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始有终”
——《黑客帝国》
当听说南京西站真的即将停办客运,改建为博物馆的消息,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黑客帝国》中这句充满着宿命感的台词,是的,该来就要来,该走的总是要走的。
不管是作为一个普通乘客,还是一个“伪车迷”,南京西都是我曾多次造访过的地方。1983年我跟随父母去第一次去上海,就是从这里出发的。那时的我还太小,对于南京西的印象就是矮小而狭窄,远不如南京站宽阔高大,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略显局促的车站所承载的历史内涵。
长大的我逐渐熟悉了这座百年老站的经历,他就如一个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见证过近代中国历史的风风雨雨,曾经辉煌,又归于落寞。作为沪宁铁路的起点,南京西始建于1904年,是南京最早的火车站。起初叫做下关火车站。下关这个地方别看现在破破烂烂,但在清末民国时期说它是南京最热闹的地方也不算太夸张。由于这里是重要的水陆码头,沪宁铁路和宁省铁路又在这里交汇,造成旅馆业、商业和大市场的异常发达,在大马路、商埠街和宝善街一带,商贾云集,洋楼林立,当时人们将下关同南京最繁华的夫子庙进行比较,称作“南有夫子庙,北有商埠街”、“南有秦淮河,北有大马路”。然而,随着交通枢纽功能的衰落,下关渐失往日风光,昔日繁华的“大马路”也渐渐破败。但现在其沿线仍然保留了原江苏邮政管理局、中央银行、南京港客运站、下关火车站等一批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有特色的民国建筑。
原下关火车站(Former Xiaguan Railway Station;南京西站),南京下关车站,位于下关区龙江路8号。初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按当时统一规格“一等站屋”设计,有大小平房18间,建筑面积520平方米。有大厅、票房、电报房、站长房、邮政房、货物经理人房等建筑设施。候车室仅有两小间,木结构屋顶,屋面铺盖瓦楞白铁皮。共有站台三道,分别长216米、229米和203米。1930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对车站进行重建。重建的车站站屋为中间3层、两侧2层的建筑。站屋中部为椭圆形车站大厅。车站站台上盖有雨篷,三道站台均加长,一号站台长396米,二号站台长366米,三号站台长300米。 1947年,国民政府对下关火车站进行扩建。扩建工程由基泰工程司杨廷宝建筑师设计,徐顺兴营造厂建造,当年完工。扩建后的车站,增建了一座呈“U”字形围住原车站的大楼,南北两翼为2层,西面主要入口设计成五孔13米高的大拱门作为入口通至大厅,大厅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面积1.87万平方米,可容纳4000余名旅客。大厅南侧设置行包房、售票处,还有检票口及辅助出入口各1个;北侧为贵宾、邮件用房以及出入口。各种流线布置合理互不干扰,是国际式影响下的产物。由于扩建施工逐段进行,原有站房设备得到保留和利用,故对车站正常运营无甚影响,并且节约了工程投资。1948年,又增建站台1座。
现为南京西站。
100年前的元旦,孙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这里下车,并转乘小火车到总统府就职。1927年北伐军攻占南京,自封为“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军阀孙传芳从这里黯然离开;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仅在车站及附近的宝塔桥等处就屠杀平民3万多人;附近曾经尸积如山;1946年6月23日,上海和平请愿团在这里遭到国民党特务暴徒围攻殴打,史称“下关惨案”……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1969年,南京站建成通车,这座显赫一时的车站终于冷清了下来,从此它只承担南京始发客车的任务,(一段时间北上西去的车还恢复到浦口站始发),而随着南京站的改扩建,铁路股道的增多,南京西的始发功能也被弱化,现在只有9.5对车了。
其实对于我这样从小居住在城南的南京人来说,去南京西坐车是不太方便的,对它,我也不如对中华门站那样熟悉,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感情。
1990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好友在这里送别一个广州到南京借读的同学去上海(彼时南京尚无直达广州的车,要到上海转车)。记得那个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好像是刚下过雨,在这老旧的站房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当时我们一帮同学还在站前合影的,可惜这照片再也找不到了。
2008年,我加入海子,正式成为一名“伪车迷”,不久后就经历T112和K594离开南京西,一部分南京车迷也自发前去送别(陆教授似乎也在其中吧),我虽然没有亲自去南京西送别它们,但也仍然能感到那浓浓的离愁别绪。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乘坐7102从中华门到南京西成了南京的文艺青年们的“小清新”之旅,每到周末或假日,7102都会有一批人在南京西乘降,这时,南京西又会短暂的热闹一下,但大多数时候,它是静悄悄的。
如今,南京西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的离别与聚散之后,终于轮到送别它自己了,就让我这篇短文来送它一程吧!
[ 本帖最后由 eskare 于 2012-3-13 14:3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