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iji1979 于 2013-1-6 16:56 编辑
新建铁路广佛环线 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广东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
一、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结论新建铁路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为新建城际铁路项目,牵引类型为电力牵引,设计速度目标值为200km/h。 该工程线路起于佛山西站佛肇城际场东端,出站后上跨贵广、南广铁路,折向南在机场路北侧进入地下,下穿桂丹路、广茂铁路、佛山水道、张槎一路和轻工路后出地面高架行进,在季华路北侧设张槎站。上跨东平水道和吉利涌后向东在汾江路西侧由高架线转为地下线,在东平新城站与广佛江珠线同台换乘。在新城涌东侧出地面后跨越佛山一环、潭州水道,设陈村站后下穿陈村水道进入广州境内。在武广客专广州南站东广场石壁南二路地下设城际广州南车站。在北滘设停车场一座。线路全长35.956km,高架线长16.630km,地下线长16.592km,地面线长2.734km,桥隧比约92.40%。全线共设车站5座,依次为张槎站、东平新城站、北滘站、陈村站和广州南站;设北滘停车场一座。工程拟于2012年开工建设,2016年底建成并试运营,总工期4年。工程投资总额为151.24亿元,其中环保总投资9862.022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0.6%。 本项目施工期的影响主要是对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桥涵、隧道、路基、站场、临时施工便道和场地(含生活营地)等占地和土石方工程以及施工人员活动对沿线土地资源、陆生植物、陆生动物、水生生态、景观以及水土保持等的影响;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隧道和地下车站等站段施工对地下水位和水量产生的影响;其次为施工噪声、振动、扬尘、废水和生活垃圾排放对局部环境形成短期影响。 本项目营运期的污染源产生情况:营运期的噪声、振动源主要是列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营运期电磁影响主要是机车运行时电磁辐射会对沿线邻近采用无线信号收看电视的居民收看电视效果产生干扰;营运期产生的废水主要是沿线各站和动车存车场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COD、BOD5、NH3-N和石油类等; 二、项目周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1.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本项目的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面,环境噪声现状监测主要针对敏感点布点,噪声现状监测覆盖所有的声环境敏感点,监测点布置视敏感点房屋的排列,一般设在工程拆迁后距线路或环控设备最近的敏感建筑窗外1m处,同时在评价范围内不同功能区典型距离处设点,对临近线路的高层建筑对应不同代表性楼层设点。根据线路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学校、医院、村庄的分布情况,依据布点原则进行监测断面和测点布设,共布设19个断面、53个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由于新建广佛城际沿线城市交通道路纵横交错,线路两侧敏感点主要受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因此,评价范围内声环境现状质量较差,环境噪声现状有不同程度超标。本工程评价范围内共19处声环境敏感点,其中学校3处,居民住宅16处,现状监测值昼间为52.2~66.4dB,夜间为46.5~60.4dB。 2. 振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振动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面,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次评价的需要,对沿线振动敏感建筑进行选择性的布点,选择相对于线路的距离、建筑类型等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点,“以点代线”布设监测点。本次共布设23个监测点(其中高架、地面段23个,地下段10个),监测点一般设在距线路外轨中心线最近的敏感点临路第一排建筑物室外0.5m处。监测结果显示,沿线敏感点昼、夜间环境振动级在57.5~69.5dB、55.2~67.1dB之间,均满足GB10070-88 中相应标准要求。 3.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沿线经过的水体主要是佛山水道、吉利涌、潭洲水道和陈村水道。从监测结果总体来看,大多数水质项目都达到相应的地表水质标准,项目沿线经过河流水质总体良好。 5.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本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未曾出现过地裂缝、岩溶塌陷(本区不存在岩溶)、海水入侵、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也未曾出现过有较大影响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 本项目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未见较大的地下水工业污染源,但拟建线路工程位于繁华的珠江三角洲腹地,城市化程度较高,外围工厂企业众多,各类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即排入地表水系,导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表水污染较严重,多数河涌发黑发臭。本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也不例外,尽管评价范围内未见有较大的工业污染源,但拟建线路较远处存在,总之,本次评价范围处于一个已成面状污染的珠江三角洲地带,其地表水水质多数为较差—极差,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其地下水也间接被污染,根据本次环评所取水样分析,评价范围内地下水水质以较差为主,局部为极差,超标离子主要为铁、锰、亚硝酸盐、氨氮,其次为铅超标。 三、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结论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车辆排放的尾气和土石方调配、物料运输等过程产生的扬尘。其中,施工机械、车辆的尾气排放量小,影响范围仅局限于施工机械和施工运输道路周围局部区域;施工扬尘对景观、植物生长、环境卫生等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产生的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机械车辆冲洗水、混凝土拌和场和构件加工厂废水及桥梁、隧道施工产生的施工排水等对水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 (3)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的噪声主要来自土石方、打桩、结构等过程,各种施工机械的噪声级大多超过80dB(A),最大可达到110dB(A)左右,经分析可知,施工机械噪声在无遮挡情况下白天61m,夜间387m时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要求。 (4)施工期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主要的振动影响来自施工机械产生的振动:空压、挖掘、重型车运输、回填夯压等,各种作业、设备产生的振动一般在距振源20m外即可达到70~75dB,本项目在振动敏感点附近施工时,施工机械均置于防护距离之外,以保证振动环境达标。 (5)施工期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废土弃渣、拆迁建筑垃圾和和生活垃圾。其中,施工过程中已通过设置弃渣场和水保措施得以有效的减少弃渣引起的水土流失;拆迁建筑垃圾经收集后统一运送到管理部门指定的受纳场处置;生活垃圾应经收集后交环卫部门处理,不会对周围卫生环境造成影响。 2. 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1)营运期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本工程投入运营后,受列车运行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及社会生活等噪声的共同影响,环境噪声总声级昼间为55.5~64.9dB,夜间为50.9~62.1dB,并较现状声环境昼间增加了0.2~4.1dB,夜间增加了0.3~7.3dB。 (2)营运期振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本工程建成后,高架、地面段振动昼间预测值范围为57.8~64.3dB,地下段落振动昼间预测值范围为38.7~76.8dB,各敏感点昼、夜间振动预测值均达标。 (3)营运期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张槎、东平新城、北滘站、陈村、广州南站的生活污水及北滘存车场的废水,污水排放量为260m3/d,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达标后、生产废水经隔油池和气浮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排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各水质污染物均满足《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 26~2001)三级标准的要求。 (4)营运期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分析评价结论 本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经分类收集后,将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也不直接排入周围环境中,因此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的。 四、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新建铁路广佛环线(佛山西站——广州南站)线路属于线性工程类项目,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主要为地下水水位变化,从而导致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属Ⅱ类建设项目。 2、按《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本项目主要段落处于佛山南海分散式开发利用区,仅局部段落处于佛山南海大沥至顺德勒流地质灾害易发区,此处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咸水入侵与岩溶地面塌陷;建设项目排水量为小—中等,可能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地面沉降,因此,该建设项目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 3、工程分析 拟建线路工程主要包括地面路基、高架桥、隧道三种,地面路基和高架桥段设计采用路基边坡支挡防护圬工程、高压旋喷桩、钻孔灌注桩、水泥土搅拌桩、预应力管桩、抗拔桩等多种工程措施加固和处理,以上工程措施可有效地处理拟建线路地带的软基不良地质条件,但对地下水的影响与扰动很小,不会引起地下水水位的较大改变;而地下隧道段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抽排地下水,为本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区段,又根据其施工方式的不同,确定明挖基坑段为对地下水影响最大的区段。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位与动态) 工程沿线地下水类型仅有两种,分别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基岩裂隙水。工程沿线地下水水位埋深为0.67~4.00m。其中街边往后的平原地带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小于2.0m,仅局部地带较高,如北滘麦家沙村达2.88m;而设计起点至街边段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2~4m。工程沿线地下水的运动特征主要为:接受降雨入渗、地表水渗漏而来的地下水主要垂直向下运动,穿过包气带,进入地下含水层;而后一部分地下水向下游潜流,流动方向主体为自北西向南东,该部分地下水最终排入下游河流;而另一部分地下水由于炎热的天气而消耗于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其运动方式主要为垂直向上运动。 5、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现状 本项目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未曾出现过地裂缝、岩溶塌陷(本区不存在岩溶)、海水入侵、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也未曾出现过有较大影响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 6、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预测评价 根据工程沿线的地质环境条件,结合拟建工程设计施工方案,通过工程类比法、趋势外推法,判定拟建工程可能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类型主要为地面沉降,其中东平隧道段引发外围地面沉降的量为大,影响范围可达700m左右,CK7+100—CK7+700段及CK30+420~CK31+700段引发外围地面沉降的量为中等,影响范围小于500m,其余隧道段诱发地面沉降的量为小,影响范围小,而地面路基段和高架桥段诱发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可能性小。 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保护1、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该项目沿线植被以农田、城镇绿化带和林地为主,从生物量、净生产量和物种数三方面综合考虑,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评价范围内没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没有发现保护植物和受保护的名木古树。 