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6|回复: 0

为列车飞翔插上翅膀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4 17:38:29 | |阅读模式
他谦和儒雅:“院士的称号是个荣誉,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责任和使命。”    他胸怀宽大:“时代为铁路提供了机遇,希望铁路领域出更多的领军科技人才。”
    他自信从容:“为中国铁路科技进步感到骄傲,正在大踏步地走出去,让世界分享铁路科技成果。”
    这就是何华武——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给记者留下的印象。


作为中国铁道部总工程师兼客运专线总设计师,何华武主持并参与了百余项铁路干线、站场与枢纽的勘察设计与设计指导;致力于高速铁路系统设计、综合交通枢纽客运站、构建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领域研究及工程实践。在高速铁路线路高平顺、高稳定性技术方面,取得线路空间线形、线形精确定位、无砟轨道及高速道岔等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京津、武广、郑西等高速铁路,创造了世界铁路350km/h的最高持续运营速度,旅客乘坐平稳、舒适,中国高速铁路后来居上,技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在铁路站场与枢纽技术方面,取得客运站、编组站、枢纽等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枢纽,解决了城市发展与铁路枢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与避免安全风险的多项难题;此外,他还主持并参与完成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工程,创造了世界客货列车共线运行铁路运输速度、密度、重量之最,提速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008年,何华武荣膺何梁何利奖与詹天佑大奖;2009年,经过多次遴选,他被推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般殊荣,他是如何得到?又将如何自处?带着崇敬,也揣着疑窦,记者如约走进了何华武院士位于铁道部办公主楼的工作间。
    推开办公室的门,西墙壁上那两张醒目的“全国铁路线路示意图”和2008年调整后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首先闯入记者的视线。因书籍资料、研究报告及设计文件侵占着每一方空间,简朴的办公室略显拥狭。衣着朴素的何华武站在其间,笑容可掬、神情亲切,流露出谦和儒雅的学者气息。
    院士是这样脱颖而出的
    调查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简称为“两院院士”)是我国最有科学技术成就和最具创造力的科学家群体。2008年最新统计表明,自1955年至2007年,我国只有1855人增选为“两院院士”。这对于拥有 13亿人口之众的泱泱中华大国来说,可谓凤毛麟角!
    何华武,这位生长于天府之国的巴蜀学子在成为院士的道路上经过了哪些历练?他以洗练的语言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简历:在西南交通大学铁路运输工程系完成大学学业;在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方向是车站与枢纽现代化,1982年研究生毕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即投身于基层实践,在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当上了勘察队员,进行新线、既有线测绘,外业、内业工作使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并成为同一届毕业生中第一个专业设计负责人、技术队长与总体设计负责人。在这看似平凡的工作经历中,何华武增长了才智,验证了理论,积累了丰厚的基层工作经验。他认为:“工程科技离不开‘科学研究、实验验证、工程实践、推广应用’这四大环节,这条路无捷径可走。”
    言出践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90年,通过首批机关工作人员招考,何华武进入铁道部工作。先后担任项目工程设计主审,负责多个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在这些工作岗位上,何华武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铁路事业的前线,一方面要搞关键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深入基层,指导具体工程技术的落实。他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亮到午夜时分,他挥汗如雨的身影曾出现在祖国的多条铁路干线、枢纽现场上……关键技术的形成需要一次次的实验验证,一次次的修改完善,甚至一次次的重新开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何华武的带领下,中国的铁路建设不仅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客货列车共线运行大速度差线形理论,揭示了速度与曲线参数相互关系,提出了参数选取方法,解决了曲线实设超高的难题,使第六次铁路大提速打破国外既有线时速230km的限值,实现了动车组时速250km、5分钟追踪与普速客车、5000t级货物列车共线运行。不仅大幅提高了既有线通过能力,而且为新建高速铁路提供了技术支撑;无砟轨道及轨道精确定位理论,克服了有砟轨道随行车速度提高和密度加大存在轨道蠕动加剧、形位难以保持、养修工作量大、通过能力受限等缺点,解决了线路的平稳性难题,使京津、武广等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开通运营时速即达350公里,创造了世界铁路最高商业运营速度。更重要的是,如此快的速度,车体不晃、人也不晕,一杯水放在小桌板上只微微漾动,旅客们乘坐时感到平稳、舒适;山区复杂地形高速铁路高位选线理论,揭示了坡度、坡长与速度、功率的相互关系,减少了工程数量,降低了施工风险和运营安全风险,武广高速铁路设计446个坡段,其中58个采用了大坡度坡段,在五尖大山、大瑶山越岭区段,在降低施工、运营风险及减少工程投资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成果在贵广、向莆等铁路推广应用;客运站站场优化设计理论,解决了多线引入、列车进路交叉干扰和点线能力协调等难题,北京南、天津、武汉、广州南等站,股道分场设计,疏解了进路交叉、简化了道岔区设置,使到发线能力最大化。
    上述种种铁路建设业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何华武的贡献!同时,也为他参评院士打造了一个较高的、扎实的平台。
    院士增选工作一直是全国工程科技界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大事。谈到获此殊荣,何华武有许多感触。他认为,能获得院士的荣誉,除了自己长期艰苦努力、坚持不懈的毅力,更有国家的培养、人民的抚育,和以刘志军部长为首的部党组带领铁路行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发达铁路网创造的机遇。也是前辈、师长、同事和家人的帮助、教育和支持的结果。取得的成绩,都凝结着参与者、参建者的心血和汗水。
    希望铁路领域出更多的领军科技人才
    评选上院士的何华武,念念不忘与他在同一条战线上工作的战友们,希望能有更多的“铁路人”成为领军科技人才。他动情地说:“中国的铁路事业发展到今天不容易,我们有一定的底蕴,在增强创新能力上做的非常出色,这与很多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希望中国的铁路领域可以出更多的领军科技人才。”
    中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气候变化大,地形、地质情况千差万别,中国铁路在建设中遇到的世界级难题为数不少。由此,中国铁路的发展与进步就站在了世界的制高点上,而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的人何其伟大!
