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铁路网

 找回密码
 注册进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4|回复: 2

郑州站100岁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1 11:04:26 | |阅读模式
中原新闻网(2004年05月20日16:43)
来源:郑州日报


    编者按:郑州火车站100岁了。
    1904年,第一声汽笛在小小的郑县响起,惊醒沉睡3500年的古城,郑州开始搭乘时代的列车,前进,发展,壮大,繁荣。
    而今,郑州火车站巍峨地耸立在21世纪的时空,承担着更加光荣的任务,同时,也在向人们诉说着他经历的百年风雨历程、百年拼搏抗争、百年沧桑巨变……
    那是一个承载了太多人喜怒哀乐的九曲回肠的故事。
    可以说,郑州火车站的历史,就是郑州发展的历史,郑州火车站每一次脉动,都鼓荡着郑州发展的血液。
    为了纪念郑州火车站建站100周年,从今日起,本版“郑州记忆”系列报道,将推出郑州火车站系列专题,引领读者回到记忆的深处,将一段峥嵘的时光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来。

90年代初火车站

迈入新世纪后已变得雍容恢宏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人挨人、人挤人的春运场景。

到如今豪华的贵宾室候车厅,郑州火车站经历了二十多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年沧桑巨变
    社会在变化,时代在进步,作为“先行官”的铁路也在与时俱进。郑州车站踏着时代的节拍而舞,百年驿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截取了郑州车站两个50年间的三个小镜头,从中透出的是百年驿站的沧桑巨变:
    1904年3月,郑县车站。此时正是树叶吐绿的时候,可从黄河故道吹来的黄风让车站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之中,仅有的一个站台见不到几个人影,放眼远望,到处是黄沙漫漫。两间平房,四股道,几名雇员,每天除了两三趟到站的火车引起的轰鸣声,整个火车站都是静悄悄的。
    1949年8月,郑州车站。18岁的司杰夫学校毕业后到郑州车站报到。当他来到这里时,全站只有一幢房子,里面有十个小房间,用作办公。站台用绿色方木制成栅栏围墙,站内连一个醒目的站名标志也没有。栅栏外是广场,正对着西大同路有五六间平房,是车站在抗战时遭敌机轰炸后补建的,房外墙上写着“郑州总站售票处”。候车都在广场,既没有遮风挡雨的房屋棚舍,也没有供旅客歇息的座位。每天最多只开6趟车,“真是简陋啊”。年轻的司杰夫感叹着去找站长报到去了。
    1999年12月,郑州车站。历时12年的车站站舍改造刚刚全部完成,成为郑州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两个63.3米高的塔楼耸立在火车站广场,气势恢弘。南北长190米、东西宽108.5米、跨越6个站台、覆盖11条股道的高架候车室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是改造前的3倍,结束了春运期间旅客在站外候车的历史。3000多平方米的售票大厅,是改建前的10倍,设有64个窗口。整个车站占地3000亩,站房面积10万平方米。这里从早到晚人车如织,是不眠的郑州闪亮的眼睛。
    进入新世纪的郑州车站,每天接发旅客列车218列,每天过往人流15万人次,旅客、行包中转量居全国铁路之首,全国特等客运站。固定资产3.2亿元,职工近1600人,从1998年连续5年每年增收1个亿。同时,车站有三个全国第一:一个是环境规范,候车秩序井然,全国第一;一个是保洁水平第一;一个是列车供水第一。这是多么辉煌的成绩。
    据车站的老职工回忆,解放初的郑州火车站,站场凹凸不平,杂草丛生,晚上是一片漆黑。工作条件更是艰苦,扳道房内没有电话,工作联系靠口头喊、喇叭传。铁轨上铺的夹板薄如铁片,枕木是小树锯成的。当时工人编了个顺口溜:“地面不平,没有照明,道钉浮起,螺丝松动,钢轨跳舞,枕木吱扭,不出事故,靠天照应”。三台成年累月不修的调车机平均每天仅可编解3至4趟列车。最让人担心的是行车没有最起码的安全保障设备,信号都没有。当时车站的各种设备都是外国货,道钉也不例外,职工们痛心地称为“万国车站”。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铁路建设,郑州火车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同志在郑州站停留时,亲自登上天桥,听取当时铁道部长滕代远对郑州车站的情况汇报,毛泽东同志当即指示:应该把这个站建成远东最大、最完善的车站。此后数十年,不论在国家多么困难的时期,都未停止对郑州站的建设。在郑州站的发展建设史上,历经两次大的扩建改造,一次是1956年,一次是1987年,尤其是1987年后历时12年的扩建改造,真正使车站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
    81岁的杨毓松在郑州车站工作了24年,谈起郑州车站的改造工程他仍然记得很清楚,尤其是候车室的改造。他说,当时由于车站条件有限,旅客候车十分困难,候车都在广场上,夏天烤,冬天冻,刮风、下雨、下雪连个躲避的地方也没有。50年代初,车站因陋就简,用席搭了个棚,才算有了个“候车室”。之后,他们把5分钱的站台票、送票费积攒起来建候车室,先把旧钢轨立起来,上面搭上石棉瓦,然后四面垒上墙,安上门,按东、西、南、北四个发车方向建成4个简易的候车室,旅客候车再不用受罪了。1956年国家拨专款113万元对郑州站进行改造,盖起了全国一流的候车大厅,建成了售票楼、天桥、地道、4座站台、25条股道,旧中国留给郑州火车站的破旧面貌一扫而光,郑州火车站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客流量的逐年骤增,郑州车站的站场设备和站舍都无法满足形势的需要。1987年,郑州火车站的改扩建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89年9月,郑州车站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4亿元,历时12年、车站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改建工程由此拉开了帷幕,1999年底完工,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郑州火车站。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一直非常重视郑州车站的发展,经常到车站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杨毓松举了很多例子:自然灾害时,粮食供应很紧张,吃饭凭粮票,在郑州中转的旅客吃饭成了一个大问题。不能让旅客饿着肚子坐车啊。车站向郑州市求援,市政府想办法让粮食部门给车站供粮。从此以后,一般的旅客凭火车票可买4个烧饼。50年代郑州火车站改建时,车站要绿化,杨毓松向市政府打报告,从碧沙岗公园移来了8棵大柏树。“当时用了大吊车,整棵树先用木板、铁丝固定好,然后吊起来,移栽到站台上,之后还从南曹移来8棵柿树,每年柿子红了的时候,可好看了。可惜‘文革’时都砍光了。”90年代建设郑州火车站主楼时,省政府还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支持。   
    承载人间悲欢
    郑州车站承载着许多人的情和丝,一百年来,南来北往的人们在这里歇脚、出发,她是许多旅客心中温馨的家。而面对那一双双渴望回家的双眸,百年驿站献出的是一颗滚烫的热心,留下的是一路热情的身影。
   
