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93|回复: 50

转2007年5月3日南方周末头版文章《“D字头”跨过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5 22:55:42 | |阅读模式
“D字头”跨过了什么

    第六次提速将中国铁路带入高速时代,但随之而来的票价高昂、普通列车晚点、中小车站消失等现象,亦引起部分群体的争议
  4月18日,白色的和谐号“动车组”呼啸而出,载着管理层的厚望、外国人的惊奇、中产阶级的赞叹,将中国带进高速铁路时代。
  与此同时,中国的另一部分也被“跨越”了。包括望车兴叹的低收入者、不少普通客车,以及正在没落的中小站点。对于它们,这辆时代列车也许再没有时间停下来。
  在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半个月之后,最初的兴奋逐渐消弭,而提速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
  
      耗费上千亿的提速
  自2007年4月18日提速起,中国的列车时刻表发生了根本变化。140对“D字头”增开,另外一些车则消失了———北京铁路局:开出动车组60对,停运24对其他列车;上海铁路局:8对动车组上线,20.5对其他车辆停运或调整;广州铁路局的调整幅度更大,停运管内客车55对。其中,约50对广州(广州东)至深圳的特快,全部停运后换成D字头。
  “济南到青岛,原来直达的四趟车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也是D字头。”一位乘客说,“确实快了1个小时,但原来可以买48元的硬座票,现在至少是120元。”而北京至石家庄在换成D字头后,票价也从最低的40多元翻了一倍。
  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宝鸡至西安,D字头二等座位54元,车程是72分钟;普快列车硬座14元,车程约2小时———D字头的速度提高50%,价格则提高至普快的近4倍。
  “商务人士最高兴,他们的时间就是金钱。”一位在上海读书的贫困生说,“对我们这些学生和民工,就算D字头眨眼之间就能到目的地,又有什么用呢?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提速后还能有多少‘绿皮车’可坐。”
  然而,从铁路提速的实施者角度来看,动车组票价高昂,实属无奈。一位参与高速铁路研发的资深专家对《南方周末》记者称,为提速做准备的进口机车、改造线路都是巨额投资。作为“政企合一”的单位,铁道部必须通过提高票价来收回成本。
  据这位专家透露,在吸收消化这些外国技术前,中国共购买了法国、德国、日本的高速列车一百多列,再加上购买机车以及技术转让费,共花费数百亿元人民币。
  线路改造费用也十分惊人,由于考虑到重中之重的安全因素,铁道部花了两年时间对线路进行维修改造。其改造力度超过历次提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曾透露“投入近300亿元”。
  两者相加,铁道部为本次大提速所投入的费用可能高达上千亿元之巨。
  
      D字头“踩车表”
  如此巨资,打造出了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作为第六次提速的标志,这种白色的“子弹头”上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而在实际运行中,D字头列车的“王者之风”亦显示无遗:一位从连云港坐1148次列车到南京转车后,再坐D409去上海的乘客,体验了“冰火两重天”的差别:除了焕然一新的列车设施,出站不到镇江,就“踩”了K293次以及其他快车,正点到达上海。而K293次刚刚“踩”过他乘坐的1148次。
  有网友亦整理出其他车型待避动车组的“踩车表”。比如D131次列车,北京西17:56发,郑州22:43到,“踩”车为11趟:T5、T7、T55……直到1089次。
  那些没有选择D字头的人,为此付出了更多时间。4月23日,从深圳至怀化的N586次列车晚点40分钟停靠广州站。“刚开出这么点距离,就晚了这么多,到怀化还不知道几点呢!”一位下车休息的旅客无奈地说,“路上停了几次,说是给什么车让路。”目前,共有五十多对广州至深圳的D字头列车,在这条线上行驶。
  “慢让快”本是惯例,但因为D字头的出现,关于列车晚点的抱怨在这段时间里更加引人注意。据《金陵晚报》报道,4月18日上午,南京站1034次列车晚点,数趟“K”字头的列车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晚点现象。“这些车子主要是为了给动车组让道,等动车组出站,其他车子才能进来。”一位站台值班人员解释说。
  4月23日18:00-19:30,在广州火车站的电子公告牌上,共显示8趟列车晚点,最长达5个小时。
  有人因此感叹:提速只是最快者的专利。在铁道部这样一个带有垄断性质的“大饭店”里,D字头好比“小炒”服务。在受到目标消费群体热烈欢迎的同时,让原来习惯吃“盒饭”的顾客颇有些牢骚——“盒饭”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时间,都因为优先保证“小炒”服务而受到影响。
  “这次提速,对某些列车的沿途停靠和始发、到达时间,铁路根据客流需求、车站作业条件和列车运行时间,作了一些相应调整。”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说,“但这是为照顾大多数旅客利益,从总体上给更多人带来更快捷的服务。”
  