何华武举例说,高原铁路青藏线突破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每一项成果都包含了太多人的辛劳与智慧。而川藏铁路、滇藏铁路的地形、地质特别复杂,工程艰巨,修建难度不亚于青藏线,需要更多的人才去解决环保、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中的难题。中国在琼州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都有修建跨海铁路通道的必要性,在实现超大跨径桥梁结构、软弱地基深水桥梁基础、耐高水压、大直径盾构设备及深水施工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方面需要更多人才去攻克难题。高速铁路系统复杂,相互之间关联性强,影响因素多,为了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减低运营成本,高速铁路普遍采用装备先进检测设备并具备综合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的高速检测列车,对高速铁路设施进行综合检测,世界还没有最高检测速度350km/h的“医生”,填补这项技术空白需要更多人才攻坚克难。
   “这些都是世界级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用工程科学技术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的铁道工程技术便可以进一步领先于世界。而在攻克这些项目的关键环节与若干技术上的难关时,必定会产生很多的人才。”何华武充满自信地说。他认为,铁道行业的多个领域与专业都应培育和产生领军科技人才。
    有创想才会有行动
    谈到当上院士之后的工作规划,何华武的话匣子便打开了。他告诉记者:“院士之衔是荣誉,更意味着新的责任和使命。相对其他交通方式,铁路具有占地少、能耗低、碳排放少优势,增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要构建现代发达的铁路网。中国铁路在完善现代铁路网、修建综合交通枢纽、修建大型跨海通道、国际通道、建设数字铁路以及使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方面大有可为。”
    如何又好又快地实现现代发达、完善的铁路网?他说,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完善快速客运网。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使快速客运网覆盖到50万人口的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省会城市间总旅行时间节省50%以上;其次,是完善西部路网。中国西部亟待加强区际铁路通道,路网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第三,对国家规划的“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内既有铁路完善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进一步强化通道内铁路运输能力和运行品质。
    谈到不久的将来中国要修建的几条跨海通道时,何华武俨然一个大国铁路的总设计师。他站起身来踱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前指点江山、憧憬未来,激情地诠释着中国铁路事业波澜壮阔的明天:应在琼州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建设大型的跨海通道,使海峡两岸的交通更为便捷、联系更加密切。“然而,这些还不够,还要修国际通道,比如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中亚通道;至俄罗斯、朝鲜的东北亚通道、至缅甸等国的南亚通道;至新加坡等国的泛亚通道,等等。”何华武的手指在地图上流畅地划过,一条条铁路轨迹彷佛也日渐清晰……
    关于中国标准国际化的问题,何华武认为:中国的既有线提速、高速铁路、高原冻土铁路、艰险山区复杂地质铁路、重载铁路技术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世界先进和领先水平。“我们在沙特、委内瑞拉、叙利亚等国家都已有在建铁路项目。更多的国家也向我们伸出了合作之手,希望分享中国的铁路技术。”他不无自豪地感慨:“为中国铁路感到骄傲,我们正在大踏步地走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打造‘中华牌’的铁道技术与标准。”
   “而数字铁路、智能运输的实现需要地理信息技术、卫星定位、遥感、智能图像处理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数据库以及信息平台等现代科技的支撑与投入,更需要一个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的团队做事,这并非朝夕间即可完成的伟业。”
    面对如此宏大的目标与浩大工程,何华武有自己的想法。他充满自信地说:“很多事情想都不敢想,就不可能有行动。没有行动,便一事无成。要敢走!没有任何道路是平坦的,既使历尽千辛万苦,也值得!”
    百年轮回,天地佐鉴。20世纪初,詹天佑主持修建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京张铁路。极大地宏扬了国威;21世纪初,何华武和他的战友们又使中国的铁路发展引领了世界潮流。历史,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腾飞;历史,书写了像詹天佑、何华武这样自强不息的中国铁路人的昨天和今天!我们在缅怀詹天佑曾经辉煌的同时,更期待何华武院士所憧憬的美好未来早日驾临,期待他和中国铁路人在中国铁路事业和世界铁路大发展大建设中完成更多更好的惊世杰作!(记者   张春莉 实习记者  周玲)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6-16 07: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