由于运能和运力之间的矛盾突出,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买票难、候车难、进站难、上车难”一直是郑州火车站存在的尖锐问题。今年快70岁的刘大妈提起年轻时挤火车的情景就激动:那时候去北京每天只有一趟车,为了去北京探亲,她一大早就赶到火车站排队买票。可等赶到车站售票处,队已经排得好长了。有时候为买张票,饭都顾不上吃。这还不算难,车站党委副书记姚淑英介绍说,80年代时,郑州到乌鲁木齐每天只有一趟普通火车,高峰时许多人在火车站一等就是三四天,有时一个星期都走不了。由于车少人多,当时车站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托着旅客从窗口爬进车厢。一直到1988年,郑州车站每天接发旅客列车不足百列,始发车也只有十几趟。
    在郑州火车站百年的历史中,有一个事件不能不提——这就是每年的春运。每年春运都是铁路职工的“盛大”节日,这几年,春运的色彩相对淡了很多,人们的出行选择也多了,有汽车、飞机。近几年许多媒体的春运报道最爱用的字是“平稳、有序”,而在上个世纪以前,这还是个奢望。每年春运期间火车站广场上候车的人海成了郑州的一大景观。曾在外地求学的朋友告诉记者,春节回家的过程简直像一场噩梦。买票排队,进站排队,上车排队,到处都是人,让人透不气来。退休的左春秀回忆说,排队买票的人从广场一直排到黄和平,再到大同路,一马路、东方红,有几里地长。由于乘车人多,车站的工作人员就领着旅客转圈,从广场绕到一马路、东方红,有的还走过地下道,绕到中原路上。为此,郑州车站被旅客编成了快板书:郑州站,人真多,最难莫过坐火车。民工流,包袱队,广场好像赶庙会。排长队,转大圈,绕来绕去回起点,千辛万苦到车前,严重超员干瞪眼。有的旅客更尖刻:郑州站,真能干,领着旅客瞎球转。“不转不行,旅客太多,要是一下都放进去,挤死人可咋办。”在进站口,有时车站工作人员不得不抄起大扫把,看到乱挤的人就拍,“怕出事啊。”车站就发生过由于上车的旅客太多,把列车的弹簧压死而使列车无法开动的事。
    巨大的供求缺口,曾让郑州车站“牛气冲天”。铁路内部的人争着往车站调,社会上的单位争着与车站套近乎,联络感情,目的就是为了订票方便。“每天的车票是有数的,为车票的事我们也没少得罪人。逢年过节,来车站慰问、看望的人多了,躲都躲不及。”
    “现在火车票好买多了,除了节假日和一些热门方向的列车,旅客基本上可随到随走,像到北京,郑州站每天始发列车就有4趟,发车时间有早上、下午、晚上,旅客可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就是在最繁忙的春运期间,这几年也没有发生过旅客滞留现象。”售票车间的书记廖晓江说。是啊,现在郑州车站加上16条电话订票线路、17个售票网点,售票窗口达到近百个,预售票时间从提前两天到6天到今天的12天,极大地方便了旅客的出行。郑州车站把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如何为旅客搞好服务上,提出“经营火车站”的理念,推出“五项承诺”,对重点旅客实行“三代服务”,“千好万好不如旅客走好,金奖银奖不如旅客的夸奖”成为每个职工的座右铭,百年驿站良好的形象随着绵延的铁路线,由轰鸣的火车带向四面八方。郑州车站先后被铁道部命名为首批示范车站,被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命名为示范点,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郑州人从心中爱着自己的车站,从1904年那声汽笛响起,郑州车站就一直没有走出过郑州人的视野、郑州人的生活。郑州与车站的脉搏一起跳动,一同前行。在采访时,记者向很多人问过同一个问题:郑州火车站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位需要经常出差的朋友说了这么一段话:“每当我坐上火车,听到广播里说,我们现在已离开郑州车站要开往某个城市时,我的心中会隐隐的伤感;当我听到广播里说前方将要到达郑州车站时,我的心中会涌起一种温馨的感觉。在我的心中,郑州车站和家是联系在一起的。”
拉来一座城市
    郑州火车站是郑州迈向现代文明的第一步。如果把京汉铁路与陇海铁路比作中国大地一个坐标,那么郑州车站就是这个坐标的轴心。从此,郑州雄踞中原,贯通八方。
   
