烧不起来,不敢带菜是由于带来的菜没有冰箱难以存放,三两天就会腐败变质,五天当班,三天吃不到一口菜的现象经常发生。”
“现在不同了,我们自己在那边山脚下开荒种些菜,既美化了周边环境,又改善了生活。”朱一松一边指着随身带来的瓶罐,一边指引着记者朝隧道不远处看去:“这几年单位陆续为我们配上了电磁炉、小冰箱、灶具、电风扇,连蚊香、烤炉、烘干机都一应俱全考虑了,吃喝住相比以前,方便多了!”
“有时候因为寂寞,心里会期盼着下一班列车提前来到,我把经过的列车当成自己的老朋友了。”谈起几乎与世隔绝的工作,李颖明乐观地安慰自己。也许当列车呼啸而过时,并不会有人注意到手持信号旗的隧道巡守工的存在,但是面对每趟经过的列车,李颖明说,他依然要保持微笑,每辆安全通过隧道列车的汽笛声都是对他和工友们的最大褒奖。
适应山区生活,携手村民保安全
在溶口隧道巡守点,记者见到正在值班的刘长来。他身体强壮,看不出他有58岁的年龄。“我们在空气清新的深山工作,也是一种乐趣。”他笑盈盈地边操起工友亲手制作的简易杠铃边对记者说:“下班时,我也时常玩玩杠铃和拉力器。”
长期巡守在隧道口边,寂寞与枯燥倒无所谓,可来自蚊虫叮咬,野兽、毒蛇和盲流的侵扰却不容小视。
巡守工刘常来刚到溶口隧道工作,他就亲身体验到了在深山的恐惧。“毒蛇、蜈蚣都很狡猾,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经常会溜到门口或溜进屋内,危险得很呢!前几年,我们有好几个同事都不幸中招,好在事先都专门培训过,且有现成的蛇药,否则后果不敢想象。”刘常来心有余悸地说。
如果说遭遇毒蛇侵袭是预料之中,而来自盲流的侵扰就有些哭笑不得。夜深人静时,一个人独处看守房本已心存胆怯,可经常还会听到莫名其妙的敲门声,不开门则敲门声不断,开门又会面临盲流乞讨的无理纠缠。这样的事,对每一个隧道巡守工来说,经常遇见到,但他们早已对周围的环境由恐惧、胆怯变成了习惯。
作为一个隧道巡守工,经常打交道的人就属当地村民了。尤其是夏天,山间空气凝固,闷热难耐,而隧道恰巧相反,阴凉且路近,很多村民便选择隧道通行。
“携手村民,共保安全,铁路人责无旁贷。”为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巡守工们自发组织起来,利用休班时间,每年选择春、夏两季,主动深入附近村庄,来到田间地头,一方面与村民拉家常,帮助他们干点农活,推心置腹地沟通感情,增进友谊;一方面散发随身带的印有隧道安全知识的宣传单,向他们宣传铁路安全的重要性,讲解隧道禁止通行的目的。要是遇到性情倔强的村民,隧道巡守工们总是用大山一样的宽容胸怀,去包容、去接纳,与当地村民和谐相处,为农民兄弟撑起安全“保护伞”。
久而久之,附近的村民和巡守工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到夏季防洪防台期间,隧道边的村民就会放下自家的农活,主动提着镰刀或铁锨,帮助巡守工砍伐危树、清扫水沟。
日月如梭,巡守工换了一茬又一茬。铁路“隧道卫士”在险峻、寂寞的山谷中工作、生活,用真情承载起责任的重托;在深山、风吹的隧道口边巡守,护卫安全,他们相互感动,感动铁路,感动你我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进站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GMT+8, 2025-5-20 00: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