建设项目沿线的动物,除了昆虫之外,脊椎动物的种类并不多,多是广东地区常见动物种类,没有受保护的野生动物。 项目所在区域的浮游藻类以硅藻门的颗粒沟链藻(Aulosira granulata),直链藻(Melosiraspp.)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p.)占优势,几乎每点均有典型的污染指示性及富营养指示性藻类的存在。总体而言,水体的生态环境较差,水体污染现象突出,存在富营养化的倾向。 项目所在地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现状良好。项目沿线景观主要为农业和城镇景观。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项目在施工期对陆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工程占地,使区域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减少1753.32t、779.23t/a,CO2固定量和氧释放量分别减少1246.77/a、935.08t/a,相当于减少可供约89人呼吸的氧释放量。 施工期的噪音、振动、灯光、射线、尘土、空气和水源都会对沿线动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施工结束后,这些影响基本上可以消除,且沿线动物为常见物种,对环境适应性较强,因此该项目对沿线动物的影响不大。 施工期各种生产废水有可能进入水道使得水质变坏,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钢围堰沉放起吊、水中墩桩基钻孔会扰动水体,亦可能损伤水生生物;同时,在河道里建桥墩会不可避免地破坏原有的水生环境,从而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由于该项目的高架桥在跨越河道时多采用单孔跨越,在河道上施工的情况不多,且这些影响在施工结束后基本上可以消除,因此,该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不大。 由于项目建设占用沿线的部分农田、林地和鱼塘,因此项目沿线的农业生产、景观和水土流失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影响都在可控范围内,只要按照各种防护措施进行防护,影响不会很大。 3、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结论 针对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本报告提出了植被补偿措施、生物动物保护措施、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农业生产保护措施、景观舒缓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等措施来缓和和消除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果能按照本报告提出的各项保护措施进行防护,加强项目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绿化建设,做好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将可大大减少或避免项目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4、结论 该项目按现在选定的路线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小,项目选址和建设在生态环境方面保护是可行的、合理的。 六、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与水土保持方案1. 水土保持现状本项目沿线经过佛山市的南海区、禅城区、顺德区、东平新城,广州市的番禺区,根据水利部《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的公告》,佛山市、广州市辖区属于国家级重点监督区;根据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省人民政府授权发布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佛山市、广州市番禺区属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沿线主要为城镇,布设有完善的市政排水、绿化系统,路面大部分都已经硬化。城镇中心区及周边范围布设设施在满足居民生产活动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2. 水土流失分析全线总用地129.80hm2,其中,永久占地62.27hm2,临时用地67.53hm2。沿线经过佛山市的南海区、禅城区、顺德区,广州市的番禺区,占地类型包括耕地、绿地、建设用地、水域等。 经计算,本项目工程建设区域在施工期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2.23万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11万t。运营期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1)车站施工区应该设置围墙,工地出入口应该设置排水沟和沉砂池。桥墩施工过程会产生大量泥浆,通过输送泵运送到地面,经沉淀后须及时外运至指定区域,运输车辆驶出各车站施工区之前须将轮胎上的泥土洗净,确保城市环境的清洁; (2)对于明挖路段,要做好路段两边的围蔽工程,在靠近基坑边缘部位,须设置排水沟。土方开挖后,应首先考虑在基坑内直接运出场外,如必须在地面进行二次转运时,要做好临时拦挡工程; (3)桥墩基础施工时,现场布置要紧凑,临时占地尽可能少,泥浆循环池可布置在桥墩之间的空隙处,材料运输、人力活动可在临时道路范围进行,避免随意占用红线外土地; (4)必须做好泥浆的拦截和沉淀工作,在调查广珠轨道工程时,个别桥墩的泥浆池没有按要求布设,泥浆随地漫流,直接淹没周边耕地,严重影响周边农业生产; (5)钻桩产生的泥浆在不影响周围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情况下,宜采取就地摊放方式处置,但应及时采取绿化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 (6)合理确定施工工序,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基础施工尽量避开主汛期施工,特别要避开暴雨期,以减轻水土流失。 七、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1. 噪声污染防护措施与对策(1)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合理规划和利用沿线两侧区域,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地划分功能区, 逐步改变距线路较近、现状超标严重的敏感点的使用功能。减少在线路两侧达标区域内新建或扩建居民住宅、学校等噪声敏感建筑物,限制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点向噪声源靠近。 (2)加强行车组织管理、优化列车开行方案。 (3)建议结合城镇建设规划、铁路绿色通道建设规划,对沿线线路两侧可利用的空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绿化,采用乔、灌结合方式,种植高大阔叶乔木和低矮灌木丛相结合的绿化带。 (4)根据环境噪声预测结果,结合敏感点规模以及周围地形条件等情况,本次评价共设置声屏障6590延米、隔声窗1500㎡。 (5)设计已考虑在动车存车场场界采用实心砖混结构墙体封闭,墙高为3m,可降低噪声5~6dB(A)。这样既满足了建筑安全要求,又可以进一步降低动车存车场内噪声源对其周边环境的影响。 2. 