郑州深受历史的厚爱。
    1889年12月,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上奏清政府修筑芦沟桥至汉口的铁路。1897年4月,芦汉铁路动工建设,历时9年于1906年4月通车。1904年3月,郑县站即郑州站建成,位于当时郑县的城西,现郑州站一站台偏南。京汉铁路郑州段完工两年,1906年2月,陇海铁路郑州段也修建完成,与京汉铁路来了一个十字交汇。郑州稳稳地坐在了轴心的位置上,连通南北,横贯东西,辐射八方,这是何等的荣耀。如此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就是现在也不多见。
    正是如此,1905年,郑州便辟为商埠,大同路、德化街、苑陵街等这些如今郑州的老街,背靠铁路,傍着车站,繁荣兴旺,名震中原,并由此奠定了商贸城的雏形;
    正是如些,1923年2月7日,爆发在郑州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吹响了中国近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号角,“二七”名城从此声名远扬,市中心雄伟的二七纪念塔就是历史的见证;
    正是如此,郑州成为新时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有了新的注解。军阀混战期间,许多的战争都发生在这里,因为把郑州掌握手中,就是等于控制了大半个中国。因而铁路破坏严重,你炸我扒,郑州车站更是备受其害,一直到解放前夕,近50年间郑州车站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日军侵略中原时,首先抢占的就是郑州,而当时国民党扒开花园口,也是想冲垮铁路,阻断日军的进攻。1948年10月22日,解放军解放郑州,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我军解放郑州》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向全国播发,因为此时的郑州立即成为支援淮海战役的可靠后方。百万雄师过大江时郑州更是成了拥军支前的旗帜,源源不断的物资由这里运送到长江边上。抗美援朝时,有许多志愿军战士通过郑州走到鸭绿江边;
    正是如此,郑州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一直到1993年,普通百姓外出80%还是乘坐火车,可以这样说,现在郑州居住的市民中,有80%的人是坐着火车来到郑州的。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开封迁入郑州,郑州成为了河南的省会,郑州更是进入大发展时期,百年前还不足两三万人的小县城,而今成为200多万人常住人口、充满活力的大都市,而每天的流动人口就占了常住人口的1/3。处于枢纽地位的郑州现在开始了向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商贸城奋斗的征程,发挥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建设大郑州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一位搞了多年规划的老专家说,在许多城市的发展史上,没有哪个城市像郑州这样,与铁路的关系如此难分难舍。若把现代郑州的百年比作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郑州火车站就是这幅画卷中落下的第一笔。100年前,火车站是远远地建在城外的西部,荒凉一片,便利的交通让老城逐步向车站靠拢,1930年时,车站已成为当时郑州的市中心,此后郑州的发展一直以车站为中心向外扩展,就是到了现在郑州车站依然是郑州的市中心。在郑州市的地图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条大动脉把城市分成四部分,城市紧紧地围着车站这个轴心向外扩张、延伸。可以说,郑州今天的城市格局早在一百年前就因两大铁路的交汇而埋下了伏笔,如今只不过是历史的如椽巨笔把她精心地描绘了出来。四通八达的交通,为郑州带来了丰富的商流、物流、人流、资源流、信息流,让郑州始终生机昂然,活力四射,这也使许多城市至今仍羡慕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拉出一段峥嵘
    百年时光如歌,百年时光如画。郑州车站的百年历史映衬出中国铁路的百年沧桑,解读郑州车站,百年风华会让你深深感到历史的厚重。
   