      中小车站的淡出
  被“踩”的还有那些中小站点。“这是一个铁路线上的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一转瞬间疾驶而过……”袁鹰的《小站》一度入选小学课本。然而当下一代人再读到这篇小学课文时,也许这种景象早已成为历史。
  第六次提速后,列车时刻表上再也找不到“临潼”这个站名。半个月前,来自西安、上海、太原等大城市的46趟列车,还曾在这里停靠。它在73岁时消亡。
  临潼并非消失的小站中最年长的。位于江苏无锡的洛社站(原名罗寺站),始建于1906年,现为四等站。它也于第六次提速后退出历史———此前,共有6趟客车停靠在这里。
  另一些小站则被减少了车次。比如东光———一个河北小站,经停的列车从23趟减为6趟。在京沪线三等站中,它是砍得最多的一个。
  实际上,这样的小站从第五次提速起就开始逐渐淡出。第五次提速取消了大量普通列车,许多四等小站被取消;而这次提速,跨越的矛头直指三等甚至二等车站。以京沪线为例,第六次提速后,在10个二等站和18个三等站中,近70%减少了停靠车次。
  一位铁道部资深专家透露,这次提速的方案与几年前的设计并不完全一致。“原来我们的设计是错开停站,比如京沪高速,可能这趟停天津不停沧州,下一趟就反过来。不会像这次,导致过多小站的减少停靠。”他解释说。
  其实,一些大站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提速前,辽宁葫芦岛有69趟列车停靠,提速后数量减少到46趟。原先直达北京的9趟列车,现剩4趟;唯一开往深圳的列车T188次,不再光顾;途经葫芦岛北站的T94次也已停运,这里又失去了唯一开往广州的列车。葫芦岛是个有着108年历史的一等老站,曾一度风光。
  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对此解释说:铁路不能包打天下,需要与航空、汽车、水运相互作用、综合作用。短途是公路的优势,长距离是飞机的优势。如果要铁路把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全部覆盖,现在没有这样的运输能力。
  但很多铁路的固定消费群体表示,他们很难适应这样的变化:“要是汽车能够替代这些小站的火车,农民工们还用背着大包小包在火车站过夜吗?”
  经济学家则认为,此次提速对于长三角、京津唐等经济高地的资源整合大有裨益。城际交通公交化的加强,将增加资源的利用紧凑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可以想见,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浙江嘉兴或者江苏昆山居住,而在上海上班。或者在上海退休,去无锡、宁波养老。一到周末,从上海发往苏州、杭州方向动车组上的人流明显增多,就反映了这一趋势。
  
