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动车组是2007年五一前夕在汉口火车站,我坐晚上的车回合肥,下午早早的来到火车站,就是为了看看动车组。
那个时侯车站对动车组防护很严格:列车到达前就开始对停靠的站台进行看护,站警还得看着站内平交道口,不让人通行。北京西到汉口的动车停靠二号站台,我就在一号站台等着,拿着相机。
CRH2动车组“不声不响”的来了,瞬间的功夫就停稳了,我好奇的拍了几张。过了20分钟,列车又往郑州开,就这样“不声不响”的又走了,除了车体和顶上那DSA250受电弓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其他的都没来及看(比如转向架)。
等到晚上,我坐汉口到合肥的1616次绿皮车硬座回合肥了。那时的合肥铁路,与接触网,与动车组是无缘的。
二
很多事情刚开始都有些“小题大做”,后来就有些“低调”了。
两个月后,我放暑假,这次回合肥我决定坐汉口到泰州的K382,虽然到合肥是凌晨,但它是空调车,而且是快速,快活多了——虽然不能和动车组比。我又一次早早的进了站,这次没带相机,偏偏这次看到很多我喜欢的:武局南段的SS7E和SS9,中铁特货的新式棚车,机械保温车……还有上次拍过的动车组。动车组快要到的时候,我以为又要“戒严”了,哪晓得这次压根就像平常来车一样:站台没人看护了,道口没有站警看着了。后来动车组再来都没人看护了。
没带相机的我有些扫兴,只能把看到的记在脑海里。我来到停靠动车组的二号站台看看,上下动车组的乘客看不到拎着大包小包生活用品模样的,都是背着书包,领着旅行包或公文包,甚至空着手,顶多拎着坤包的。保洁员一边打扫车厢卫生,一边把座椅调个方向。动车乘务员很漂亮,也很端庄,站在那里迎接旅客上车。在开行动车之前,最惹眼的乘务员就是直达特快和一些城际特快的女列车员,如今她们的风光快要被动车乘务员“抢”去了哦。
三
那一年暑假,我和妈妈坐火车把马鞍山、南京和镇江三个江南城市玩了一遍。从南京到镇江我们打算坐早上的车,那个点基本上都是动车,南京到上海连着发三趟动车,分别是D405、D407、D409(现在的D5405、D5407、D5409),只有D409停靠镇江(现在D5409不再停靠镇江了)。
早上从乘务员公寓(我们在南京住的地方)吃过饭,看到一大群穿着职业裙装的美女在公寓大厅集合,我偷偷的瞄了一眼她们的胸牌,上面写道“南京客运段”或“上海客运段”,后来回家查运行图才晓得,D407是上海客运段担当的,D405和D409是南京客运段担当的。
从公寓出发,我们跟着那一群乘务员后面从邮政收发的地方,进了一个地下通道,抬头一看上面写着“邮政车辆专用通道,行人禁入”,但一路上经常看到拎着写有“客运段”或“列车段”箱包的铁路职工走这条路。
三趟动车,每趟车两列CRH2连挂,每列车有几个乘务员,加在一起确实不少人了,一大群穿着职业裙装和高跟鞋的美女一起走的场面实在是壮观,也很吸引眼球,呵呵。我们欣赏美女的同时也不忘记找路——找到了停靠D409的站台。那一年动车组客流不是很大,每趟车都有很多空座位。我们掏出工作证找到那位美丽而又有气质的列车长,说我们到镇江就下车。列车长看了一下工作证,答应了,又说,按道理应该补票的,但路程短,而且客流量不大,就算了,注意列车上面写的各项“使用说明”啊。我说了声谢谢,找了空位坐下。看着窗外的美女们,她们不愧是人间绝色,每一举止间都浸透着一丝温柔。
我对靠背后面的杂志挺感兴趣的,便翻开看看。一位乘务员过来,伸出玉指般的手指着放杂志的地方说,这里有不同的杂志,喜欢的话都可以看看,看完了放回原处啊。好的,谢谢啊,我说。那位列车长过来了,补充似的对我说,没人的话就先坐这,如果有人来了再让吧。我再一次说谢谢,列车长又说,明年合宁铁路通了,合肥到南京和上海都有动车了。
我和动车组第一次“亲密接触”,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乘务员对我们这样“搭便车”的人还是比较友好的,这正如公务礼仪教材说的:礼仪不因对象不同而有差别。
四
合肥铁路实现了电气化,动车组开到了合肥——这是2008年的事情了。合宁铁路通车了,合肥作为泛长三角的城市,到南京和上海更快了。
我和我爸早上从合肥坐到上海,中午在上海铁路乘务员公寓吃了饭,逛逛火车站附近的太平洋百货不夜城店,下午又坐动车回到了合肥。以前来回要二十多个小时的路程,现在一个白天就实现了,而且玩的时间都够了。
动车组客流量和去年比翻了好几番,大多数原来8节编组的都改成16节编组了,几乎每趟车都座无虚席。
