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火车,又叫单滚蒸汽火车,也叫小型蒸汽机车,它原是解放前英国在黄荆沟镇开办煤矿时,用于运输煤炭的。只在矿区内运行。解放后威远煤矿成为省属企业现有的两台小火车是1959年石家庄动力机械厂生产,每个车皮载6吨,与之配套的铁轨距为762毫米,时速约30公里,标准载重为60吨。小火车头前半部分是锅炉,就是火车的心脏,后半部分的上面是燃料,下面是水箱箱——这正是蒸汽机的特别之处。
小火车是我国运用国外技术自行改进生产的蒸汽机车,它以蒸汽机作原动力。蒸汽机曾经引发了机器大生产,它是工业技术革命的里程碑。从1825年世界上出现第一辆蒸汽机车到现在,小火车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50—80年代,小火车曾为威远煤矿的运输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火车之歌
为了缓解运输的压力,1959年,国家建成了一条37公里的成渝铁路支线资(中)威(远)铁路,1961年,又建成了7.5公里的坭河到黄荆沟窄轨铁路,一直延伸到威远煤矿。煤矿先后配置了39台24吨级的小火车,每天成百上千吨优质原煤由小火车运往坭河,再由大火车转运全省各地。
“小火车为四川和内江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人说,没有威远煤矿的煤炭,四川的火车翻不过秦岭,重庆钢铁厂就炼不出好钢。可以说,小火车就是威煤运输的生命线。” 工程师姚嘉渔说。
退休铁路工人肖先果、晏云同等人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威煤最火爆时,煤炭产量最高一天达3000多吨(60吨的火车皮,需要装载五六十个),有10台小火车轮流跑运输,仅小火车及附属铁路的从业人员,如司乘人员、机修工、车务工等就有200多人。
当年能嫁入煤矿,傍上拿工资的矿工,是方圆数百里众多农家女孩的追梦;而嫁个铁路工人绝对是面目姣好姑娘心中的向往!
那时的国营煤矿,工人“上下班坐小火车,周末有电影,生活有保障。日子就像小火车头,只要加足煤,添足水,跑起来雄赳赳,气昂昂的。”机修组长陈明辉说,那些年铁路工人很有些优越感。
还有一些老工人回忆,乘小火车经济实惠,客运票价每人次0.1元,货物全程运价每吨2.60元,矿上每月仅小火纯收入就是一笔很大的数。客运小火车总是车车爆满,热闹非凡。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煤矿步入了老年,资源日渐枯竭,有的矿井封闭,小火车都“趴”下了。昔日10台小火车,如今只剩下两台。卿武平、姚嘉渔、陈明辉等成了小火车的最后守护者。
在老外眼中
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来了,磁悬浮列车来了。小火车现在被人们称为“最后的蒸汽机”、“原生态的活化石”。
今年12月1日,5位蓝眼睛、黄头发的英国人来到黄荆沟,他们是到黄荆沟来寻“根”的,寻找当年工业革命的历史痕迹,看到还在运行、冒着白色蒸汽的小火车无比兴奋,他们又是摸、又是看,不停地拍摄,还与小火车合影留念。
威远煤矿供销公司经理张咏胜说,这群英国人像一群孩子似的看稀奇,他们提出3000元人民币租乘小火车,欣赏沿途风光,中途刹一次车,下车照相,另付2000元人民币。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来深山探望“活化石”的还有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游客。他们带着照相机、摄像机,对着小火车猛拍。有的人不过瘾,索性包了小火车作为“专列”,过一把当年英国王公贵族的瘾,边开边停边拍摄,直到把胶卷和磁带用完。
那些外国朋友坐在简陋的车厢里,晃晃悠悠于蜿蜒曲折的崇山峻岭之间,他们风趣地说这就是“女王的车”,仿佛又回到了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代了。
外国人坐在小火车上,一边欣赏着黄荆沟美丽、迷人风景:幽雅的环境郁郁葱葱的森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边感受这儿丰富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农耕,热情的乡民,纯朴的民风;一边还兴致勃勃地和司乘人员聊着小火车曾经给这个山旮旯带来的兴旺。“好!这儿风光真好,应该把小火车保留下来,我们还要坐小火车。”外国人常常用“夹生”中国话说。
[ 本帖最后由 qq649092451 于 2009-11-26 21:4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