      一些大站运力反而减少了?
  对于本次大提速,据铁道部公布的消息称,提速让铁路客运运力增加了18%。
  但从目前部分地区的效果来看,运力的增加并不明显,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黄金周前,无锡火车站拜托媒体提醒旅客选择其他出行方式。这是该站多年来少见的举动。
  4月26日,该站对“五一”最新的客流形势预估出台:该站今年最高日接待客运量为3.8万人次。相比去年减少了1/3.沪宁沿线苏州、常州、镇江等一等或特等大站,均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客运能力下降的情况,无锡站成为“重灾区”。
  该站办公室主任对《南方周末》记者称,“此前的铁路提速,从没出现过客运能力削减的情况。”
  无锡站运力的削减,依然是受此次提速的主角———动车组———的影响。沪宁线本次增开了三十余列动车组,而此前的沪宁线已经作为中国最繁忙的黄金干线之一在超负荷运转。这意味着,为了给“和谐号”腾挪运行空间,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其他列车停运或改线。无锡站此番调整中减少了7列始发列车,包括发往怀化、南宁、宁波等地。该站负责人士称,这些车次经过数年运营,均形成了固定的旅客群。仅此一项,无锡站每日丧失7000人次的客运能力。
  作为补充的沪宁和沪杭区间动车组,目前大部分运行单列仅8节车厢,乘客600座。相比提速前的T字头特快专列1000多人的载客量,虽有十几分钟至数十分钟的时间缩短,但客运能力却下降了一半。
  因为动车组严格控制无座票,以及动车组停靠各站时间从原先的5分钟缩短至2分钟,各站销售无座票的数量急剧下降。无锡站去年每日发售短途无座票约2.7万张,今年则下降约一万张。
  有铁路系统人士认为,以牺牲客运能力为代价来达到快速和舒适,值得反思。
  
      铁路:要公共性,还是市场化?
  矛盾逐渐浮出水面,交锋也开始了。
  D字头的定价是否合法、合理,最先成为焦点。4月18日,就在第六次大提速当天,北京乘客熊伟以D字头列车票价未经听证违反价格法为由起诉铁道部。
  熊伟认为,根据价格法第23条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但铁道部不经过法定听证程序,擅自确定动车组高票价,并取消部分特快、快速旅客列车属于违法行为,请求法院依法予以撤销。
  另一位跟铁道部第六次提速“耗上”的人,是郝劲松。他正忙着到处搜集资料,准备近期提起公益诉讼。2006年,他曾因春运涨价与铁道部对簿公堂。
  对于这次火车提速以及提速后D字头的价格制定,郝劲松认为并不合理。“首先是程序不合法,D字头的价格制定违反了价格法和铁路法。铁道部说他们制定价格,是按照1997年原国家计委颁发的一个部门条例批复的。但这种条例的法律效力低于价格法和铁路法。”他解释说,“其次是结果不合理,D字头的票价远超过特快、普通快车。另外,以前有的车型根本没有提速,甚至更慢了———比如太原到北京的车甚至慢了9分钟。”
  郝劲松认为,更严重的问题是,铁道部没有发布停运和车次改道的情况。增开D字头、取消其他车型,取消了多少、取消了哪些,没有和公众商量。这种做法,就相当于取消了选择低层次出行工具的权利,迫使乘客坐D字头火车,属于强制消费。
  “不要忘了,民众是会用脚来投票的。”郝劲松说。他认为,不少动车组线路开通之后遭到冷遇即是证明。
  4月27日,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对D字头票价作出回应:“动车组列车集中在广深、沪杭、沪宁、京津等城际间开行。与原来特快列车相比,只贵几元到十几元。长途动车组列车公布的票价,确实比特快列车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市场需求,实行打折票价。”

     
     ■专家意见
  “D字头”,让市场去检验

  ●杨洪年 原铁道部规划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经济发展需要速度的提高。提速可以增加运力,也是一次技术跨越,别的国家都在提速,中国不提速不就落后了?
  当初火车慢,大家有意见;现在火车快了,又嫌价格高。现在铁路资源相对还是不足的,铁路提速要调整运营线,肯定要有一批慢车为快车让路,也肯定会有一批小站退出客运,可是不能因为这些原因否定提速。
  低档车原来的运力也就不够,有乘客提出提速可能导致低档车运力更加紧张,这也是需要理解的。现在一部分乘客坐不到火车了,可以去坐汽车,价格也不贵。
  铁路本来就不全是公益性事业,D字头的推出是市场行为和技术支持的结合,价格贵不贵,就让市场去检验。要给它1年左右的时间来适应市场,如果没人坐,铁道部自然会停的。
  