百年的时光匆匆而逝。4月的一天,记者来到郑州火车站,当看到车站的职工们为百年庆典而布置的百年展览时,百年的厚重如山,百年的风云变幻,恍如昨日,让人感叹,让人沉思。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及那本厚厚的《郑州车站志》,铁路和车站的故事仿佛像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在记者的面前:
    京汉铁路与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时,由于所有权不一,两条铁路都建有各自的车站,两站相距只有几百米,陇海铁路的火车通过京汉铁路还要付“过路费”。京汉郑州站建站时只有3个站台,4条股道,办公房只有一间。1911年为避免列车往来再发生伤人之事,车站建了一座铁桥;陇海郑州站共有6股道,两个站台。抗战胜利后,人们习惯地把平汉铁路郑州站称为郑州南站,陇海铁路站称为郑州北站。由于两站站线极少,设备简陋,运输效率极低。一直到解放前,郑州车站只有七条半股道,人称“老八股”。全站只有一盏马灯照明,旅客在夜间上下车十分困难,不是磕着,就是摔倒。全站每天运送旅客不足千人,行包托运只有百十件,不足百吨。
    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1949年3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路部郑州铁路局,同年5月,郑州铁路局将平汉路、陇海路郑州南北车站合二为一,成立郑州总站,全站职工只有285人,客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作业。1955年,经铁道部批准郑州车站为特等站。到1962年11月,先后从郑州车站分出货场、调车场,成立了郑州东站、北站,郑州车站正式成为以办理旅客为主的客运站,正式成为名符其实的旅途“驿站”。从此,郑州火车站焕发了青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从小变大,由弱变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插上腾飞的翅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变。
    让我们平息一下激动的思绪,沿着百年来郑州火车站走过的足迹,来一次时间的扫描:
    1904年3月,芦汉铁路在郑县(郑州火车站)建成;
    1905年11月,北京至郑县(郑州)试行通车;
    1906年2月,汴洛铁路开封至郑州段通车,即后来的陇海铁路,4月汴洛铁路总局在郑州成立;
    1914年1月,汴洛铁路并入陇海铁路,并开始办理货运业务;
    1949年3月,正式成立郑州铁路管理局,5月,平汉路、陇海路郑州南北车站合并,成立郑州总站;
    1953年8月,建成全国最大零担货物中转站之一的郑州东站;
    1955年,郑州车站客运主体大楼动工建设;1957年10月,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沟通后,改名为京广铁路;
    1962年11月,郑州车站新老两场分为两个车站,老场为郑州客运站,原北站为海棠寺车站,新场改为郑州北站即郑州枢纽编组站;
    1988年9月,郑州车站站场改造工程开工;
    1999年12月,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郑州车站主楼投入使用,扩建后郑州火车站成为我国第二大铁路客运站。
   
   
 
发表于 2004-5-21 14:06:59 |

郑州站100岁了~~

呵呵,每年都要到郑州站几次
从我记事时候开始,郑州站的改造似乎就没有断过,总在施工
直到
1999年12月,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郑州车站主楼投入使用,扩建后郑州火车站成为我国第二大铁路客运站。
大的工程才基本停止了.
100年了啊,值得庆贺一下!
发表于 2004-5-29 01:30:32 |

郑州站100岁了~~

记得大同路和德化街口在90年代时候还有个小平房上面写着“郑州车站”,也不知道那里原来是干什末用的——离车站很远啊!郑局郑段你知道吗?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海子铁路网 ( 京ICP证1200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036 )

GMT+8, 2024-6-17 07: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