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审查范围
包西线北塬站(不含)至候西线芝阳站(含)段新建线路,全长82.95公里,北源站及相关工程纳入包西线变更设计;候西线芝阳站(不含)至侯马站(不含)段增建二线,全长121.63公里;候西线南永宁车站(含)至张桥站(不含)段电气化改造96.14公里;侯马枢纽、合阳地区相关工程。
二、
经济与运量
(一)设计年度
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二)货运量
区段货流密度表 单位:万吨/年
| | | | | | | 北塬~合阳北
| | | | | | | | | | 合阳北~韩城
| | | | | | | | | | 韩城~侯马北
| | | | | | | | | | 张桥~钟家村
| | | | | | | | | | 钟家村~合阳北
| | | | | | | | | |
(三)客运量
区段旅客列车对数表
单位:对/日
(四)远景输送能力
客车15对,货运12000万吨。
三、
运输组织
(一)车站分布
本线北塬(不含)至侯马段共设白水县、澄城、合阳北、芝阳、韩城、白村、下峪口、禹门口、清涧、河津、百底、稷山、新绛、西贺村、侯马及侯马北等16个站;韩城站为既有区段站、侯马北为既有地区编组站,芝阳按越行站设置,其余车站均为办理客货运作业的中间站。封闭既有刘村、下迪及英山等3处车站。
侯西线合阳北(不含)至张桥改建段共设南永宁、合阳、七峰、醍醐、韦庄、坞坭、大荔、蒲石、陈庄、钟家村及张桥等11个站;其中南永宁、七峰、醍醐、坞坭、大荔等5个车站为会让站,其余均为办理客货运作业的中间站。
(二)车流组织原则
本线以煤炭运输为主。上行为重车方向,主要是庆阳、榆林、黄陵及沿线地区发往月山以远的煤炭,按铁道部“战略装车点”的规划,由装车地组织5000t列车运输至目的地,其他大宗车流尽量组织直通、区段列车运输;剩余车流组织摘挂列车。
空车调配遵循各方向上、下行重空车平衡原则,尽量组织循环车底运输,就近排空,避免空车对流。
(三)线路通过能力
本线按自动追踪组织行车,信号分布普通货物列车按最小追踪间隔时间6分钟设置。
(四)行政、调度区划分
行政区划分:本项目建成后,新建北塬(不含)至芝阳双线段纳入西安铁路局管辖,其它区段维持既有不变。
调度区划分:新建北塬(不含)至合阳北(含)段列车、货运及其它调度纳入西安铁路局调度所相关既有台负责,其它区段维持既有不变。
四、
主要技术标准
(一)铁路等级:I级。
(二)正线数目:双线,既有侯西线南永宁至张桥段单线。
(三)限制坡度:北源至韩城上行6‰、下行13‰;韩城至侯马段6‰;南永宁至张桥段维持既有12.5‰。
(四)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1200米、困难地段800米,个别地段600米。既有线改建地段维持既有。
(五)牵引种类:电力。
(六)到发线有效长度:1050米。
(七)牵引质量:5000吨。
(八)闭塞类型:自动闭塞,既有候西铁路南永宁至张桥段半自动闭塞。
五、
线路、轨道
(一)线路方案
1. 同意采用纵目沟北桥位的线路方案。
2.同意以805米高程设置合阳北站的线路方案。
3.同意采用局部改建芝阳站的北方案。
4.黄河大桥段增建第二线同意采用南侧22m桥位方案。
5.K40+000~K45+000段采用并行既有线的线路方案。
6.K13+000~K15+500段同意采用的绕避守桥设施的线路方案。
7.原则同意候西铁路芝阳至侯马段增建第二线左右侧的选择。
(二)线路平纵断面
1.原则同意线路平纵断面设计。
结合沿线地质资料加深,车站布置、桥隧及高填深挖路基工点等,优化线路平纵断面设计。
2.新建线地段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1200米,困难地段800米、个别600米;既有线增建第二线地段最小曲线半径800米,困难地段不小于600米,个别维持既有;既有线改建地段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尽量改善。
3.既有线增建第二线地段,结合既有桥涵结构,合理确定线间距,确保既有线运行安全。
4.新建线地段线路纵断面尽量采用较长坡段。既有线增建第二线地段结合既有线平纵断面合理采用坡段长度。
线路纵断面竖曲线不得与道岔及缓和曲线重叠。
5.与引黄干渠干扰地段,结合迁改工程,优化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尽量控制拆迁。
6.如意村隧道段,结合地质资料加深,优化线路纵断面设计,尽量改善隧道设置条件。
(三)轨道
1. 本线新建及改线地段采用重型轨道标准设计,铺设区间无缝线路。