      铁路没有扶贫功能
  ●茅于轼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定价的依据主要不是看成本,而是看供需关系。有人坐就是合理的,没人坐就不合理。所谓听证会决定的价格没什么效力,关键还是要看老百姓买不买。我个人认为,就算是发改委也无法制定价格,市场的供需情况不是一个文件能决定的。
  铁路本不应该承担公益责任。它不像教育、医疗,不是必需品。政府帮助穷人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而不是用铁路来扶贫。铁路应当有一个完全市场??于国家垄断,又缺乏各方的监管,有权力失控的危险。
  提速后,一些收入水平较低的乘客感觉出行不便,这是市场决定的,市场是残酷的。解决的办法是让收入更平衡,而不是由国家来为穷人的出行埋单。
  
      短途列车,“D字头”不应主导
  ●于海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铁路不是一个公益的概念,也非全市场概念。问题的关键是:由一个部委来制定价格是否合理———因为没有经过市场选择。国家垄断产品的定价程序应该更加严格,D字头单方定价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部门借助国家垄断的地位,将国家垄断利益转化成部门利益,不从真正民众承受能力考虑。
  但我们也需要给几个月时间,让铁路部门和公众适应调节。毕竟这种提速是适应我们需要的,这是一种相对快速安全的出行方式。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认为高速列车的优越性只有在500公里甚至800公里以上的远程交通中才能明显体现出来。越短的距离选择的尺度应该越大,D字头不需要占主导地位,但现阶段我们的城际大部分是短途列车,没有充分发挥高速列车的效益。城际之间的高速列车不能只为高速而高速,不能为了一站到达,就略过沿途的中心城市,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对激活沿途点起作用。

[ 本帖最后由 Z67/68 于 2010-1-6 00:3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23:04:55 |
现在对G字头也是这样,支持也好,指责也罢,能想到的,这上面基本都已经提到。南方周末算是比较有水平的媒体了。
发表于 2010-1-5 23:09:49 |
把D换成G,文章何其相似,再看看短短两年后D的争议多了还是少了?那五年之后看G呢?
发表于 2010-1-5 23:15:58 |
能不能找到评论五提开行全软直特的文章?:lol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23:26:34 |
大提速之上的利益问号
新华网 ( 2004-12-07 10:00:13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关于第五次提速的利益问号,事实上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铁路部门耗费巨资提速,是在解决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还是又一个铁轨上的“面子工程”?第二个层面是,铁路提速是不是在劫贫济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宋勿报道 铁路提速到底是为了谁的利益?这是个问题。而这个大问题通过许多小的疑问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铺展开来。     

经济效益之问
      “为什么要一站直达?中途上人,可以提高上座率。”作为一个火车司机,吴向明(化名)的疑问得到了铁路老工程师李飞(化名)的呼应。当记者向许多铁路专家请教为何要发多趟一站直达列车之时,很多人都没有头绪。一位在铁路工作多年的专家摇着头对记者说:“这跟建大广场一样,政绩工程。”至今为止,记者并没有从铁道部门方面听到相关的解释。
      有人做了一个统计,此次提速后,上海到北京一天的软卧车票,从原来的360多张,骤增到3200张。这么大的增幅是否消化得了?李飞说他有一次专门跑到北京站去看这些直达车的上座率。“由于是7分钟发一趟车,我根本就跑不过来。后来发现最多的一趟车有7节车厢是空的,还有一趟车也是5节车厢是空的。”
      关于上座率一直以来是个敏感的话题。相关的数据只是在提速刚刚开始的时候才公布过几次,当时的信息是:形势一片大好。但是相关人士指出,这主要出于几个原因,第一,许多乘客都觉得新鲜,第二,铁路部门组织了一些旅行社的人来试乘。
      8个月以来,上座率的隐忧从一些具体的举措上显现出来。11月份以来,杭州火车站第一次打出了“直达快车票买4送1”的横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铁路专家称,这对于一向高高在上的铁路部门来说还是第一次。另一位铁路上的服务人员不无夸张地告诉记者,北京至扬州的一站直达快车,经常是工作人员比乘客多。
      事实上,开行众多高档直达快车的初衷是要与航空业争夺乘客。据了解,上海市每天航空运输乘客在3500人次至2000人次之间。为了争夺这么一个数字的乘客,铁路部门将火车软卧票增加了将近3000张。而价格上,499元一张的软卧票比起打折的飞机票来说,并没有什么优势。今年以来,上海到北京的飞机票最低曾经卖到380元一张。
      铁路专家对于上座率也是一头雾水。一位专家提醒记者说:“这种从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导致了上座率的问题,而最终却没有一个追惩的机制,只有老百姓的钱白白花掉了。”他提醒记者注意,上海的磁悬浮铁路当时花了89亿,按照每天10000人,每个人50元钱来算,要60年才能收回成本,而这还不算利息和维护费用,但是项目做了就做了,并没有人为此负责。
      前中国铁道部副总工程师、上海铁路局原总工程师华允璋对于第五次提速的效益也有自己的看法。“为了第五次提速,光京沪线就花了40个亿,这还是全国基础最好的线路,花的钱太多了,产生的效益却太小,货运只提高了3%”。在我国目前客货混跑的情况下,为了避让快车,货车的速度越来越慢,货运运能紧张的现状并没有得到解决。
      而客运的运能呢?铁道部的相关官员在提到提速时,都认为提速是保持铁路生存能力的一个重要法宝。而一些专家则对本报记者指出,提速固然重要,但是运能更重要。铁路目前运力紧张的局面并没有因为速度的提升而得到加强,比如提速对于铁路部门春运时的超负荷运转帮助并不大。
      面对社会的质疑,铁道部也予以了回应,他们认为,这次提速并不仅仅是照顾了大城市,对小城市也给予全盘的考虑。