每次坐动车我都喜欢留意一下被称作动车丽人的乘务员,这次发现不少乘务员都没有去年看到的那么动人了,当然,她们化了妆,穿着一身职业装,还是比较端庄的。快要离开上海的时候,我坐在车里,站台另一侧还有一列动车,那趟车还未放客,列车长在做准备工作,这是一位男士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来了,孩子卖力的喊了什么,我隔着窗户听不见,看嘴型,像是在喊“妈妈”——孩子脸上幸福的表情能猜得出来。孩子飞似的朝着那位女列车长跑去,扑到她的怀里。列车长高兴地抱起孩子,在孩子额头和嘴角边轻轻的吻了一下。他们大概是一家三口吧,好幸福啊!三个人之间说着什么——我们在车里听不见,只觉得那位本身就美丽的列车长此时此刻特别漂亮——或许幸福的女人总是很美丽吧。或许那位列车长有很多工作要面对,她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史,但她又有美好的生活。
车开了,那温馨的场景离我远去了。
五
2009年合武铁路通车了,而且是动车,对我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我的两个故乡——合肥与武汉的时空距离近了,两地人的心理距离也近了,在武汉,我有很多像亲人一样的老师和朋友,我们以后可以方便的往来,不用再忍受着漫长的旅程。
武汉有美丽的东湖和珞珈山,有怡静的老租界和外滩,还有我的母校,母校里有真心爱过我的老师们,有同甘共苦的挚友……曾经“远在天边”的他们,现如今近在眼前。
毕业回合肥的时候,动车组载着我,飞快的离开汉口,穿越了大别山,来到了合肥。我第一次埋怨火车开得太快了,我还未来及好好的看看武汉,就匆匆的回到了合肥。当我走出动车组的时候,豪华的车厢及舒适的旅程没能掩盖住我一丝惆怅的心。这或许是我第一次在忧伤中坐动车组,以两百多公里的时速离开了另我留念的地方。
六
提到动车组,感受到的,还有隔阂。
现在相当多的动车组乘务员对铁路职工没有了好感,原因据说是曾经有一位铁路职工带着妻子和小孩坐动车没买票,列车长说,你自己不买票就算了,但家属要补票。那位粗鲁的职工不答应,和那位女列车长吵了起来,后来还打了列车长。这个传言得到了初步的证实。那位职工做得实在是过分,首先他就不该打一位女士。后来合宁铁路和合武铁路通动车了,又有一些职工坐“霸王车”,这就不说了,还在车厢里抽烟,而且不听劝阻。后来,铁路职工坐动车组就没那么容易了——除非签票。
那些动车丽人对铁路职工也没有了往日的热情友好,变得像“冷美人”,这种冷艳之美,让铁路职工对动车组有了隔阂。但产生隔阂的主要原因不是这个,而是“某个部门”下了规定,大致意思是铁路职工不买票(或签票)坐动车,查到了,就通报给职工所在单位具体部门,并对其考核(说白了就是扣钱)。以后回家或者出行就增加了障碍。这让我想到了铁路的一个特征:大联动机。这个特征被制定这项规定的部门运用的真是恰到好处!简直是“攘外必先安内”!
话说回来,没有铁路职工的努力奋斗,哪来中国铁路的今天,哪来那些动车丽人稳定的工作和美好的生活?有些铁路职工做的确实过分,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吧,这样无形中把我们和动车组的心理距离拉开了——我们拼搏创造的产物却只能敬而远之!
距离产生美,这里却成了“美产生距离”,美,源自于动车和动车丽人。
七
大山之间的距离是云朵,树木之间的距离是清风,火车之间的距离是闭塞,你我之间的距离是心灵,平时疏于问候并不意味着忘记,诚挚的问候见证我一如既往的心意——这是我的一位被我当做姐姐看待的学长发给我的中秋祝福。她曾是我大学时的辅导员,像大姐姐一样关心着我,让我感受到了类似亲情的感情。她毕业后成为了直达特快乘务员,后来听说她又成为了动车丽人。我们家庭背景不同,但有着一些共同语言,所以感情深厚,但正是因为家庭背景不同,让我与她后来产生了隔阂——就像铁路职工与动车组产生隔阂。
我总是称她“姐姐”——即使是现在有着很深的隔阂,她的美丽代表着广大乘务员的美丽,她对我们这些学弟学妹的关心代表着乘务员对乘客的关心。中国铁路因她的美丽而更精彩——这是我给她送去短信祝福的时候说的。
她和我以及其他曾经感情深的学弟学妹们依旧保持联系,每逢佳节的时候都互相问候,忘却那些隔阂——毕竟大家曾经有过真挚的感情。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仍然喜欢她(不知“喜欢”这个词用的是否得当),就如同作为铁路职工的我们,仍然对动车组有着喜爱之情——虽然提到它有些隔阂。
以上,写于中秋,既多条高速铁路通车和多趟动车开行前后
[ 本帖最后由 地铁魔王 于 2009-10-7 10:4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