2. 正线采用每米60公斤钢轨,铺设III型钢筋混凝土轨枕,每公里铺设1667根,配套采用弹条Ⅱ型扣件;道床采用I级碎石道砟,道床厚度按I级铁路重型无缝线路标准铺设。
3.同意长度大于6km的隧道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
4.既有线拆除地段轨料、道砟充分利用。
(四)按《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30号)的有关规定要求,设计配合建设单位落实沿线立交及道路改移协议,优化立交及改移道路设计。
(五)工务
新建线地段设白水县、澄城、合阳综合保养工区。
既有线增建第二线地段维持既有工务维修机构、方式不变。
根据运营维护需要,新设工务保养工区配备必要的保养及紧急抢修器具。
六、
地质
(一)本设计在深入研究煤矿及采空区对铁路影响的基础上,基本绕避了澄城、合阳煤矿矿区,减少或消除了煤矿与铁路的相互干扰,有力地改善了线路工程地质条件。
(二)涺水河特大桥位于一条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内,下部灰岩地层中可见溶蚀现象,补充定测应对该桥加强勘探和评价,对岩溶发育的墩台基础按逐桩原则进行钻探。
(三)合阳北至芝阳间的张庄隧道、如意隧道,均有较大段落洞身位于土石分界面附近,下阶段应进一步加强勘探,详细落实分界面的位置和高程,查清分界面附近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优化和调整线路纵断面,将洞身尽可能置于界面以下的完整岩石或界面以上的黄土地层中。
(四)北塬至芝阳段线路大部位于黄土台塬及黄土沟壑区,沟谷切割强烈,沟坡陡峻,对于隧道洞口及斜坡上的桥梁墩台应加强调查、勘探和稳定性评价,并采取恰当可靠的工程处理措施。
(五)根据补充地质调查和勘探资料,对隧道的围岩分级进行核对和调整,降低围岩分级应有充分的勘察和试验依据。
(六)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其成果在设计中予以反映和应用。
(七)本线计划地质钻探2479孔-90010m,已完成1140孔-41986m,剩余勘探量比较大,下阶段应结合工程方案稳定情况尽早补充勘探,全面完成完善工点地质资料。
七、
路基
(一)新建正线路基设计技术标准,原则同意按照《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中Ⅰ级铁路相关要求执行。其余站线及相关工程,应按照《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2006)中相关要求执行。
(二)原则同意设计采取的填料设计原则与措施。北塬至芝阳新建段基床底层顶面可加铺一层复合土工膜,以有效隔断地表下渗水流,防止基床翻浆冒泥病害发生。
(三)由建设单位牵头、设计院配合,补充落实全线取、弃土场协议,确认其有效性及可行性,切实稳定取弃土设计方案。检查、核实土石方数量及土石方调配运距。过渡段土石方及涵洞段土石方应注意扣除,避免重复计列。
(四)本线长大深挖方路堑较多,土石方填挖极不平衡,应重视和做好黄土路堑高边坡防护加固设计。结合周边铁路、公路的工程实践经验,合理确定路堑边坡坡率、平台宽度及坡面防护工程措施,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路堑横断面设计和边坡防护设计。
(五)原则同意路堤边坡防护设计原则与措施。其绿色防护设计,应采用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草种、灌木。
(六)原则同意设计采取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设计原则和工程措施。结合地质资料,进一步核实工点段落、长度及工程数量。
(七)K72+700~K73+745穿越阳光集团场区段路基工程,应充分重视和加强施工临时防护加固工程设计,切实保证周边专用线等设施的安全稳定。下阶段应开展施工临时防护工程的工点图设计,明确其设计原则、工程措施与工程数量,补充完善设计。原则同意设计采取的永久工程设计原则与工程措施。
(八)应充分重视弃土场水土保持设计。必要时应设置支挡结构物或坡面防护工程。
(九)路基两侧防护栅栏设计,应按照《铁路线路防护栅栏图集》(通线(2008)8001)的相关规定执行。
(十)其余同意采取的设计原则与工程措施。下阶段应做好路基设计优化和工程数量核查工作。
八、
桥涵
(一)关于各河流、流域的防洪评价可进一步落实协议,同意汾河等桥按照防洪评价提出的水位、堤防高程设桥。对于高标准公路及韩城附近的立交桥的标准及投资划分等应与有关部门协商并签定协议。
(二)本次设计地质钻探工作尚有不足,应补充。有条件的桥址地质可进行挖井基础的优化比较,以节省工程投资。对于处于湿陷性黄土表层的桥址,桥梁建成后要出图整治地表,消除积水条件。