速度为谁而提?
      “之所以有许多人将质疑的对象放在了直达快车上,是因为这次提速除了直达快车外,其它车的提速并不明显,而有些普快甚至比原来更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4月18日铁路第五次提速后,许多人开始纷纷抱怨这次火车提速是劫贫济富。在上海一家贸易公司工作的李辉说,他因为业务关系,经常要去郑州出差,大部分都是乘坐K152次列车。“这车现在是越开越慢,经常晚点,光是在蚌埠站正常停靠就需要25分钟。”为了给那些一站直达的车让路,我们就得在一个站停靠半个小时。
在提速之后,晚点成为许多乘坐非直达特快列车的旅客经常遇到的事情。郑州开往北京的K180次列车,不仅运行时间从原来的8个小时,延长到10个小时,而且还经常遭遇晚点。在北京读研的王女士就向记者抱怨说,5月7日早晨6点多,该车在高碑店站停住,一停就是将近一小时。“眼看着北京就在前面,可这火车就是停着不动,生生地浪费那么多时间。”高碑店离北京近在咫尺。据乘务员解释,停车原因是给“直特”让路。而这种让路的事情在很多地方都发生过。而经常乘坐2089次车从北京回信阳的王宇凡则告诉记者,铁路每提一次速,我回家就要比以前慢一个小时。
      持劫贫济富观点的人的第二个依据是,现在火车是能挂软卧,决不挂硬卧,硬座越来越少。北京人王洋经常在京沪之间穿梭,他告诉记者,原来每天有5趟车有硬卧,现在提速后,只剩下3趟,其中还包括一趟绿皮车。“提速号称是给人民造福,但现在是宁愿让那么多软卧车空着,也不让我们坐不起软卧车的人乘车更方便一点。”
      而来自苏州的许向强则对记者说,原来到苏州的车就只有2节车厢的硬座,现在则干脆全部予以取消,只挂卧铺。

[ 本帖最后由 Z67/68 于 2010-1-5 23:3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23:27:08 |
这篇更讽刺,国际先驱导报可是新华社办的。


[ 本帖最后由 Z67/68 于 2010-1-5 23:30 编辑 ]
发表于 2010-1-5 23:33:04 |
小站纷纷以新XX复出,停车更多了:lol
发表于 2010-1-5 23:44:57 |
当年京沪开直达
质疑声与现在的高铁何其相似
可惜京沪直达车只能成为一种怀念了 性价比极高的怀念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00:17:02 |
这篇是从技术角度讲的,值得思考。