振动防治措施与对策(1)建议沿线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建设、审批、环保等部门的密切合作,禁止在线路两侧控制距离内新建、扩建、改建新的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建筑。城镇规划管理部门对线路两侧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利用,既有建筑应结合城市建设将其拆迁或改作它用,该区域可规划为城市绿化、仓储或公共设施用地。 (2)为使本工程超标敏感点振动达标,本次评价采取的振动污染治理措施有:共计设置减振段落1665延米,其中设置LORD型扣件690延米,设置钢弹簧浮置板道床975延米;减振总投资1071.5万元。 3. 水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1)张槎站、东平新城站、北滘站、陈村站、广州南站新增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水质满足《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 26~2001)三级标准后排入市政管网。 (2)北滘动车存车场办公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汇同经隔油池处理后的生产废水排入市政管网,水质满足《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 26~2001)三级标准后排入市政管网。 4.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1)沙堤隧道与陈村隧道段采用地下连续墙进行止水,并需根据基岩风化程度的差异合理安排连续墙的深度,在连续墙的街头部位,建议采用其他止水措施如搅拌桩等进行处理。 (2)东平隧道段地下水富水性为中等,基坑深度大,建议设置多层(至少两排)止水措施,并采取多种止水措施混搭的方式,同时,每一种止水措施的结合部位需重点处理; (3)开挖前进行止水效果检验,合格方可施工,若不合格,应修补后方可进行开挖; (4)开挖前,应进行观测孔布置,观测孔需覆盖潜在地面沉降区域,其中东平隧道段最外围监测孔与基坑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开挖前应有一段时间的监测数据,施工基坑过程中及完工后持续监测; (5)开挖过程中,根据监测数据和新发生的情况合理调整施工方案; (6)注意施工时间,不可为求工程进度,短时间大排量、大降深抽水; (7)若出现外围地面沉降问题,需立即停工,查清原因,进行评估,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即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5.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1)地下车站的风亭位置应尽量远离居民住宅区等敏感建筑,最小控制距离为15米;同时考虑风亭设置在居民区等敏感点的主导下风向,出风口背向居民区,并结合佛山、广州市当地的风俗人情和景观特点等对风亭进行景观设计、绿化遮掩等措施。 (2)地下车站应采用符合国家环境标准的装修材料,这样既有利于保护人身健康,又可减轻运营初期风亭排气异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评价建议北滘动车存车场职工食堂厨房设置专用烟道,将收集集中的油烟采用餐饮油烟净化器处理,处理效率要求达到75%以上。 6.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本项目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是两个站场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经收集后,将运往环卫部门进行统一处理。 八、本线在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修编)》,珠三角区域内将形成“三环八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以此为依托实现珠三角区域的同城化。广佛环线城际轨道交通是整个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连结佛山、广州两市,对于加快广佛同城化步伐有重要意义。本线作为广佛环线的南通道连接佛山西站、广州南站两个区域内大型交通枢纽,并且经过广州番禺区和佛山市中心城区,与广佛两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干道一起构成服务沿线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在整个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中,本段西连佛肇城际,东接佛山-番禺-东莞-惠州城际,同时也和广佛江珠城际相交换乘,不仅是广佛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中东西向交通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程实施后,无废气排放,不占用区域SO2指标。本项目排放的COD主要来沿线各站排放的生活污水及北滘动车存车场产生的生产废水,COD排放量为32.43t/a。 十一、公众参与本次评价中通过采用环境公告、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交流座谈、走访征询沿线各部门、专题论证会、环境公示以及通过报纸、网络媒体等方式告知公众工程相关情况,并征询公众关于本项目的意见及建议。 在本次公众参与调查中,向沿线所经地区镇政府、农业、规划、林业、环保、国土、水利、交通、村委会等有关部门介绍了工程概况等资料,咨询了各单位对本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另外针对沿线受项目建设影响的公众发放了220份公众参与调查表,回收了217份。公众意见调查的结果统计和分析表明,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 78%的公众表示支持,22%表示无所谓。调查说明公众对本项目建设普遍持支持的态度。该项目对环境主要影响16%的公众认为来自废水,25%的公众认为来自废气,59%的公众认为来自噪声,5%的公众认为来自废物,9%的公众认为来自其它。总体来讲该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18%公众认为较大,43%认为一般,23%认为较小,14%认为不清楚。 十二、综合结论新建铁路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修编)》,项目选址、建筑形式、桥涵设置符合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划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工程建设及运营将会对沿线一定区域的生态、声、振动、电磁、水等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在设计中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环评中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环保措施和建议,只要这些环保措施的落实与主体工程实现“三同时”,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就可控制在环境所能允许的限度内,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该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