(三)原则同意高墩、大跨连续结构桥梁采取设置阻尼器的方式,分担地震时制动墩受力分配。
(四)原则同意在适宜的地质条件范围,进行成桩后压浆的措施,但设计桩长的减短宜仅考虑清底系数的因素。
(五)新汾河特大桥:同意设计推荐的采用多跨32m、24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单线桥桥式方案,跨越规划大堤处的桥高按满足堤高设计。同意采用圆端形桥墩、T型桥台,均采用桩基础。对于河堤两侧的桥墩基础的设计要考虑加高大堤对桥墩的影响,防汛通道改为堤外通过。
(六)新黄河特大桥:
1.同意设计推荐的桥位方案,即既有黄河铁路桥下游约22m桥位。
2.同意采用154m简支道砟桥面钢桁梁跨越黄河主河道,采用(40+4×64+4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跨越黄河副河槽,其余采用32m、24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单线桥桥式方案。
3.同意采用圆端形桥墩、T型桥台,位于岩石地基上的桥墩台基础可采用明挖扩大基础,其余采用桩基础。
4.同意钢桁梁主桁、纵横梁采用Q370qE级钢,其余杆件和构件采用Q345qE钢、Q235-B.Z钢。
5.同意混凝土道砟槽板按不参与钢梁受力的方式设置,进一步研究混凝土道砟槽板与钢梁连接处的防水处理。
6.进一步研究多联64m混凝土连续梁的抗震设计,尽量不采用阻尼器。
(七)芝水沟特大桥:原则同意设计推荐的采用19孔64m及3孔48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跨越深沟谷其余采用多跨32m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双线桥桥式方案,采用圆端形桥墩、T型桥台,采用桩基础。其中北塬侧的48m梁宜移至第一孔,芝阳侧的48m梁宜研究取消。研究的湿接法和干接法施工方案均为可行,可结合工期暂按干接法方案进行施工图设计。
(八)金水沟特大桥:同意设计推荐的采用(80+3×140+80)m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跨越深沟谷其余采用4孔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双线桥桥式方案,主桥采用矩形桥墩,引桥采用圆端形桥墩,采用T型桥台,均采用桩基础。同意高桥墩作研究和优化设计,要特别重视温度力和施工的可行性。
(九)纵目沟特大桥:采用设计比较方案,即采用(80+2×136+8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跨越深沟谷其余引桥采用多跨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双线桥桥式方案。主桥墩采用矩形桥墩,其余桥墩采用圆端形桥墩、T型桥台,均采用桩基础。同意高桥墩作研究和优化设计,要特别重视温度力和施工的可行性。
(十)大浴河特大桥:同意设计推荐的采用(80+144+8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跨越深沟谷其余采用多孔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双线桥桥式方案,主桥采用矩形桥墩,引桥采用圆端形桥墩,采用T型桥台,均采用桩基础。同意高桥墩作研究和优化设计,要特别重视温度力和施工的可行性。
(十一)上李家湾洛河大桥:同意采用两联(40+64+4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分别跨越在建的包西铁路和洛河其余采用24、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桥式方案。
九、
隧道
(一)同意本线单线隧道建筑限界采用“隧限-2A”,双线隧道建筑限界采用“隧限-2B”。位于车站范围的隧道根据线间距、车站作业及车站设备安装要求合理拟定断面结构。桥台进洞地段商相关专业确定隧道净空断面。
(二)同意本线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原则,应尽量减少洞口边仰坡的开挖,以保护植被和保证边坡稳定。下阶段应结合各隧道洞口地形、岩性、地层风化情况和绿色通道的设计,进一步优化、细化洞口边仰坡和洞门结构的设计。洞口截、排水设施应系统完善,确保洞口排水畅通。洞口位于黄土地层的隧道,应加强排水措施,防止隧道基底产生湿陷性沉降。洞口上方有危岩落石的新禹门口等隧道,应采取稳妥的清除、防护措施,有条件时可适当接长明洞或采用帽檐式洞门结构,确保施工及运营期安全。