铁路第六次提速起争议 线路难符200公里/时标准

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12月07日
      面对明年的第六次提速,一部分铁路专家仍然心怀疑虑。他们在不同场合针对目前的线路是否符合200公里/时的标准,表示了不同程度的疑问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11月29日,铁道部发展计划司规划处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当前正在建设的六大干线安全标准线,事实上都在为明年的第六次提速做准备。据媒体报道,2005年10月将是这些安全标准线建成的最后时限。
      目标锁定在客车最高时速200公里/时的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在热火朝天的线路改革中如箭在弦,而始终伴随着第六次提速的种种争议也越绷越紧。

越快越晃的中国铁路  
       黄慧(化名)原本是南京到北京最快的一趟列车T65/66上的乘务员,从2004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起,她调至Z49/50。作为在第五次提速中新车的19对“点对点”直达特快旅客列车之一,Z49/50将北京到南京的最短时间由原本的11小时左右压缩到9小时38分。
      “刚到Z49/50的两个礼拜,我每次都被颠得晕乎乎的,后来才慢慢适应。”黄慧说,Z49/50的最高时速接近160公里,比T65/66快得多,在一些速度高的路段,火车就颠得厉害,每次一转弯,人就被火车甩来甩去的。从未尝过160公里时速滋味的乘客,也常常在睡眠中撞“墙”,“所以我们乘务员每次都要提醒乘客,睡觉的时候头得向着车厢的走廊,以免撞头”。黄慧说她之所以被晃得晕乎乎的,是因为轨道不好。
      客车司机陈东(化名)告诉记者,Z49/50所走的京沪线虽然是中国最好的线路之一,在铁路第五次大提速前已经进行了大量改造,却仍然不佳。“轨道不平整,火车就会颠,开得越快,‘上下跳、左右晃’就越明显。”
      “上下跳”和“左右晃”正是威胁火车安全的重要表现,超出范围火车就易出轨。“200公里/时肯定会颠得更厉害,这样的轨道情况怎么能跑?我很为安全问题担心”。
      对于第六次提速安全问题的担心,并非陈东一人。一位多年在铁道部工作的专家说:“中国既有铁路的基础基本上都是160公里/时以下的,如果硬跑200公里/时会十分危险。”

难以脱胎的既有线路
       据专家介绍,2003年6月竣工的秦皇岛—沈阳客运专线是按200公里/时的标准设计的,而广深线以及在第五次提速中改造的部分线路也达到了这一标准。但是,相对于全国铁路6万公里的总长度而言,这些有基础可以跑到200公里/时的路段,不过是很小的部分。
       事实上,为了让更多的线路可以跑200公里/时,铁道部已经花了大血本。铁道部在近日下发的有关提速标准的要求中称,2005年10月前,京沪、京广等六大干线应符合下列要求:全线铺设超长无缝线路,全部更换Ⅲ型轨枕,全线采用一级道砟、Ⅰ型或Ⅱ型道岔,实现线路全封闭、道口全立交,宜林地段建成内灌外乔林带……
       然而,这些努力并不能消除铁道专家们的担忧。“前四次提速中实施的改造工程,都是按160公里/时的标准进行的,当时从未考虑要提到200公里/时,现在即使大力改,也不可能脱胎换骨。”一位在铁道部工作多年的专家表示。

世界难题
       除了难以脱胎换骨的既有基础,另一个让专家们无法放心的则是中国铁路客货混跑的现实。
       既有铁路时速200公里,在国际铁路联盟的定义中,已属高速范围。“在中国这样客货混跑的线路上,既要让货车拉得多,又要让客车跑出高速,这种挑战是史无前例的。”沈之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国外许多国家的高速铁路都是客运专线,客货分开跑,比如日本的新干线。这些年来,国外也有高速铁路开始跑货车,前提条件是那些货车都是轻型的,没有重型车,而中国的货车却是重载的。
       一方面,200公里/时高速列车对于轨道的平顺性要求极高,另一方面,重载货车对于轨道却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这一“悖论”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
      “让客车跑200公里/时,并不一定就会出事,说不定铁道部就能成功,但是,一旦出事,就是大事。在中国这个客货混跑的特殊既有铁路上,谁能确保一定不会出事呢”?