(三)同意全线暗挖隧道均采用复合式衬砌,明挖隧道采用明洞式衬砌结构。Ⅲ~Ⅴ级围岩隧道均采用曲墙带仰拱的衬砌结构形式。洞口浅埋、偏压和有国防要求的隧道,可按有关要求适当加强。初期支护的喷射混凝土宜采用湿喷工艺,起拱线以上的系统锚杆宜采用普通中空或组合中空锚杆,其他可采用药包式锚杆或全长粘结式全螺纹砂浆锚杆。所有锚杆均应设置垫板,并确保锚杆体居中。
应进一步优化各级别围岩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设置有超前支护及钢拱架的IV、Ⅴ级围岩地段隧道的拱部系统锚杆可适当减少;黄土隧道拱部可不设锚杆,初期支护喷混凝土厚度可适当加厚,必要时扩大拱脚,应尽量避免施工用水对黄土的扰动,控制变形。同意水平岩层Ⅲ级围岩地段的隧道在拱部设置三肢钢架加强支护。为保证施工安全,同意隧道洞口和明暗交界处采用超前长管棚注浆预支护,IV、Ⅴ级围岩地段的隧道可采用以超前小导管为主的超前支护措施。对可能存在湿陷性的黄土隧道段,暂不采用基底换填处理措施,施工时根据开挖揭示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另行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四)原则同意设计采用的建筑材料标准。即喷射混凝土采用C25号,衬砌混凝土采用C30混凝土或C35钢筋混凝土,填充混凝土可采用C20。采用的其他建筑材料均应提出明确的性能指标,并满足耐久性的要求。对有侵蚀性地下水的隧道,按照腐蚀类型和程度初期支护和衬砌结构分别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五)同意本线隧道的防排水设计采用“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达到《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规定的一级防水的标准。同意隧道衬砌背后拱墙均设置防水板,板后设置环向及纵向排水盲管;环向施工缝可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外贴式排水板等防水措施,纵向施工缝防水可采用中埋钢边橡胶止水带或遇水膨胀止水胶。在铺设防水板之前,应对初期支护的渗漏水情况进行检查,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8。在防排水设计图中应细化防排水系统的施工工艺要求,满足运营期间“可维护”的要求。
对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应核查排水沟的排水能力,并采取加设中心水沟等工程措施,确保隧道内排水畅通。对于单面坡长大隧道,要充分考虑反坡施工工作面的排水方案。在施工图设计中,对地下水特别发育的长隧道,应根据地质勘探情况进行抽排水预设计。因地下水流失可能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隧道段,以及地下水特别发育隧道段宜采取注浆堵水措施,防止大量地下水流入隧道,确保施工安全和运营期间的排水安全。
(六)同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于大于0.1g的隧道洞口及浅埋段按抗震设防设计,设计参数参照有关规范执行。长度大于5km的隧道洞口及洞身浅埋段按《铁路建设贯彻国防要求技术规程》进行加强。抗震设防和国防设防应统筹考虑。
(七)同意长度大于6km的隧道内采用无砟轨道,其余隧道内均采用碎石道床设计。
(八)同意长度大于2000m的隧道设置固定照明设备,其他隧道配备移动式照明设备。
(九)为满足施工组织和施工通风需要,同意部分长隧道设置斜井作为施工辅助坑道。单车道无轨运输辅助坑道的断面可采用5.0×6.0m(宽×高),双车道无轨运输辅助坑道断面可采用7.0×6.0m(宽×高)设计。辅助坑道原则采用锚喷单层支护,辅助坑道洞口及新黄土地段、双车道辅助坑道Ⅴ级围岩段、井底车场以及与正洞交叉口段可采用模筑衬砌。
(十)同意单线隧道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开挖,Ⅳ、Ⅴ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双线隧道Ⅲ、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Ⅴ级围岩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或带临时仰拱封闭的台阶法施工,洞口浅埋、偏压段可采用CRD法或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对黄土隧道的进洞方案和软弱围岩的施工工艺应提出详细要求,确保施工的安全顺利。对全线长度小于1km的隧道宜采用单口掘进,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节约资源。
(十一)应重视本线隧道的地质勘察工作,合理确定围岩分级,准确预测分段涌水量、地下水水位高度,进一步核实隧道地下水侵蚀性,必要时建筑材料应考虑相应的抗侵蚀措施,确保结构满足耐久性要求。施工时应对地下水逐段进行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及时调整抗侵蚀措施。
(十二)对全线地质复杂及地下水发育的隧道均应实施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施工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对可能发生突(涌)水突(涌)泥地段应把超前探孔纳入设计,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工序的要求进行管理。
(十三)下阶段应按照铁道部《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的有关要求对全线隧道进行施工过程的风险评估工作,并制定必要的工程措施和降低风险的预案。
(十四)北塬隧道
1. 为满足施工组织和施工通风需要,同意在DK4+100右侧设置长度约560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一号斜井;在DK6+100左侧设置长度约305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二号斜井;在DK7+600右侧设置长度约310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三号斜井。
2. 隧道DK6+380~DK6+550段埋深浅、地表有常年流水沟,该段中明挖地段宜采用全包防水方案,暗洞段可采用径向注浆封堵围岩节理裂隙。地表采取铺砌处理措施,防止地表水冲刷、下渗,确保运营安全。明挖段施工应避开雨季,并应尽快完成明洞回填、地表铺砌等,确保施工安全。
(十五)张庄隧道
应根据施工组织需要进一步优化辅助坑道的设置方案。可在DK61+000右侧设置长度约330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一号斜井;在DK62+750右侧设置长度约630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二号斜井;在DK65+000右侧设置长度约196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三号斜井。
(十六)如意隧道
为满足施工组织和施工通风需要,同意在DK68+900右侧设置长度约886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一号斜井;在DK70+900左侧设置长度约659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二号斜井;在DK73+300右侧设置长度约438m的单车道无轨运输三号斜井。
(十七)上、下李家湾隧道出口段,距包西线李家湾隧道间距较近,隧道洞口开挖、洞门结构及洞口防护工程应结合既有隧道洞口工程情况统筹考虑。上、下李家村隧道及本线其他与既有线的隧道间距小于20m的隧道,施工前应对既有隧道采取无损检测措施,详细调查既有线工程的施工质量,并据此制定施工防护对策,细化隧道及既有线监测方案,确保施工及既有线运营安全。(本条为黄陵地区工程,是否保留)
(十八)原则同意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方案及相应工程措施。隧道弃砟应充分利用,多余部分应根据隧道附近地形和水文条件,和地方环保、水保等有关部门一起妥善选择、落实弃砟场位置。弃砟场应尽量避免设于冲沟中,必须设置时应进行泄(消)洪评估,并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严防发生洪涝灾害。设计应加强弃砟场的勘察工作并对每处弃碴场进行稳定性评价,设置可靠的永久挡护工程,顶面设置截排水系统,同时对有条件的砟场坡面采取植被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破坏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