[ 本帖最后由 Z67/68 于 2010-1-6 00:18 编辑 ]
发表于 2010-1-6 09:24:17 |
改几个词继续发,反正现在没人向媒体问责,媒体一张嘴,怎么说都随便~~

让历史发展来验证媒体的那张嘴吧
发表于 2010-1-6 09:30:18 |
胡扯,1148次什么时候走过南京?
发表于 2010-1-6 10:50:32 |
原帖由 砀山铁侠客 于 2010-1-6 09:30 发表
胡扯,1148次什么时候走过南京?

妓者嘛,不必要求苛刻。
发表于 2010-1-6 11:48:07 |
个别地方有点小问题,但写的还是蛮客观的,事实上很多普通车的运行时间的确延长了

解放前沪宁蒸汽机车,3个多小时也能跑到,现在多少车超过4小时
发表于 2010-1-6 11:59:22 |
原帖由 地下铁 于 2010-1-6 11:48 发表
个别地方有点小问题,但写的还是蛮客观的,事实上很多普通车的运行时间的确延长了

解放前沪宁蒸汽机车,3个多小时也能跑到,现在多少车超过4小时

哪个蒸汽机车可以4小时以内跑完沪宁?
发表于 2010-1-6 12:09:22 |
原帖由 老百姓动车 于 2010-1-6 11:59 发表

哪个蒸汽机车可以4小时以内跑完沪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沪宁线铁路设施遭受破坏,行车速度受到极大影响,非但车速没有提高,还因列车进出站秩序混乱,乘车已被视作畏途,客源稀少。抗战胜利初期,一批美国大功率机车作为“善后援华物资”分到各个铁路机务段,其它设备也有更新。沪宁线列车速度开始提升,高速列车“凯旋号”风靡一时,达官贵人、名媛仕女,都以乘得此车标榜身份。1947年更有一段时间开行号称“飞快车”的特快列车,跑完全程不足4小时,最快的只要3小时43分,成为一时美谈。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局混乱,非但“飞快车”无法保持,普通列车运行速度也再度下滑,全程运行时间一直在5小时上下。直到1958年打破3小时40分的纪录,不过那只是作为 “放卫星”的成果,并没有长久坚持下来。
发表于 2010-1-6 12:28:44 |
每次说的话都差不多…… 说了半天 还是G车性价比比较高 Z和D票价贵了这么多 结果速度每块多少
发表于 2010-1-6 12:36:38 |
原帖由 地下铁 于 2010-1-6 12:09 发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沪宁线铁路设施遭受破坏,行车速度受到极大影响,非但车速没有提高,还因列车进出站秩序混乱,乘车已被视作畏途,客源稀少。抗战胜利初期,一批美国大功率机车作为“善后援华物资”分 ...

原来是美国的大功率机车啊,不过貌似没说是蒸汽机车。
发表于 2010-1-6 12:44:16 |
原帖由 老百姓动车 于 2010-1-6 12:36 发表

原来是美国的大功率机车啊,不过貌似没说是蒸汽机车。


中华民国时期制造的“飞快车”& W: D+ |1 s8 V9 C! }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制造,全列设有空调,流线型蒸汽机车牵引,1948年运行沪宁城际
发表于 2010-1-6 12:45:10 |
1947年前后沪宁线上还曾出现两辆自美国进口的流线型车辆,命名为“太湖”号和“西湖”号,装有柴油机驱动,时速达到100公里,欲作为到各个景点的旅行列车。可能因时局关系并未真正开行,直到60年代还停在南京站(今南京西站)。
发表于 2010-1-6 17:45:23 |
每次都是 强烈反对->不了了之 的循环,什么时候能跳出这个怪圈呢?表面上看是没有人抱怨了,可是问题是不是就消失了呢?反正搞了这么多回,我还是坐我的特快。:Q Z也好D也好G也好仍然只是备选,也许是被选?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5-16 04: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